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硬骨头”怎么啃 等

2014-09-21

当代贵州 2014年9期
关键词:硬骨头小节政府

政府“自我革命”须打破思维定势

文Ⅰ江南一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改革列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在诸多改革中,把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放在了首位,强调要从政府的自我革命高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2013年以来,政府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过,相对于政府的大胆改革,市场、社会的反应则不如预想中的那么热烈,不少民众甚至感觉不到太大的变化。这里有改革红利释放的时间差因素,有一些审批权是下放而非精简的因素,也有这次精简的审批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僵尸”的因素。

更主要的,则是经过30多年的第一轮改革,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多元化了,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层面则基本上仍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上,维系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盘”,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惯性运行着。

理论上,我们现在只有中央政府对民众的服务与管理是全覆盖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做到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全覆盖。我们其实不光有一个十几万人的“北漂”,全国范围有超1.5亿的“漂泊一族”。地方政府一个普遍的思维定势就是:户籍的(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所说的体制内的),我管;流动的(社会的或体制外的),与我无关。这不仅影响着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形成巨大的压力。

政府改革之所以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让政府主动适应从计划决定一切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转变,适应社会高度同质到日益多元化的转变,实现政府的全面、彻底升级与改造。

国企改革“硬骨头”怎么啃

文Ⅰ谢光飞

对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要一块一块啃,光有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超越部门和集团利益的羁绊。首先要改革的是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到以“管资本”为主,通过组建以控制特定产业或者企业为目标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以财务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与监管权力分离,彻底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现有监管机构从“婆婆”变为“老板”,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广泛讨论、科学论证,确定什么是需要国有资本投向的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政府特定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公共服务产品有哪些?如何处置和监管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如何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全国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以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的特征?对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政策目标和原则,包括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国有股权最低比例、公益类业务的目标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再次,对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切忌抱“一混即灵”的急切心态,必须抓紧搞好总体规划,立章建制,依法依规整体推进,防止一哄而上、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防止成为少数人暴富的工具。要解决好如何调动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积极性以及央企集团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怎么“混合”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应处理好现行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与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即将成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层面上完善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在此之下的一般国有企业层面上,按照《公司法》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全采用市场选聘干部的方法。

不拘小节失大节

文Ⅰ刘二明

西汉陆贾说,“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纤维之事”,阐明了“大节”与“小节”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给不拘小节、易失大节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小节不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正是通过那些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小事、小节,来评价干部、看待党风。

纵“小节”可失“大节”。一些小节虽是芝麻大的小事,却连着大事,处理不好就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大节。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节,多吃一点、多拿一点,却连着个人私欲,渐渐形成人的不良行为,极易被用心不良的人拉拢腐蚀,久而久之会丢大节,也就是“小阴沟翻船”“因小失大”。

我们党许许多多领导干部高风亮节、率先垂范,在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极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从情趣爱好、生活作风、朋友圈子等“小节”上开始走向蜕化变质,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落实每一条规定、每一条禁令入手,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不以“下不为例”而放纵,不以“小事无障”而越界,不以“不为人知”而妄为。要从减少每一次铺张浪费,拒绝每一次公款吃喝,搞好每一次基层调研检验自己在工作小节上是否克己奉公、兢兢业业。

“讨论之激辩”彰显进步

文Ⅰ陈向阳

“房价看涨还是看跌?”“医患关系为何会紧张?”“每到年底一些政府部门为什么会突击花钱?”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到了今年全国两会讨论中,不时出现“激辩”的场面。发言者各抒己见,摆事实亮观点,甚至有“抢着说”“打断话”,有激动者还会不停地“做手势”。

“讨论之激辩”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都应具有“代表性”的内涵要求。而现实中人们的看法不可能是“统一的”,对于各种话题尤其是那些问题性话题,比如房价、医患关系。选民或者说各界人士便委托代表委员把这些问题带到 全国两会这个“最高殿堂”,希望把各方面的“声音”都在会上表达出来,因此出现“讨论之激辩”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种“正常”又恰恰彰显了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委员确实真的代表“某一方面”说话了。曾几何时,人们对全国两会这样重要会议上的讨论,很少听到“激辩”的声音。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除了有代表委员的产生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更多的则是“不敢”和“不愿”亮出真话。“激辩”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观点”而产生的交锋,但你敢说不敢说、愿意不愿意说,这既取决于会议给的 “条件”“氛围”,还取决于“说者”有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当听到参加“讨论之激辩”的代表委员言之凿凿,即使“闻者”对之不那么赞同,也会心生敬佩。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的决策,符合实际的决定,正是建立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发自内心的真话之中。可见,“讨论之激辩”彰显的是人大和政协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诚然,“讨论之激辩”的目标是为了 “形成共识”,即使是没有“一致同意”,至少也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自觉。如此彰显进步,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政府“自我革命”须打破思维定势

