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节庆开发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研究
——以宁德市霍童镇“二月二”灯会为例

2014-09-20谢新丽吕群超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灯会民俗文化旅游

谢新丽,吕群超

(宁德师范学院 旅游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基于旅游节庆开发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研究
——以宁德市霍童镇“二月二”灯会为例

谢新丽,吕群超

(宁德师范学院 旅游系,福建 宁德 352100)

民俗文化是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实现其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不仅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月二”灯会作为宁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类别多样,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通过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借助旅游节庆开发的模式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与创新,促进其可持续传承.

旅游节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二月二”灯会;宁德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推进,传承主体日渐断层,传统民俗文化日趋濒危.作为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对于文化自身的发展、区域文化与产业发展、公众审美品味、区域形象提升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民俗文化及其传承驱动力分析

1.1 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文化包括各种口头表达形式、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旅游节庆、原生态的打猎和捕鱼习俗、富有情趣的饮食和殡葬仪式、亲族关系及其仪式、季节仪式和宗教仪式、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计数方法和历法纪年知识、关于天文和气象知识的预言、动植物知识和农耕活动、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书法和绘画;保健与体育知识、畜牧产品和果实的处理、食品的制作和保存以及工艺美术生产、纺织技艺和丝织技术等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是公众在改造自然、社会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其类别多样,且内涵丰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类别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文化的辐射性和经济属性都是区域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财富;2) 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作为观光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对其进行深度、系统和舞台化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民俗文化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民俗文化是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且开发潜力巨大.

1.2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驱动力

传统民俗文化受到来自文化自身、公众审美诉求、社会结构稳定维系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政治需要等因素作用,实现其传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见图1).

首先,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在动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区域公众的价值规范、生活和行为规范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内化为一种行为.民俗文化依靠其辐射作用,不仅从横向层面扩散其影响,而且从纵向层面从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产生影响,并依此实现其传承.其次,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文化审美需求属于较高的需求层次.公众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需求,即通过文化性的消费满足文化审美需求.公众的文化审美需求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并实现其代际间的传承.再次,社会结构稳定维系的需要.除了依靠稳定的物质基础、完善的社会制度之外,社会的稳定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规范公众的行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系统要素内化为公众的行为,并对公众的价值观、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结构的稳定.最后,政治的需要.对于社会的治理除了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外,需要通过民俗文化的辐射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实现对社会公众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因此,传统民俗文化是对政治与法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政治的需要能够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图1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驱动力要素

2 旅游节庆及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2.1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现有模式

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流变分析,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这4种模式逐步实现了民俗文化由简单、蒙昧向科学和产业化模式传承的转变.

2.1.1 家族性传承

家族性传承是指在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进行传承的方式,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机制中最为原始的一种传承方式.在古代社会中,为了保护家族的经济利益,实现家族对民俗文化技艺的垄断,有相当一些限于在家族内传承,而不向外传于他人[2]67.这种家族性的传承模式仅适应于小农经济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它在传承对象与范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家族性传承模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性需求,且一旦传承人断代,则传统民俗文化面临濒危的境遇.

2.1.2 行业性传承

行业性传承是在一些掌握某种特定技艺的行业内部进行民俗文化传承的传承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是师徒制[2]68.这种传承方式在经济落后的农业社会较为普遍,但是因行业间的相互竞争,行业传承行为受到许多行业间的规矩限制,比如不得向外人泄露技艺。这种传承模式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各门各派的风格与特色.但是行业间的规矩造成了行业内部交流的障碍,不利于技艺的提高.

