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

2014-09-21潘建红文涵

关键词:演进伦理思想

潘建红 文涵

收稿日期:20131206

作者简介:潘建红(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伦理与科技文化研究;

文涵(1988-),女,湖北省荆州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FZX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120913)摘要: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中初见端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宗教势力的反抗压迫,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丰富发展起来,并日趋成熟,20世纪后达到全面繁荣,如今,科技伦理已在应用伦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演进

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6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潘建红等: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从古代提出科技与道德的问题,到近代激烈讨论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到现代确定科技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以看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演进的主线。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丰富和充实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开阔了人类的道德思想,但同时也带来了重重难题,冲击了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观,一系列的道德冲突必将越来越深刻地波及人类的伦理生活。在当代,科技工作者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审视人类的精神文化,不断地更新观念,以充分的道德准备,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发展迅速,功能日益增强,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西方科技与伦理演进历史轨迹的探讨,从一个侧面把握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发展的脉搏,探讨它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规律,对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的科技成果是举世皆知的,当时,各学科的分工还不清晰,科学包含在自然哲学中,古希腊人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着开创性的活动。到了古罗马时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注重实用的精神,技术与工艺非常发达,但理性思辨的成果却比较少。在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呈现出重道德轻科技的特点。尽管如此,西方科技伦理思想还是初步形成了一个轮廓,为后面近现代的科技伦理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开始关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伦理思想也随之丰富起来,人们开始关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并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在古代的西方,自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往往一身二任,他们都认为拥有知识是一种德行。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种技艺,每种科学以及各种经过思考的行为或志趣,都是以某种善为其目的的。”\[1\]282他认为,“在科学的理智活动中,凡是思辨所及之处都有幸福,思辨力强,享有的幸福也就大,因为思辨本身就是荣耀。”\[2\]228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指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善是和谐与秩序。”\[3\]72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善的标准、善的根据问题尽管没有直接谈到科技伦理问题,但他们一再强调善是人的自我完善,强调只有通过知识和理性才能达到善。在古希腊人那里,理念、知识、理性既与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有关,也与规范人行为的伦理教条有关,伦理教条有向自然知识寻求支持的倾向,导致在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其二,崇尚科技道德精神。尽管古代西方科技还不是很发达,但是,从事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者们开始逐步关注科技的价值,并进一步肯定其功能所在,这是科技道德精神的重要表现。例如,他们认为懂得医学是“最有智慧的”,即懂得知识是“最有力量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注重自己的道德精神修养,认为要想达到身心健康,成为最优秀的人,就应该经常沉思和默想所作所为,从而去除其精神灵魂的污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例如,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目标——成为一名“贤智的人”,即有道德、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希波克拉底在处理医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时,提出了“尊师重道、同行相敬”,“为病人服务”等服务宗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处理医生与患者关系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崇尚医德精神的要求和目标。

其三,制定科技道德准则。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技道德准则这一问题,为了达到协调他所组织的富有宗教特质的科学团体所属成员之间的关系,他规定了成员间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一些具体的道德准则,如保守秘密、友好、谦虚等;希波克拉底制定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系统地规定了医生行医过程中的医德标准;赫拉克利特更是放弃了王位继承,专心探索科学真理,充分体现了他重视科学的道德准则,轻薄名利的情怀。除此之外,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也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准则,如注重观察与实验、保密、为国家服务、经常地自我反省等。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科技人员的道德准则问题,并出现了一批专注于研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研发人员和道德活动的组织,科技道德的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古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虽然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还比较零散,科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以及相应的道德问题,几乎很少有人论及,科学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当时的思想家们还没有注意到如何应用伦理道德来调整科学工作者的彼此关系。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思想家、科学家都开始重新思考新的伦理道德,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伦理学分支。而这些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垄断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欧洲科学遭到了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只要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违背宗教教义,就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伦理道德寓于宗教神学中,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被重视,而科学只是宗教神学的仆从,遭到教会的鄙视和封杀。尽管如此,古希腊思想和文化还是保存了下来。“十字军东征”使人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了13世纪就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造船、火药制造等。这些技术促进了当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思想大解放的进程。