文Ⅰ江南一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改革列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在诸多改革中,把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放在了首位,强调要从政府的自我革命高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2013年以来,政府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过,相对于政府的大胆改革,市场、社会的反应则不如预想中的那么热烈,不少民众甚至感觉不到太大的变化。这里有改革红利释放的时间差因素,有一些审批权是下放而非精简的因素,也有这次精简的审批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僵尸”的因素。

更主要的,则是经过30多年的第一轮改革,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多元化了,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层面则基本上仍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上,维系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盘”,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惯性运行着。

理论上,我们现在只有中央政府对民众的服务与管理是全覆盖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做到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全覆盖。我们其实不光有一个十几万人的“北漂”,全国范围有超1.5亿的“漂泊一族”。地方政府一个普遍的思维定势就是:户籍的(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所说的体制内的),我管;流动的(社会的或体制外的),与我无关。这不仅影响着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形成巨大的压力。

政府改革之所以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让政府主动适应从计划决定一切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转变,适应社会高度同质到日益多元化的转变,实现政府的全面、彻底升级与改造。

国企改革“硬骨头”怎么啃

文Ⅰ谢光飞

对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要一块一块啃,光有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超越部门和集团利益的羁绊。首先要改革的是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到以“管资本”为主,通过组建以控制特定产业或者企业为目标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以财务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与监管权力分离,彻底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现有监管机构从“婆婆”变为“老板”,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广泛讨论、科学论证,确定什么是需要国有资本投向的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政府特定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公共服务产品有哪些?如何处置和监管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如何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全国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以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的特征?对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政策目标和原则,包括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国有股权最低比例、公益类业务的目标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再次,对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切忌抱“一混即灵”的急切心态,必须抓紧搞好总体规划,立章建制,依法依规整体推进,防止一哄而上、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防止成为少数人暴富的工具。要解决好如何调动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积极性以及央企集团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怎么“混合”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应处理好现行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与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即将成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层面上完善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在此之下的一般国有企业层面上,按照《公司法》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全采用市场选聘干部的方法。

不拘小节失大节

文Ⅰ刘二明

西汉陆贾说,“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纤维之事”,阐明了“大节”与“小节”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给不拘小节、易失大节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小节不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正是通过那些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小事、小节,来评价干部、看待党风。

纵“小节”可失“大节”。一些小节虽是芝麻大的小事,却连着大事,处理不好就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大节。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节,多吃一点、多拿一点,却连着个人私欲,渐渐形成人的不良行为,极易被用心不良的人拉拢腐蚀,久而久之会丢大节,也就是“小阴沟翻船”“因小失大”。

我们党许许多多领导干部高风亮节、率先垂范,在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极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从情趣爱好、生活作风、朋友圈子等“小节”上开始走向蜕化变质,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落实每一条规定、每一条禁令入手,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不以“下不为例”而放纵,不以“小事无障”而越界,不以“不为人知”而妄为。要从减少每一次铺张浪费,拒绝每一次公款吃喝,搞好每一次基层调研检验自己在工作小节上是否克己奉公、兢兢业业。

“讨论之激辩”彰显进步

文Ⅰ陈向阳

“房价看涨还是看跌?”“医患关系为何会紧张?”“每到年底一些政府部门为什么会突击花钱?”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到了今年全国两会讨论中,不时出现“激辩”的场面。发言者各抒己见,摆事实亮观点,甚至有“抢着说”“打断话”,有激动者还会不停地“做手势”。

“讨论之激辩”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都应具有“代表性”的内涵要求。而现实中人们的看法不可能是“统一的”,对于各种话题尤其是那些问题性话题,比如房价、医患关系。选民或者说各界人士便委托代表委员把这些问题带到 全国两会这个“最高殿堂”,希望把各方面的“声音”都在会上表达出来,因此出现“讨论之激辩”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种“正常”又恰恰彰显了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委员确实真的代表“某一方面”说话了。曾几何时,人们对全国两会这样重要会议上的讨论,很少听到“激辩”的声音。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除了有代表委员的产生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更多的则是“不敢”和“不愿”亮出真话。“激辩”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观点”而产生的交锋,但你敢说不敢说、愿意不愿意说,这既取决于会议给的 “条件”“氛围”,还取决于“说者”有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当听到参加“讨论之激辩”的代表委员言之凿凿,即使“闻者”对之不那么赞同,也会心生敬佩。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的决策,符合实际的决定,正是建立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发自内心的真话之中。可见,“讨论之激辩”彰显的是人大和政协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诚然,“讨论之激辩”的目标是为了 “形成共识”,即使是没有“一致同意”,至少也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自觉。如此彰显进步,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政府“自我革命”须打破思维定势

