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2014-09-22运伟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情感

运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一、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人文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应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其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此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蕴涵着一个“情”字。新教材本身已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鲜活、丰富的思想感情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能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人文思想,达到与作者同步思维的境地,和作者一样“发诸真情,出于自然”,并把每个学生带入“角色”,让他们跟一个个伟大的形象接触,跟种种高尚的思想交流,使之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来,自己一定要感动过”。同样,要把文章教得使学生感动,教者需自己入境感动。

二、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上,总能有教育者的微笑出现。教师生动、幽默、睿智的语言,使其在富于情感的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放松、愉快的气氛,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作者那浓浓的情。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识对象的态度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为此,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例如:笔者教学朱自清的《春》,当朗读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先示意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站在树丛中,枝头上爆满了花朵,满眼美的色彩,如梦如幻;芬芳的气息令人不自觉地深呼吸,那芳香直沁到舌尖上……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与释放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

情感的渲泄一旦成了生命存在的需要,学生的写作潜能便爆发出来了,他们从现实世界来到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在写作上,笔者提倡自由状态下的自主写作。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眼前的现实景物,也可以写未来的幻景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也可以与孔子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简言之,即“真情实感,随心所欲”,这样学生的思想是坦露的,情感是纯朴的,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表现的是学生的心路历程。这是人的一种莫大的精神和心理满足。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