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式倒V扇锥天线设计

2014-09-20李金山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3期
关键词:特性阻抗馈电结构件

李金山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河南新乡 453003)

0 引言

倒V形扇锥天线是水平V形天线的一种变形,将水平V形对称振子天线的两臂改为扇锥面,并且架设于近地面,即成了倒V扇锥天线,这种天线能同时接收垂直极化波和水平极化波。倒V形扇锥天线具有工作带宽较宽、增益高、结构简单、移动性好、拆卸方便等特点。天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天线示意图

1 天线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本文设计的短波倒V形扇锥天线主要考虑天线的功率容量和机动快速架设等特点,由于用户要求的功率容量为5kW,同时还具备3人在不大于30min的时间内架设完成和在不大于20min内拆装完毕,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设计。

1.1 天线结构形式

考虑到天线使用的环境条件、工作带宽(短波波段)的要求,天线面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由7根直径为4的带皮铜绞线组成;中心馈电处使用车载液压升降杆升降,升降杆顶部装有匹配网络及阻抗变换器;升降杆最高8m(离地面最高10m),天线展宽48m。软件仿真倒V扇锥天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天线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天线系统由天线面、支撑杆、配重、匹配电路及馈线等组成;考虑到天线的使用要求,天线面可采用软铜线制作;天线支撑杆采用液压升降杆的方式更便于收放。

1.2 馈线设计

为了使倒V扇锥天线适应机动化使用要求,天线匹配器采用放在地面、通过平行双线传输线的方式给天线进行馈电,平行双线间距D=0.04m,平行双线使用Φ4mm的铜绞线,并且采用聚四氟乙烯板作为支撑。

1.3 天线阻抗性能

取大地εr=30,σ=0.001s/m,计算得到相对50Ω的天线驻波比(见图 3)。

图2 天线仿真示意图

图3 天线驻波比(300归于50Ω阻抗变换)

天线阻抗变换器采用6∶1阻抗变换,阻抗变换器输出为L36电缆座,输入端采用两端口平衡端螺纹连接。

1.4 天线功率容量计算

1.4.1 平行馈电线的耐压与功率容量计算

利用聚四氟乙烯作绝缘支撑,平行馈电线间距为D=40mm,其特性阻抗为:

式中:D为双导线中心间距,d为导线直径Φ4mm,计算得到集合线(平行双导线)的特性阻抗为:Z0=359Ω。平行双导线的电压波腹点最大电场强度为:

d为平行双导线的直径(cm),Z0为双导线的特性阻抗,k为行波系数。将 Z0=359Ω,d=0.4cm,p=5kW,k=1(假定在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代入上式得平行双导线的电压波腹点最大电场强度为:Emax=0.6kV/cm。可以看出,即使在潮湿空气的工作环境中,平行双导线的电压波腹点最大电场强度远小于潮湿空气临界场强值E0=1.2kV/cm,因此,平行双导线的功率容量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1.4.2 天线面耐压与功率容量计算

按等效传输线理论,天线振子是由对称振子变形而成,对称振子可看成特殊的传输线,振子表面的最大场强为:

式中,W为振子的特性阻抗,d为振子直径,n为线数,va代表振子的等效电压有效值,Ed为临界场强的振幅,通常为6~8 kV/cm,这里取6 kV/cm。由以上公式计算可知,天线面采用7根Φ4铜绞线,跨度为48m时,完全可以满足功率容量要求。

2 通用性设计

2.1 可靠性设计

天线系统由天线、液压升降杆和匹配器等3大部分组成。其中天线面主要由结构件组成,结构件的可靠性随时间耗损而降低,它受自身重量、雨、雪、冰、风、湿度以及盐雾影响,随疲劳、老化、磨损、腐蚀等因素而降低,它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结构设计上考虑天线的使用环境,使用期限及天线结构部件材料等因素而详细计算,并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定期维修维护保证其可靠性;液压升降杆由驱动部分电路及液压升降杆结构件组成,液压升降杆结构件采用和天线结构件相同的设计方案;驱动部分电路及天线匹配器由电子元器件、电路模块及电路板等构成,采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理论来预计和分配其可靠性指标,优选出适应于该天线使用环境及使用期限的电子元器件,形成最终的天线组成单元。

2.2 电磁兼容性设计

此项内容仅针对液压升降杆控制部分进行。在整个设计中考虑屏蔽、隔离、接地,最大限度地断开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元器件的位置和走线要合理布置,以尽量减少静电耦合。采取电磁信号防护措施进行控制部分的防护设计,选购元器件、电缆电源线、电机部件时,选取满足指标要求、辐射小、抗干扰能力强的部件,确保产品满足GJB151A和用户对电磁兼容性相关要求。

3 结论

通过上述仿真计算和实际测试,天线设计能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经过用户长时间在复杂环境下的使用,天线系统的电性能指标基本不变,外观结构保持良好。

[1]王元坤,李玉权.线天线的宽频带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魏文元,宫德明,等,天线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3]周朝栋,王元坤,周良明.线天线理论与工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4]林昌禄,聂在平.天线工程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邮电部北京设计院.电信工程设计技术手册——天线和馈电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特性阻抗馈电结构件
电磁轨道炮馈电方式分析及耦合仿真研究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内接触点式馈电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多种馈电方式的毫米波微带天线对比研究*
一种端接负载的同轴传输线特性阻抗时域测量方法
变压器结构件过热的研究和处理
KWSP为Uniti One提供碳纤维复材底盘结构件
一种航空薄壁结构件的加工应用
钛合金结构件变进给工艺分析
多间隙耦合腔中各个模式的等效电路分析
四点馈电的双极化单层微带背腔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