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特点

2014-09-20朝克图胡高娃王伟共包贺喜吐

草原与草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害鼠布氏鼠害

伟 军,朝克图 ,胡高娃,王伟共,包贺喜吐

(1.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2.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新巴尔虎右旗 021300;3.陈巴尔虎旗气象局,内蒙古 陈巴尔虎旗 021500)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特点

伟 军1,朝克图1,胡高娃2,王伟共1,包贺喜吐3

(1.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2.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021300;3.陈巴尔虎旗气象局,内蒙古陈巴尔虎旗021500)

布氏田鼠是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庞大,分布集中,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通过对新巴尔虎右旗1980~2013年,布氏田鼠鼠害发生及环境气候条件的长期观测发现,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在自身自然消长和环境降水量、气温等因子综合影响下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变化,平均周期6~8年;种群增长时具有爆发性,种群衰退时具有快速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种群数量与环境中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并受水热综合影响;种群数量增减是生物与环境综合效应的结果。通过分析布氏田鼠种群波动一般性规律,为今后草原鼠害的预测、防治提供参考。

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特点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隶属于啮齿目,鼠形亚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别名沙皇田鼠、草原田鼠,是典型草原严重的害鼠之一。其主要危害方式是与牲畜争食牧草资源。该鼠挖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草场的退化与沙化过程,除此之外,它还是重要的疫源动物。

新巴尔虎右旗是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的重灾区,每年在全旗境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为了找出鼠害发生与自然因素的关联,掌握鼠害发生基本规律,草原工作者们将该旗作为长期观测区域,调查鼠害的发生程度,记录种群消长数据,试图探索害鼠种群数量波动规律。本文利用历年调查数据和近几年观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1 观测区自然概况

观测区地理位置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东经115°31′~117°43′,北纬47°36′~49°50′;地形呈低山丘陵和高平原,东北高,多丘陵、低山,向西南逐渐平缓,呼伦湖西岸、南岸地势平缓,北、西、南为低沙丘陵,与蒙古高原相连,南部为平原;海拔在540~1011m之间。该旗地处内陆,大兴安岭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海洋季风的影响,因而季风微弱但又不稳定,气候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风少雨,受蒙古高气压影响,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较寒冷并且时间较长。根据历史气象资料,新巴尔虎右旗在全市内降水量最小,但蒸发量是最大的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55.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73.5mm,年平均气温为0.5℃,最大冻土深度大于4m,无霜期128天(≥0℃),日照丰富,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116小时,大风天数60~80天;气温由北向南递增,而降水由北向南递减。土壤属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北半部多为暗栗钙土,南部多为栗钙土地区。新巴尔虎右旗的天然草原面积3462万亩,草地类型主要有:平原丘陵草甸草原、平原丘陵典型草原、低湿地草甸、沙地植被草原等,植被主要以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等禾本科牧草为主,正常年份牧草高度15~30cm,植被盖度10~45%。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观测区内,每年春季和秋季,根据鼠害发生情况选定几个样点,采用圆形面积为0.25公顷的样方统计有效洞口数量,密度调查采用开洞堵洞法。即调查第一天将选定的调查基本单位所有的洞口堵住,第二天再计数其中被鼠掏开的洞口鼠,被鼠掏开的洞口鼠为有效洞口,则有效洞口密度=有效洞口数/面积。根据农业部“草原鼠虫害监测技术规范汇编”标准,有效洞口密度为500~1000个/公顷为二级危害,视为鼠害发生。1000个/公顷以上视为严重发生。调查后在1∶10万的地形图上根据调查结果、等高线、植被界限画出鼠害发生面积,最后确定该旗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新巴尔虎右旗历年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等气象数据为新巴尔虎右旗气象局提供。将鼠害发生面积与气象数据用EXCELL软件制图工具做曲线图,软件分析相关性,从而找出害鼠种群数量波动基本规律。

