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粉丝带来的荣耀之殇

2014-09-22余显斌

百家讲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皇帝

余显斌

崔浩做公务员,起自北魏太武帝的爷爷道武帝。那时的小崔籍籍无名,官低位卑,也就随波逐流,上班时打卡聊天,下班后品茶读书。这种悠闲生活持续到太武帝的老爸明元帝时才结束。

公元415年,北魏境内连续干旱,加之蝗灾,致使北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更是十室九空。大臣们纷纷劝明元帝迁都到邺城(今属河北邯郸)。平城身处北方,是个鸟不拉屎的苦地方;邺城则是花花世界,大家都想去乐呵乐呵。明元帝很动心,准备出发。这时,崔浩伸开双臂,挡住北魏都城即将南迁的车轮。

他的理由简单明了:百姓缺粮,就让他们去各地就粮、暂度饥荒,都城万万不能轻移。立国于平城是为了保卫北方,抵御逐渐强大起来的游牧民族柔然,一旦南移千里到邺城,柔然定会乘虚而入,那时,朝廷悬于千里之外,远水难救近火。

明元帝听完,手指敲着桌案道:“与朕意同!”决定不迁了,就窝在平城。后来,他的儿子太武帝正是以平城为基地,13次征伐柔然,最终在与柔然的漠北争夺战中称霸北国。

公元416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后秦,想借北魏的黄河运兵。北魏君臣一听,觉得如果晋军沿黄河而行,突然进攻我们,那笑话就闹大了。因此,群臣一词,对使者连连摇手。崔浩却提出反面意见:魏、晋实力相当,刘裕不会做傻事,他就是想趁后秦内乱,捡点便宜。不让晋军过反而会招敌上门。最正确的办法就是借路给他,让他们二虎相争,我们从中取利。明元帝笑笑,心想,汉人为汉人说话,我不当傻子。因此,仍派出大军,沿黄河阻挡刘裕。刘裕气呼呼地让士兵们上岸,将北魏骑兵放倒一片。剩下的北魏军一哄而散。

明元帝悔得肠子都青了,拍着崔浩的肩道:“恨未用卿之言,至有今日之败。”从此,北魏皇帝成了崔浩的粉丝,崔浩也凭借他料事如神的眼光和谋略脱颖而出,登上了北魏首席谋士之位。

如果说明元帝对崔浩的信任中还夹杂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分,太武帝拓跋焘对他的信任则是毫无保留的。

公元426年,拓跋焘登基已有三年,万事俱备,他准备挥军而出,统一中原。当时,北魏周边有大夏和柔然,究竟先打谁?拓跋焘召开军事会议,搞起民主测评。将领们一致认为,应该先打柔然。因为大夏目前国力微弱,难成隐患;现在打柔然,可以补充兵源战马,再南下伐夏,妙不可言。

崔浩一听,对这些家伙一厢情愿的想法又好气又好笑。他提出:先伐大夏。因为柔然铁骑来去如风,擅长游击,很不利于北魏作战;大夏却地不过千里,户不过百万,加上大夏建立者杀人如麻,不得民心,北魏如石击卵,必获大胜。拓跋焘听得连连点头,决定先打大夏。

几个月后,大夏开国皇帝去世,诸子争位,崔浩建议趁此时出兵。是年十月,拓跋焘自领大军,参谋长崔浩随军,直袭大夏首都统万城。

大夏新皇帝认为北魏难渡黄河天堑,自以为高枕无忧,所以毫无防备。当大夏皇帝听到侦察兵来报北魏军队即将逼近时,吓得酒杯都掉在地上。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太想挽回面子,总之,他决定带领大军出击北魏,让侵略者有来无回。

这恰恰是崔浩求之不得的。北魏部队大都是骑兵,骑兵可以凭借战马驰骋于旷野,但战马不会爬云梯,所以骑兵不擅长攻城。而头脑发热的大夏皇帝却舍弃了高大坚固的统万城,贸然出击。最终,大夏军匆匆出兵,匆匆败归。

北魏人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对手,崔浩却要求撤军:这叫战略上打击敌人、战术上麻痹敌人、心理上震慑敌人。否则,大夏各地的勤王部队到来,咱们很可能会被吃掉。拓跋焘随即撤军。

一年后,等大夏皇帝已经忘却了战败的痛苦,麻痹大意起来时,崔浩再次建议进攻大夏。君臣二人又率三万骑兵轻兵直叩统万城。大夏人听说北魏军粮食已尽,以瓜菜为粮,又一次轻敌了,带领京城警卫部队直冲出来,被士气高昂的北魏军再次打败,并丢了京城。

此一战,北魏终灭大夏,缴获马匹30万匹,牛羊几千万头。凭借这笔天文数字的收入,拓跋焘补充轻骑,增强国力,然后挥军打击柔然。

此时的柔然正处于鼎盛期,其可汗数年来频频出击,在拓跋焘即位那年更是挥军六万直攻北魏重镇云中,将赶来救援的拓跋焘打得满地找牙。因此,一谈柔然,拓跋焘就恨得牙痒痒。现在,大夏灭了,国土增大了,国力增强了,拓跋焘想,该收拾柔然了。

灭亡大夏不到两年,在大夏俘获的大量美女,大臣将军们人人有份,个个喜滋滋地整日陪着美人卿卿我我,谁愿去沙漠啊?再说,柔然的刀剑也不是吃素的。大家劝谏不要开战了,因为得柔然之地不可耕作,得柔然之民不可驯服,何必徒费兵马?

