APP下载

调水工程“晒太阳”应避免

2014-09-24陈沙沙罗燕

民生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受水区王浩通水

陈沙沙+罗燕

自1995年开始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论证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见证了“国字号”工程的各个历史性时刻,并主持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该项研究系统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目标、合理调水范围和调水规模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参数。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中线工程将如何解渴京津冀?一期完工后哪些问题将成为新的焦点……针对这些疑问,王浩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采访。

在他看来,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也是解救京津冀最有效的办法。“节水、挖掘内部供水潜力的空间都不大了,跨流域调水是无奈之举。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对于北京而言将会出现一个灾难性后果”。

民生周刊:为什么说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是无奈之举?

王浩:京津冀地处海河流域,这是中国十大一级流域中最缺水的一个,也是全世界最缺水的流域。世界上人均年拥有7350立方米的水资源,中国人均是2100立方米,但海河流域1.4亿人口人均只有243立方米。其中,天津只有160立方米,北京只有102立方米。而按联合国标准,低于人均500立方米就被认为出现水危机了。

海河流域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的降水量是535毫米,在32万平方公里上多年平均降雨1712亿立方米, 这1712亿立方米的雨水落到地上全部都被吃光喝尽,只有30亿立方米入海了。

这些水还不够用,每年还需要超采地下水80亿立方米,再从贫水的黄河流域每年调水50亿立方米,这样才勉强支撑海河领域的发展。

海河流域整体缺水已经使得湿地萎缩六分之五,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比较,河道全断流了,像北京21条主要河道全部断流。地下水位也持续下降,漏斗地区下降到110米。

我国水资源的鲜明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六个一级流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内陆河,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可是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9%,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其中少之又少的黄淮海流域,就是南水北调的受水区。所以说,南水北调是战略性的生态工程。

调水工程有利有弊,但对于北方受水区来说意义重大。调水后,北方地下水超采量可从每年80亿立方米减少到36亿立方米,入海水量可从每年30亿立方米增加到53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可从6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150平方公里,农业上也会每年增加47亿公斤的粮食。在此背景下,经济和生态产生的效益会增加六七百亿元。可以说,黄淮海东部平原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南水北调工程。

民生周刊:各个受水区的受水量是如何确定的?

王浩:各个受水区的调水比例是个反复研究计算的结果,要考虑人均用水量的平衡、各地区缺水的紧张程度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等。全国水资源综合评价、全国水资源规划都做了专题研究受水区的调水比例,最后确定了河南38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北京12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

为什么北京比天津多2亿立方米呢?这是考虑到北京人口多,同时中线二期也会通水到天津,而最初中线二期还没有通水到北京的计划。这样天津既有引滦、引黄、又有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所以中线给天津水就少些。

河南调水量多主要是历史原因。河南为南水北调移民、占地、修总干渠、修丹江口水库等贡献了很多。而且它历史上有个传统农业灌溉的引丹灌区,河南38亿立方米水中有6亿立方米是给引丹灌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以供城市和工业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给引丹灌区的6亿立方米主要是按国务院批示的“兼顾农业”。

民生周刊:今年南方多省市旱情持续,中线工程是否会面临“枯水期无水可调”的情况?

王浩:今年的供水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看秋汛对丹江口水库的影响。有时候来一场秋汛,一下子就会填充库容,这个量是多大有很大不确定性。其次,这个调水量是平均每年95亿立方米,但在丰水年可以达到120亿立方米,枯水年则减少到62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占汉江5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量的25%,这对汉江中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

我们分析了近百年的气象资料,南丰北枯、南枯北丰、南北同枯,南北同丰的比例各占25%。“南北同枯”即是南方没有水调过来,北方又缺水,这种情况在这一百年里最枯的一年也可以北调水量62亿立方米,并且还是在优先保证汉江中下游用水162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完成的。

汉江上游的几个水库,如果联合调度还可以增加一两亿立方米水。另外汉江上游每年调水15亿立方米到渭河流域,也可以和渭河流域联合调度,比如北京特别旱的时候,渭河少要一点水。再有就是中线工程1246公里在气候不一致区,北京天旱,沿城不一定就旱,像岗南、黄壁庄等一系列山前水库也可以联合调度。总体来说已经对“连枯”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案。

民生周刊:从引黄济青等调水工程来看,利用率并没有规划中高,部分地区继续超采地下水,弃用调度水。业内专家普遍担中线工程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王浩:南水北调东线就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沿途受水区继续超采地下水,继续对地表水吃光喝尽,却尽可能少用东线的长江水。这种现象就违背了当时东线立项时的基本意图。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地方被利益驱使,使用当地水比外调水便宜,所以让东线水晒太阳。事实上,部分地区想省1块钱的水费,却给国家造成了1亿元的生态损失。这是没有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拿国家的生态买单。

此次,中线通水要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就要想办法。实施两部制水价在15年前就开始讨论,就是为了解决工程晒太阳,解决屁股指挥脑袋的问题。

两部制水价包括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基本水价用于补偿供水的固定资产成本,按照偿还贷款本息、适当补偿工程基本运行维护费用的原则确定;计量水价用于补偿供水的运营成本,按照补偿基本水价以外的其他合理费用以及计入规定利税的原则确定。所以,不管受水区用不用水、用多少水,每年都必须足额缴纳基本用水费,包括基本水费和按基本用水量计算的费用。

民生周刊:通水之后,它能否起到为华北平原涵养更多地下水、改善生态的作用?

王浩: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南水北调始终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所以,在充分利用外调水的同时,节水、治污一点也不能放松。地下水要压采、限采、禁采,用南水北调的水替代现在超采的地下水,使其得到休养生息。

(实习生杨玉玲对本文亦有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受水区王浩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ncussion-symptom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concussion care seeking in a national survey of parents of middle-school children in the US
胶东地区跨流域调水优化配置研究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浅析
宁夏固原城乡饮水水源工程受水区林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全线试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