近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在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逐步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并日趋成熟。在科学领域,17世纪下半期,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要相同步,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方法论革命、物理革命及数学革命等拉开了序幕。18—19世纪,发生了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极大地加快了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在天文方面,康德和拉普拉斯发表了星云说;生物学方面,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化学方面,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拉瓦锡提出了氧化说;物理方面,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等等。这时期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也能间接地反映出科技对伦理的促进作用。在思想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法律,上帝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也日益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即是其最有力的证明。培根明确指出,知识就是道德,他说:“真理同善的区别,就像印章同印文的区别一样,因为真理能够印出善德,而谬误的乌云却降下激情和骚扰不安的暴风雨来。”\[4\]56他的这一观点使人们在思考善的问题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从科学的社会功能出发,更能看清人的本质,看清道德对人的物质活动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实用主义代替、继承和突破了原有的功利主义。以詹姆士、杜威等为代表的美国的实用主义对近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詹姆士曾给伦理学规定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善是符合某种需要的东西;每一种道德情势都不会重复,因而每一次都要求一种全新的决定。”\[5\]307308实用主义非常强调科学技术在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才能在多变的道德形式中作决定,才能对行为的目的及到达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作出选择和评价。实用主义论证了科学与伦理、真与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实用主义鼓吹的科学救世主义,是为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服务的,它不可能解决资本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方面:

第一,深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关于两者的关系,西方学者有以下几种观点:如在初期,以卢梭为代表的“排斥论”占据了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地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都归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他还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还会促使道德品质的沦丧和人性的全面堕落,并指出:“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6\]7。这些观念充分说明科技与道德是不相容的。而随着科技与道德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逐渐被休谟的“无关论”所取代,休谟法则的余波一直延续到现代。英国思想家休谟在《人性论》中说:“德和恶既不是关系,也不是事实,它们是感情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7\]501也就是说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的科学技术与对人类价值观念与行为进行判断的道德,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从“是”无法推出“应该”。在这方面,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代表维特根斯坦也坚持这种观点,认为科技与道德毫不相干,没有交集。

第二,科技道德从宗教道德中解放出来。宗教神学严重阻碍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权利,而科技道德把人类从认识中解放出来,还给人类反思和怀疑的权利。近代,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指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猛烈地抨击了宗教神学的权威,从而掀起了追求科学的热潮,随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拉瓦锡的氧化说,道尔顿的原子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等,相继问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例,证明了人是从高等生物进化而来的,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人说。而进化伦理学的创立更是揭穿了基督教神学的欺伪,证明了道德起源和宗教的区别。这些科学事例无一不说明:人类要想认识自然界,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舍弃传统的宗教思想,而利用观察、实验等新的科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科技道德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经过中世纪的渐进发展,科技道德的基本精神在近代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认同并最终确立下来。这其中包括:一是怀疑与批判精神。英国皇家学会会徽上的箴言为:“对任何人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这句话表明,对任何你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都要采取怀疑的态度,而不能盲目崇拜和相信,要仔细探讨,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求实求真精神。即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发展的规律,要克服主体的主观臆断。在这一时期,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科学家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和工厂主、发明家一起,努力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亟待克服的一些技术难题,并获得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内在动力。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科学家们都充分地发挥其科学创造力,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四是献身精神。即为了获得科学的真理和探求科学的真相而不惜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如为了坚持与弘扬日心说,哥白尼敢于和教会相对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诺贝尔多次冒着被炸死的危险研究炸药;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也是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命。所有这些科学家都能做到不为名利,心系科学,他们的名字因而能流芳百世,成为科学史上的典范而受到后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四,完善了科技道德的准则。科技工作者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科学理论,在整个科学活动中,道德准则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时刻规范着科学家的行为,调节着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如“麦克斯韦提倡互助合作、民主讨论、自由探索等科学团体的道德准则;爱迪生奉行为人类发明、刻苦钻研、奋力拼搏、艰苦朴素等技术发明的道德准则;达尔文遵循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不重名利与科学优先权、忠于事实、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意见、善于自我批评等科学研究的道德准则。”\[8\]这些道德准则成为科技工作者们进行科研活动的行动指南,也促使科学家们提升自己的科技道德修养。

随着宗教道德与科技道德的不断斗争,科技道德逐步发展起来,科技与宗教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9\]282283科学和宗教互为依托,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然而,也正是在对宗教与邪恶势力迫害的不断反抗与持续斗争中,才磨练出科学家的崇高科学精神;正是科技队伍内部利人与利己、忠于事实与迷信教条等互相对立的道德观的斗争,才使得科技道德得以确立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科技与道德相辅相成,呈现出重道德、重科技的特点。一方面,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学科在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逐渐从大一统的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分支,并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初步具备了各学科自身所拥有的体系特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统治者对伦理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也适度地放宽了对人民思想的统治,使伦理道德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广了,原有的封建伦理思想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开放起来,转变为新的形态,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成为衡量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典型的特征。