2.1.3 社会性传承

社会性传承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或培训机构的模式,向社会招收学员,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专业知识,以此实现传承民俗文化的目的[2]69.社会性传承模式相比较家族性传承与行业性传承模式而言,更具有广泛性、科学性的特点.这种传承模式打破了家族性传承与行业性传承的藩篱,实现了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承,使传承人能够通过高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民俗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是,因社会性传承方式没有引入相应的产业机制,传承人不能从中受益,在城市化进程中,传承人的逐步改行造成了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断代,进而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2.1.4 旅游节庆传承

旅游节庆传承是指通过对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深度、动态化和舞台化开发,实现其由无形向有形化的转变,最终借助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目的.旅游节庆传承通过与旅游及文化产业相结合,一方面,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借助于文化与旅游产业,传统民俗文化通过节庆的举办,扩大了其在区域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公众对其的审美认知度,为其传承提供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产业基础与资金支持.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人断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利益激励机制.通过产业模式的介入,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为民俗文化传承人提供了收入来源,从而提高其传承民俗文化的积极性.

2.2 旅游节庆在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旅游节庆通过文化开发与产业开发两种模式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其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 3个方面(见图2).

图2 旅游节庆在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2.2.1 产业化形式实现传承

在保持民俗文化真实性前提下,通过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增加了经济收益.产业化的形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家族传承、行业性传承和社会性传承模式.利益机制的导入提高了旅游节庆活动相关利益主体传承民俗文化的积极性.通过与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地方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从节庆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收益.在利益驱使下,相关利益主体愿意大力开发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与产业结合模式,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通过旅游节庆的营销,培育公众的民俗文化审美需求,进而为节庆活动发展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奠定市场基础.

2.2.2 保护传承人模式实现传承

传承人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体,其断层往往直接导致民俗文化的消失.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主体为了谋生进入城市工作,进而疏于对民俗文化的锻炼,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最终导致传承人的断层.通过旅游节庆的发展,让传承人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益,提高其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加强对于民俗技艺的锻炼和对人才的培养.通过保护传承人,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2.2.3 文化的现代化模式实现传承

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公众的审美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唯有不断调整文化的表现形式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旅游节庆活动通过舞台化、动态化、有形化的模式将无形的民俗文化现代化,让公众能够通过传承主体的表现了解现代化了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庆就是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求,进而实现文化传承.

3 宁德市霍童镇“二月二”灯会及其文化传承

3.1 霍童镇“二月二”灯会的运作现状

3.1.1 霍童镇“二月二”灯会介绍

霍童镇“二月二”灯会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宁德市霍童镇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相传是为了纪念先祖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感恩其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的功德,特举办“二月二”灯会纪念活动.后来演变为霍童全镇“四境”,每境表演一个晚上,共4晚,称为“小迎”.并且逢五年为一轮,称为“大迎”,“大迎”当年,各境要再重复举行一次,灯会延至 8个晚上[3].每年农历“二月二”灯会,霍童镇都被打扮一新,家家户户都挂上各色花灯,迎接热闹非凡的民俗踩街活动.每年灯会表演的节目有踩高跷、纸扎、铁技、线狮、舞龙、赏花灯等民俗活动.

3.1.2 文化表现

1) 民俗活动主题体现历史与时代文化的统一

历届“二月二”灯会都包括了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技、线狮、舞龙等游艺.这些活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成为了霍童镇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比如傍晚的纸扎表演就包括了“宝莲灯”的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西游记”和老子与他的《道德经》等传统主题的游艺活动,这些主题的纸扎体现了历史文化.并且每年的纸扎也会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主题,比如通过纸扎宣传国家大事等原则,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2008年的“二月二”灯会,则推出了“喜迎 2008北京奥运会”的纸扎,在纸扎后部的彩慕上,“喜迎北京奥运会”等字样灯光闪烁,表达了霍童人民对北京奥运的热切期盼[4].

2) 活动内容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动态体现

纸扎、铁技和线狮表演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二月二”灯会通过舞台化、动态化和有形化的方式实现了霍童镇传统民俗文化的动态体现.以线狮为例,通过几百年的改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线让狮子舞出钻穴、出洞、含球、吐球等生动架势,如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武狮”,既重表情,又重拳术技巧.每当游街表演,乐队根据狮子表演情节奏出不同音乐,拉索师傅在台后大展身手,凭借良好的腰功、腿劲、臂力和熟练协调的技能,舞出狮子抢球、坐立、朝拜、搔首、舐毛、依偎、翻滚、顾盼等诙谐轻巧的各色动作,引人入胜.

