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

2014-09-20肖作汉王立志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病毒学丙型肝炎利巴韦

肖作汉,孟 冈,王立志

慢性丙型肝类病毒(HCV)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1]。研究发现,约2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约2.5%最终罹患肝癌。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的应用使病毒学应答率明显提高[1]。为了解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学应答情况,以对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院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2月至2012年11月住院及门诊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3例,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47.05±16.52)岁,平均病程为(7.70±3.53)年。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于2004年修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至少两次血清抗HCV阳性,75例患者病毒载量为≥2×106copies/ml,38例患者HCV RNA阴性(<2×106copies/ml)。ALT在48~399 U/L。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排除失代偿期肝病、精神病、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合并有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等。

1.2 治疗方法 给予PEG-IFNα-2a(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80μg皮下注射,1次/w,利巴韦林片(温州第四制药厂)800 mg~1200 mg/d分次口服,治疗48周。

1.3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珠海丽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荧光定量RT-RCR法检测HCV RNA(Roche AMPLICOR,HCV MONITOR Test,V2.0)。换算公式为:IU/ml=0.854×copies/ml+0.538;采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第一步为5'-NCP基因片段的扩增:取血清50μl,以异硫氰酸胍提取HCV RNA。以AMV酶逆转录为cDNA。对产物进行第一轮扩增。扩增条件为94℃60 s,55℃ 60 s,72℃ 90 s,共35个循环。取第一轮产物5 μl,进行第二轮扩增。扩增条件同上。对第二轮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酶切分型;第二步为酶切分型:取纯化的第二轮PCR产物10μl,加第一组酶H aeⅢ1μl,RsaⅠ 1μl和第二组酶 HinFⅠ1μl,MvaⅠ1μl。37℃水浴,4~16 h。根据第一、二组酶切结果,选择进行第三组酶切反应或第四组酶切反应;在进行第三组酶切反应时,取纯化的第二轮PCR产物 10μl,加 BstUⅠ1μl。60℃水浴,4~16h;在进行第四组酶切反应时,取纯化的第二轮PCR产物10μl,加ScrFⅠ1 μl,37℃水浴,4~16h。取酶切产物各20μl,加溴酚蓝3 μl,分子量标志物5μl,以40 g/L低溶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线透射仪下观察结果或拍照。

1.4 疗效分析 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指治疗4周时,血清HCV RNA在检测限以下;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 RNA在检测限以下;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指治疗结束时血清HCV RNA在检测限以下;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指停药随访24周以上,血清HCV RNA仍在检测限以下。

2 结果

2.1 HCV基因分型情况 在113例患者中,基因1型为88例(78%),其中1a型38例,1b型50例;非基因1型25例(22%),其中2a型10例,2b型4例,3a型1例,未分型10例。

2.2 不同基因型感染者病毒学应答情况 见表1。

表1 不同基因型感染者病毒学应答率(%)的比较

2.3 不同病毒载量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 见表2。

表2 不同病毒载量患者应答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 本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不适,未处理或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后缓解;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现象,但未出现白细胞<1.0×109/L和血小板<30×109/L的情况;17例(15.0%)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继续治疗。

3 讨论

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病毒基因1a型和1b型感染者对PEG-IFNα-2a的效果较其它基因型感染者为差[3,4]。有研究显示[5~8],对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进行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和48周,其SVR仅为29%和51%,而基因2、3型患者则可达到65%和78%。我们的研究发现,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感染者在治疗后其ETVR和SVR分别为73.9%和92.0%及64.8%和88.0%,差异不显著,而在治疗结束后24周随访,其SVR分别为64.8%和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有研究提示RVR比基因分型对 SVR的获得更重要[9~10]。

在我国,丙型肝炎患者以基因1型感染为主,而该型较其它基因型更难治愈,故应该采用48周疗程给药。为防止停药后复发,可以适当延长疗程至72周。此外,治疗前血清HCV载量对疗效也有影响,治疗前血清HCV RNA≥2×106copies/ml者在联合治疗48周后,其SVR仅为50.7%,而血清HCV RNA较低的患者其SVR可达84.2%以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有文献认为,我国人群IL-28B基因型CC等位基因比例高,对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的SVR较高[11,12],其机制研究发现IL-28B基因CC型与患者治疗前肝内干扰素诱导基因表达减少高度相关,因而推断IL-28B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通过调节肝脏对HCV的固有免疫反应,使患者在接受外源性干扰素治疗时出现较强的应答反应。

不同基因型HCV感染可能存在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对治疗的应答反应也不同,因而HCV基因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HCV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型的判别将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中,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16]。

[1]中华医学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131-136.

[2]康富标,赵敏.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2):933-935.

[3]Ghany MG,Strader DB,Thomas DL,et al.Diagnosis,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ll update.Hepatology,2009,49(4):1335-1374.

[4]McCanghan GW,Omata M,Amarapurkar D,et al.Asian-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ady of the liver consensus:Statements on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5):615-633.

[5]姜雪强,邹小静,田德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应答.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4):417-419.

[6]李发武,王文琦,吴福全,等.不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3):185-187.

[7]王自林,宣艳,王丽莉.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2):154-157.

[8]周友乾,尹凤鸣,冯经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基因型和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5):340-343.

[9]朱义玲,陈丽,赵卫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2):123-125.

[10]肖非,马科,黄加权.基因Ⅰ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6):420-421,426.

[11]潘剑,俞海英,丁巧云,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析.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5):390-391.

[12]David LT,Chloe LT,Mavreen PM,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ⅠL28B and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Nature,2010,461:798-802.

[13]Honda M,Sakai A,Yamashita T,et al.Hepatic ⅠSG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inⅠL28B and the outcome of ⅠFN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C.Gastroenterology,2010,139(2):499-509.

[14]周友乾,尹凤鸣,冯经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和感染方式对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5):387-389.

[15]冯婥,杜宇,黄远明,等.慢性丙型肝炎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5(4):200-202.

[16]池肇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现状与进展.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16(2):65-70.

猜你喜欢

病毒学丙型肝炎利巴韦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复发预测因素meta分析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血清HBsAg水平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