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接受美学的视角评析《洛丽塔》的两个中译本

2014-09-22吴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

吴培

摘要: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于晓丹译本和主万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深入彻底的比较分析。作为结论,归纳了两译本的异同及其成因,指出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印证了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巨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期待视野;视野融合;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24-02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这一概念。它首次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突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向“作者/作品中心论”提出挑战。伊瑟尔的文本号召结构理论和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本的召唤结构指的是文本中的不定点和空白对读者有召唤作用,使得读者可以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再创造。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图式化的框架。这个框架不管在哪一个方向和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和未确定点。这里的“空白”指的是文本中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内容。它将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并实现这些未确定性的具体化。姚斯对文学接受的研究是从对期待视野的分析入手的。他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的定向性期待,它是读者调动一切的积累,形成在作品面前的最高的认识水平。期待视野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也是限制理解水平的因素之一。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转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给文学翻译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目前,中国学者也就接受美学理论本身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他们或以译本为例进行研究,或对比中外理论进行研究,都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进步。

长篇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代表作。此书以其对美国社会和人性心态的深入细致描写享誉世界,因其细致的描写和精美的用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向译者提出了挑战。而于晓丹译本和主万译本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各有千秋。打开正文第一页,两个译本便截然不同。Lolita,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 My sin,my soul. Lo-lee-ta: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at three,on the teeth. Lo. Lee. Ta.(P9)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于晓丹)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主万)开头这一段文字在原文中是具有挑逗意味的,首先在形式上采取短语形式加强气势,内容上用舌尖轻击上颚来表达情欲的意味(口腔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是性器官)。“loins”原意是“腰股的欲火”,译文分别译为“欲念”和“欲望”,可见在处理上都受到了译者原先的“视野”即保守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在这里采取归化的译法,是出于特定文化下中国读者的接受水平的考虑。从这一段的译文形式上看,原文的“…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非常工整,四个音节对四个音节,紧接着两个对两个,还是压头韵,韵律感极强。这样简洁明快的词语搭配使得行文很有力量,若轻声读出,也会给人一股迷醉的感觉。主万的译文表面上看很贴近于原文,但他弱化了这些挑逗词汇的情色含义。但在形式上和韵律上全都恰好符合了原文的意境,忠实原著,传达出了原文的迷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于晓丹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深刻理解了作者原意,实现了自我视野与作者视野的融合,而相比较之下,主万的译文少了几分浪漫多了几分奔放。主万首先在原文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深刻理解原文并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同时他也考虑到了儒家文化浸染的人们对这些词汇和含义的接受与包容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弱化了原文的情欲色彩。再比如:Another time a red-haired school girl hung over me in the metro,and a revelation of axillary russet I obtained remained in my blood for weeks.I could list a great number of these one-sided diminutive romances.(P21)另一次,一个红头发的女学生在地铁车上靠着我,我瞥见到她腋窝下泄露的一小片赤褐色,存留我的血液里几个星期不褪。我能列出一长串这种一厢情愿的小浪漫。(于晓丹)另一次,有个红头发的女学生在metro(注)里倚在我的身旁,我瞥见了她的黄褐色腋毛,一连激动了好几个星期。我可以列出好些这种一厢情愿的小小韵事。注:法文,地铁。(主万)这一段描写的是主人公“亨伯特”在遇见洛丽塔之前,沉浸在对“性感少女”的性幻想中,哪怕生活中简单地与少女的接触都会强烈地冲撞着他的情感。作者这里采用的是叙述方式,平静的背后暗波汹涌。从以上两个译本中可以看出,首先两个译者都深刻理解了“亨伯特”这种微妙的情感,但是他们对于“腋毛”一事进行了截然不同的阐释。于晓丹的译文非常贴近原文,保留了原文中“赤褐色”和“留在血液里”的意象,但是同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对原文文本意义的空白进行填充,使用“不褪”使意义更为贯通,意境更加完整。而主万则是根据原文召唤结构的空白点和不确定点,进行了更大力度的重构,直白且直观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所见所想。于晓丹的曲折隐晦的表达为偏保守的更具浪漫色彩的读者所认可;主万版本的直白和一针见血也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共鸣。在用词方面,大张旗鼓地采取文外加注会使译文稍显累赘,并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endprint

还有以下句子的翻译也是各有特色:Caught her by her thin knobby wrist. The magazine escaped to the floor like a flustered fowl.(P62)抓住她细软、瘦峭的手腕时,杂志象迷乱的鸟逃到地上。(于晓丹)我捉住她瘦小的、多骨节的手腕。那本杂志像一只慌乱的家禽似的溜到了地板上。(主万)这一句的翻译的重心在于原文比喻的翻译。原文中当时的场景是“亨伯特”抢过洛丽塔的杂志,洛丽塔颇有诱惑意味地装着去从“亨伯特”手中抢过她的书,杂志在争抢中滑落到地上。作者这里使用的比喻意义极为微妙。“flustered fowl”实际上影射的是“亨伯特”受到洛丽塔的诱惑而又突然有点措手不及的心态,因此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一个“度”,才能精准地传达出“亨伯特”的内心情感,但同时要确保这种情感既不超额也不欠额。“flustered”原意为“激动不安的,慌乱的”,从上述两个版本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于晓丹在充分揣摩主人公内心戏的基础上,重建了这个意象,增加了“迷”的意味,十分传神,比“慌乱”要更胜一筹。主语“magazine”的谓语动词“escape”原意为“逃脱,溜走”。但是“溜”比“逃”更多了一份狡黠和不忍离去,因此更为贴切。经过以上分析,首先可以得出于晓丹和主万两位译者的一个显著共同点,即对原文中情欲色彩很浓的词语进行弱化处理。主要原因在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的限制以及出于对读者接受水平的考虑。相对保守且长期被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社会很难接受直白的情色作品,所以为了使中文读者可以享受到《洛丽塔》这一经典,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弱化原文情欲色彩,采取归化译法。但是,两个译本的行文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于晓丹的版本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译者用词精致细腻,句子节奏感较强,注重向读者传达香艳和迷醉的感觉。而主万的版本则趋于平淡,用词偏中性,全篇多采用叙述的语气。如此不同折射出了译者的视野对于译文生成的重大影响,也表明译文作者在与原文文本交流过程中的视野融合程度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措辞和句子结构的使用,并最终影响译文的生成。以上两个译本的异同反映出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巨大指导意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层理解,发挥自身能动性进行再创造,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视野相融合。同时,译者还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水平,实现译文读者与译文的期待视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Iser,W.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ading.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2]Jauss,H 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3]Nabokov,V.Lolita.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

[4]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6:23-27.

[5]马萧(2000.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国翻译》2:47-51.

[6]纳博科夫.洛丽塔(Lolita),主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55/2005.

[7]纳博科夫.洛丽塔(Lolita),于晓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55/2000.

[8]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