3) 场地布置和舞台设置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

历届“二月二”灯会的场地布置和舞台设置均植根于传统民俗文化,实现了民俗活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在“二月二”灯会当天,霍童镇街区上空的彩旗、灯笼、运载纸扎的车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纸扎等均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

3.2 “二月二”灯会在传承民俗文化中的不足之处及原因

3.2.1 不足

1) 理念落后

目前,霍童镇“二月二”灯会的运作仍然停留在村民的自发行为运作模式.虽然政府认识到“二月二”灯会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性的积极影响,但是对其保护与传承仅停留在收集文化资料与保护传承人模式阶段.对于“二月二”灯会的运作,尤其是对于文化传承方式的选取仍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落后的理念导致了“二月二”灯会所包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濒危状态.

2) 民俗活动缺乏创新

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二月二”灯会民俗活动保持了其传统风格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化的真实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审美诉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二月二”灯会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民俗活动创新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文化的持续传承,尤其是在市场需求缺乏的现实背景下,民俗文化易出现濒危或消失.

3) 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导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影响文化的传承.公众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催生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比如影视产业、娱乐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二月二”民俗文化活动的替代品,其直接后果是民俗文化因市场的缺乏而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动力.

4) 传承人的断代

传承人是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或媒介.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背景下,传承主体进入城市谋生,疏于对民俗文化技能的锻炼和对接班人的培训,导致了传承主体不断消失,进而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年轻人因为审美诉求的变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多表现为不喜欢或不愿意承担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即导致传承人的断代.

3.2.2 原因

1) 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基础是传统民俗文化实现传承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从以下两方面影响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一方面,不能为民俗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宁德市工业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目前除了完成任务式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上报与选定传承人之外,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的资金较少,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二月二”灯会除了镇政府补贴 2 000元外,其余均靠家族筹集[5],资金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传承者保护的动力.另一方面,无法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开发是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好手段,但是开发民俗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宁德市经济发展的水平无法为文化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直接影响文化的传承.

2) 相关产业发展落后

与民俗文化联系最为紧密和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是旅游业.目前,宁德市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结构仍旧停留在以“闽东北亲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品阶段.作为闽东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的传统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开成旅游产品.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是民俗文化无法被开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其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3) 公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公众的审美需求呈现以下变化:一方面,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物质生活的丰富,带动了公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参与性文化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需求表现为日趋多样化.多样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求新、求奇、求异、求刺激、求挑战和参与等.但是“二月二”灯会活动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无法满足公众上述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此背景下,宁德市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受到极大影响.

4)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第一,传承主体断层.在城市化进程中,“二月二”灯会表演活动的传承主体进入城市工作,并疏于锻炼和对人才的培养,导致传承主体日渐断层.第二,文化需求市场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同时影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先进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二月二”灯会传统民俗文化成为了相对落后的文化,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文化需求市场的消失影响文化的传承.第三,文化载体的消失.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传统村落景观,霍童镇许多明清古民居因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被新式的房子所替代,导致霍童镇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消失,并进而影响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3.3 基于旅游节庆开发的 “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传承的措施

在综合分析了“二月二”灯会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不足和原因的基础上,要实现霍童镇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应在深度开发“二月二”灯会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将其开发成区域重要的旅游节庆产品,实现文化的传承.

3.3.1 更新传承理念

先进的理念在“二月二”灯会民俗活动传承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在传承“二月二”灯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应该树立以下理念:1) 开发是实现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放任式的保护模式不仅没有促进“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反而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应认识到开发的重要性,实现开发与保护手段并举.通过对灯会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将其开发成旅游节庆产品,在保护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2) 更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二月二”灯会的民俗文化活动中的线狮、纸扎、铁技等活动平时都是以无形的状态存在的.在“二月二”以及其他重大节日之外,公众根本无法欣赏其文化内涵.因此,应通过将其开发成旅游节庆产品,实现其有形化、舞台化的展示,使其成为区域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3.3.2 保护与培养传承人并举

旅游节庆的竞争力保持与“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均离不开传承人.基于“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旅游节庆产品均需以传承人作为主体,并通过其将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二月二”灯会中的铁技、线狮和纸扎的表演均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至今,线狮表演仍然沿用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这导致其传承人范围有限,且极易造成断代.因此,应该首先保护传承人,并且通过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激励.与此同时,应该改变传承人培养模式,扩大培养面,改变目前传承人稀缺和濒危的现状.在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并举的措施下,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传承.