从 19 世纪末开始,现代科技的发展风起云涌,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也进入蓬勃发展与全面繁荣的时期。而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革命首先以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为开端,引起了化学革命,导致了许多分支化学的产生;而物理学革命和化学革命又导致了生物学革命,由此产生了分子生物学,为生物遗传工程奠定了基础。伴随着这三大革命,又发生了一场以材料、信息、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 以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些科学技术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理论思维与伦理观念。科技在文化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科学技术取代上帝日益成为现代人顶礼膜拜的对象。随着宗教神学的被去神圣化,人们开始改变思维方式,科学主义盛极一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出现了彻底逆转,人类生活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介入而发生剧变。恩格斯指出:“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0\]1516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演变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科技与伦理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从古至今出现过科技与道德等同论、科技与道德排斥论、科技与道德无关论、科技决定论和道德决定论等,这些理论与观念扑朔迷离,无法揭示科技与道德的内在关系。然而,这些理论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已经慢慢过时,人们开始逐步接受科技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观点。以杜威为代表的哲学家更是把研究科技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哲学研究的热点从过去的认识论转变到实践论上,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第二,科技工作者开始关注对伦理道德的研究。20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推进,科技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导致了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开端,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一批高技术集群的迅猛发展。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持久和深刻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对世界发展变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更有力,更深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科技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重重难题。人类也遭到了自然界此起彼伏的报复,人被沦为纯粹的物质存在,对生命的畏敬荡然无存,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念面临深刻危机,人们过度沉浸在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伦理道德被忽视和冷落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性问题冲击着西方社会,科技凸显出双刃剑作用。科技工作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伦理道德的研究上来,具体来看,他们把现代的科技成果和方法延伸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来,把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各样的科技研究方法运用到研究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现象上。许多科技伦理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就提到,科技工作者们从事科学不应该以科技工作的丰厚收入为前提,而是应该以“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奉献”为研究动因。“我们不希望人们决定当科学家仅仅是由于科学工作收入丰厚, 或者……由于科学家能摆脱商业工作的许多令人不快的限制。”\[11\]274与此同时,对科技工作者有着深厚心里基础的科技创新精神也被得到了重视。

第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逐渐提高。这一时期,人们认识到,人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追求德性和智慧,走向精神成熟。要想让科学的社会建制得以正常运行,就必须制定和规范一定的伦理原则。“要使科学社会建制内部协调一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攻关力、创造力,必须借助一定的伦理规范和一定的伦理方法和伦理评价等伦理运作方法,将科学群体的有关伦理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才能保证科学群体之间竞争的合理性、个体对于科学群体的信念的坚定性,从而保证探求真理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12\]121反映在实践中,科技工作者们日益重视科技道德,普遍认为,其科研目的和成果开始受到道德的制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13\]292他进而指出,在他们那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身负道义的重任,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要想让自己的工作有利于人类,不应该只关注科技本身,更应该多关心人本身,并以此作为自己科技奋斗的目标。在这一时期,更是涌现了大批的重视道德责任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的目标即用科学来造福于人类,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科研不利于人类发展,就会果断放弃,并公开反对。科学工作者明确科学研究中的工作责任和道义责任的重大意义。

第四,系统的科技道德准则与规范形成。在现代,为了保证科技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了保障其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越来越多的科学共同体和科技组织为科技工作者们提出了具体的道德准则规范。如,1946年7月,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就公开发表了其制定的工作道德准则:(一)充分利用科学,解决急需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二)通过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来促进科技间的国际合作。(三)鼓励和维护各国科技工作者们国际合作和交流。(四)鼓励改善科技的教学工作,促进各国人民科技知识的提高。(四)促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亲密结合。(五)鼓励科技者们多参加社会上的公共事务,从而自发的关心社会中的进步力量……除此之外,对特殊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也提出了特殊的道德准则,这些具体的规范得到了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并执行,充分展现了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色。

第五,科技伦理学思想体系不断成熟。由于实践需要理论作为回应,伴随着伦理学应用的日益明显,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科技伦理的研究,在这时期,产生了众多的科技伦理学相关学科的分支,科技伦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生命伦理学,是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科学及人的价值本质的应用伦理学分支;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道德为其研究对象,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等相互交叉而共同形成的一门伦理学科;工程伦理学,是对工程实践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所涉及的道德价值、问题决策进行研究的伦理学分支;核伦理学,是关于研究在使用核武器过程中所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学说;宇宙伦理学,是研究人与宇宙关系的一门新伦理学科,它既包括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又包括地球上的人类与其他假想星球上生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2.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8.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2.

\[4\]戴茂堂.西方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6.

\[5\]伊谢康.伦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07308.

\[6\]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

\[7\]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1.

\[8\]宝兴.近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6(4):27.

\[9\]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2283.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16.

\[1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4.

\[12\]陈爱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21.

猜你喜欢

演进伦理思想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