文Ⅰ江南一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改革列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在诸多改革中,把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放在了首位,强调要从政府的自我革命高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2013年以来,政府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过,相对于政府的大胆改革,市场、社会的反应则不如预想中的那么热烈,不少民众甚至感觉不到太大的变化。这里有改革红利释放的时间差因素,有一些审批权是下放而非精简的因素,也有这次精简的审批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僵尸”的因素。

更主要的,则是经过30多年的第一轮改革,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多元化了,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层面则基本上仍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上,维系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盘”,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惯性运行着。

理论上,我们现在只有中央政府对民众的服务与管理是全覆盖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做到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全覆盖。我们其实不光有一个十几万人的“北漂”,全国范围有超1.5亿的“漂泊一族”。地方政府一个普遍的思维定势就是:户籍的(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所说的体制内的),我管;流动的(社会的或体制外的),与我无关。这不仅影响着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形成巨大的压力。

政府改革之所以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让政府主动适应从计划决定一切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转变,适应社会高度同质到日益多元化的转变,实现政府的全面、彻底升级与改造。

国企改革“硬骨头”怎么啃

文Ⅰ谢光飞

对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要一块一块啃,光有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超越部门和集团利益的羁绊。首先要改革的是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到以“管资本”为主,通过组建以控制特定产业或者企业为目标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以财务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与监管权力分离,彻底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现有监管机构从“婆婆”变为“老板”,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广泛讨论、科学论证,确定什么是需要国有资本投向的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政府特定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公共服务产品有哪些?如何处置和监管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如何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全国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以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的特征?对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政策目标和原则,包括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国有股权最低比例、公益类业务的目标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再次,对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切忌抱“一混即灵”的急切心态,必须抓紧搞好总体规划,立章建制,依法依规整体推进,防止一哄而上、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防止成为少数人暴富的工具。要解决好如何调动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积极性以及央企集团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怎么“混合”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应处理好现行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与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即将成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层面上完善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在此之下的一般国有企业层面上,按照《公司法》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全采用市场选聘干部的方法。

不拘小节失大节

文Ⅰ刘二明

西汉陆贾说,“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纤维之事”,阐明了“大节”与“小节”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给不拘小节、易失大节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小节不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正是通过那些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小事、小节,来评价干部、看待党风。

纵“小节”可失“大节”。一些小节虽是芝麻大的小事,却连着大事,处理不好就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大节。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节,多吃一点、多拿一点,却连着个人私欲,渐渐形成人的不良行为,极易被用心不良的人拉拢腐蚀,久而久之会丢大节,也就是“小阴沟翻船”“因小失大”。

我们党许许多多领导干部高风亮节、率先垂范,在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极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从情趣爱好、生活作风、朋友圈子等“小节”上开始走向蜕化变质,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落实每一条规定、每一条禁令入手,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不以“下不为例”而放纵,不以“小事无障”而越界,不以“不为人知”而妄为。要从减少每一次铺张浪费,拒绝每一次公款吃喝,搞好每一次基层调研检验自己在工作小节上是否克己奉公、兢兢业业。

“讨论之激辩”彰显进步

文Ⅰ陈向阳

“房价看涨还是看跌?”“医患关系为何会紧张?”“每到年底一些政府部门为什么会突击花钱?”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到了今年全国两会讨论中,不时出现“激辩”的场面。发言者各抒己见,摆事实亮观点,甚至有“抢着说”“打断话”,有激动者还会不停地“做手势”。

“讨论之激辩”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都应具有“代表性”的内涵要求。而现实中人们的看法不可能是“统一的”,对于各种话题尤其是那些问题性话题,比如房价、医患关系。选民或者说各界人士便委托代表委员把这些问题带到 全国两会这个“最高殿堂”,希望把各方面的“声音”都在会上表达出来,因此出现“讨论之激辩”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种“正常”又恰恰彰显了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委员确实真的代表“某一方面”说话了。曾几何时,人们对全国两会这样重要会议上的讨论,很少听到“激辩”的声音。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除了有代表委员的产生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更多的则是“不敢”和“不愿”亮出真话。“激辩”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观点”而产生的交锋,但你敢说不敢说、愿意不愿意说,这既取决于会议给的 “条件”“氛围”,还取决于“说者”有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当听到参加“讨论之激辩”的代表委员言之凿凿,即使“闻者”对之不那么赞同,也会心生敬佩。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的决策,符合实际的决定,正是建立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发自内心的真话之中。可见,“讨论之激辩”彰显的是人大和政协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诚然,“讨论之激辩”的目标是为了 “形成共识”,即使是没有“一致同意”,至少也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自觉。如此彰显进步,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猜你喜欢

硬骨头小节政府
为民办实事,要敢于挑硬骨头啃
快把我哥带走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啃下这块“硬骨头”,才是合格党员
2014深改元年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