3.3.3 实现民俗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

民俗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是实现灯会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持、个性化风格保持与不断创新的统一.保持民俗文化的传统是为了提高“二月二”灯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实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是为了实现其创新,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保持“二月二”灯会民俗活动的传统需要深度挖掘霍童镇地域文化内涵,在场地布置和舞台背景布置上体现传统.纸扎的主人公应该紧密结合地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主人公.线狮的表演风格、套路等均应保持传统风格,在保持文化真实性的同时,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的现代化需要在活动策划理念、尤其是具体的活动策

划上实现现代化,比如,纸扎的主人公应增加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知名人物或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纸扎艺术的现代化.

3.3.4 实现文化产业与节庆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现行的“二月二”灯会的举办模式仍沿用了一种放任式发展的模式,因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缺乏物质激励和文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日趋濒危.因此,应实现文化产业与节庆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即实现对“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将其开发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节庆产品,实现与三都澳至白水洋旅游线路的整合。通过发展节庆旅游产业,一方面实现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经济收益,提高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深度开发,实现民俗文化的有形化、舞台化和系统化,通过其存在形态的改变,实现其有效传承.

3.3.5 实现社区增权,奠定传承的群众基础

“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传承除了依靠传承主体之外,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群众基础的稳定需要“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公众的审美诉求的同时,还能够为当地群众带来收益.在发展节庆旅游的同时,应该引入社区增权机制,为当地群众提供与旅游相关的就业机会,比如基于地域文化的手工艺品的销售及从事餐饮业等.通过上述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让其在“二月二”灯会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且还能够通过灯会活动的发展满足其文化性审美诉求.通过社区增权模式,让当地群众认识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的经济、社会价值,增强其参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闽东“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宁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其传承与发展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节庆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模式,其在保护传承人、实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与产业化方面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在发展“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活动的持续创新,同时又要保持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健康与可持续传承.

[1] 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J].学术研究,2011,43(5):35-41.

[2] 蔡丰明.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67-71.

[3] 潘峻松.霍童明清古街上的二月灯会[EB/OL].(2012-03-06)[2012-04-25].http://www.ndnews.cn/xwpd/xzzs/ht/201203/183487. html.

[4] 蓝青.千年不衰的霍童“二月二”灯会[EB/OL].(2008-04-04)[2012-04-25].http://www.ndwww.cn/news/wy/whmd/200804/150 76.html.

[5] 树苗.霍童“二月二”灯会在当地保留上千年[EB/OL].(2011-04-25)[2012-04-25].http://www.ziyouxingzhe.com/a/fujiansheng /ningdeshi/fengsuwenhua/2011/0425/13467.html.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estival——A Case Study of Eryueer(Lunar February 2nd)Lantern Festival in Huo-Tong, Ningde

XIE Xin-li; LV Qun-chao
(Tourism Department,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 China)

It is known that the folk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heritage and tourism resourc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and deep development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s a vital folk cultural event, the Eryueer (Lunar February 2nd) lantern festival ha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values for development. Being cooperated with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estival, the Eryueer lantern festival could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

Tourism Festival;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Eryueer lantern festival; Ningde

F590

A

1673-2065(2014)04-0123-06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4.035

2013-09-09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资助项目(JA12349S);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科研经费资助项目(2011H405);宁德师范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团队资助项目(2013T15)

谢新丽(1981-),女,山东肥城人,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讲师,管理学硕士;

吕群超(1981-),男,湖北汉川人,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讲师,管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灯会民俗文化旅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春节灯会
旅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