崔浩仍唱反调,认为漠北水草丰美,宜衣宜牧,其民则可兵可民,可以驱使。而且,柔然经常南下威胁本国,不把他打痛打怕,本国安定不了。

一番舌战群雄,坚定了拓跋焘的决心。很快,北魏大军兵分两路,东路军司令由拓跋焘兼任,揮军逼向黑山,西路军直向大娥山,两路大军会于柔然王庭。柔然可汗听了敌军的进兵方向,不慌不忙地扎营于栗水,心说还远着呢,我坚壁清野,待他精疲力尽地来到王庭,再一战而胜。

谁知,北魏东路军进军一半,陪同拓跋焘出兵的总参谋长崔浩就建议改变战术,挑选精骑脱离大部队,一人双马,昼夜不息,直奔栗水。栗水大营里,柔然可汗正喝着奶酒,赏着歌舞,忽听外面马蹄如鼓,喊声如雷——北魏兵来了!柔然可汗酒杯一扔,跨上一匹无鞍马绝尘而去,其妻妾大臣则无一人跟来,全部做了俘虏。

王庭一败,大势如多米诺骨牌“哗哗哗”全部倒下。柔然可汗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咽气时死不瞑目。而在随后的各部族大会上,拓跋焘则指着崔浩对众人大加赞扬:“此人……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之后,崔浩更是谈笑间帮拓跋焘灭北燕,吞北凉。此时,北魏已和刘宋王朝划江而治。崔浩也凭军功成为北魏二把手,连太子也对他礼让三分。

拓跋焘很信任崔浩,拉着他的手勉励道:你“才智渊博”,从我祖父那一辈就对朝廷忠心耿耿,我看着你,感觉特别亲近。崔浩感激得热泪盈眶,暗自决定,竭尽忠心,忠于职守,办好皇帝交代的每项差事,力求不出丝毫纰漏。

可是,这一想法却铸就了他人生的大悲剧。

不久,拓跋焘让崔浩主修国史,要求内容务必真实,不得饰美。崔浩听了,连忙应允。为达到上司要求,国史撰成后还刻石于道,方便有识之士查缺补漏。他想,只有这样,才不负所托,才能贯彻领导“务从实录”的意愿,才能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

没想到,他修史时,太过注重事实,结果涉及到了北魏统治者立国时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以及几代帝王的一些丑陋行径。拓跋焘自然大怒。这时,他不再考虑崔浩的功劳,更不考虑崔浩的苦劳,马上下令,对崔浩处以极刑,并灭其九族。

这样做仍不解恨,姓崔的竟敢出自己的丑,自己也要让他出丑而死!报复心极强的拓跋焘下了道变态旨意,让卫士们在押送崔浩去刑场的路上,一路将尿撒在他身上,极尽羞辱。

崔浩在屈辱中走向刑场,自始至终没吭一声。他的心中悲凉至极。这个超级大国在他的谋划下屹立不倒,而自己,这个帝国奠基者之一,却被皇帝送上断头台,同时断送的,还有自己的九族。

死不瞑目的崔浩,不由发出了与当年诸葛亮辞世时同样的感慨:“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崔浩死了,北魏再没有这样高明的参谋长了,拓跋焘的事业每况愈下。一次,在行军中,有人报告,宣城公李孝伯病逝。拓跋焘脱口而出:“李宣城可惜!”既而又改口:“朕失言,崔司徒(指崔浩)可惜,李宣城可哀。”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直到事业不断遇到挫折,拓跋焘才知道,他杀掉的是个多么重要的人。其实,在他举起屠刀时,那么多人去劝,最后却引得他勃然大怒道:谁再劝,与崔浩同罪!他是大老板,说一不二,谁能左右他?于是再没人敢劝。

“帝果于杀伐”,史书这样评论拓跋焘。因为他是国君,因为他一言九鼎,因为他果于杀伐,所以一怒之下,崔浩就得九族被灭,受辱而死,过去的一切功劳、一切信任,都如流水行云,无影无踪。他一刀下去,从此,大臣们闭口不言,噤若寒蝉。

拓跋燾的刀,再也没人敢拦了,也挥舞得更快了。一喜之下,捧人上天;一怒之下,血流成河。大家都害怕了,害怕有一天,这个孤家寡人的屠刀会抡到自己脖子上。

要让暴君放下刀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死在刀下。公元452年的一个晚上,几个官宦拿着刀,冒死冲入皇帝寝宫,结束了这位雄主的生命。在地下,假如遇见崔浩,不知刚愎自用的拓跋焘会不会当面说一句:很抱歉,我当时不该杀你。

编辑/葡萄

猜你喜欢

皇帝
成化皇帝的“神奇”画作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东汉
从善如流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皇帝的新装》续编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