3 结果与分析

3.1观测结果

表1 1980~2013年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统计表

通过观测发现,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具有不规则的剧烈变动性,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不具稳定性。因此,我们很难做到对布氏田鼠种群变动规律进行准确无误的描述,只能针对害鼠种群自然消长、环境降水、气温变化、植被生长状况以及种群内部相互作用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的一般性规律。

3.2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图1 1980~2013年新巴尔虎右旗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波动曲线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80~2013年的34年间,布氏田鼠鼠害5次大爆发,种群密度和发生面积达到5次高峰,分别是1982、1990、1996、2002、2009年,相隔6~8年;相继出现了5次平稳期,分别是1983~1989年、1991~1995年、1997~2001年、2003~2007年、2010~2013年,平均4~6年。因此,可理解为这34年间害鼠完成了5个周期波动,分别为1980~1983年(半个周期)、1984~1991年、1992~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半个周期)。每一期波动分为低谷期、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一般上升期为2年、下降期为1年,高峰期1年,低谷期3~5年。也就是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从低谷期-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完成一个周期平均用6~8年。最高值的平均值为:880万亩,最低值的平均值为:80万亩,因此,平均波动范围为:880万亩≥Δy≥80万亩。平稳期平均有效洞口密度为720个/公顷,高峰期平均有效洞口密度为1360个/公顷。

布氏田鼠喜欢栖息于植被比较低矮、盖度在5%至25%的中度、重度退化草原上,从土壤条件来看,喜欢土质坚硬或比较松软的岗地、起伏地、坡地地形。最适种群密度受降水、气温、食物、个体领域多种因子的制约,呈岛状分布而保持局部的高密度;一旦条件适合其种群迅速增长,并向周围扩散发展为弥漫性分布。当它们的数量少时,仅在个别地区呈岛状分布,甚至在曾高数量时有分布的地方也几乎找不见它们的踪迹。因此,其种群增长时具有爆发性,种群衰退时具有快速性的特征。

3.3年降水量与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关联

图2 1980~2013年新巴尔虎右旗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年降水量曲线图

注:降水量单位为毫米,鼠害发生面积单位为万亩

从图2可以看出,新巴尔虎右旗降水量随年度的变化逐渐出现相对周期性波动,从1980~2013年的34年间出现6次相对高峰,分别为1984、1990、1998、2002、2008、2013年;相继出现了7次最低点,分别为1981、1986、1992、1995、2001、2005、2011年,从低值到高值相间平均6年。从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与年降水量曲线变化图分析发现,降水量多少与鼠害发生面积呈负相关。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鼠害发生面积一般较少,害鼠密度也低,如1984、1994、1998年;而降水量相对较低,鼠害发生面积往往较大,害鼠平均密度较高,如1981、1995~1996年、2001~2002年、2009年。从波动角度上看,降水量逐步增减与鼠害面积逐步增减,一定程度也上呈负相关。如1987~1988年年降水量增加126.2毫米,鼠害减少120万亩。从1998~2001年的三年里,降水量减少481.4毫米,鼠害发生面积增加450万亩。

3.4年平均气温与害鼠种群数量变化关联

图3 1980~2013年新巴尔虎右旗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年平均气温曲线图

注:气温单位为摄氏度,鼠害发生面积单位为×100万亩

从图3可以看出,自1980~2013年的34年里,气温变化可分三阶段,第一为1980~1987年波动幅度较大,第二为1988~2007年气温基本稳定,逐年波动增加,直至 2007年的6度。第三阶段为2007~2013年气温逐年波动减少至2013年的2.6度。从波动曲线分析,害鼠种群数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如第一阶段,气温达到最高时鼠害发生面积最大,其后随着气温下降,鼠害发生面积也逐年下降。第二阶段鼠害发生面积有一定的波动,种群数量完成了三个波动周期;从第一阶段平均气温3.11度,鼠害发生面积平均233.75万亩,到第二阶段平均气温上升至4.45度,平均鼠害发生面积增至294.8万亩。第三阶段,种群完成一个波动周期,幅度较大,2009年之后随气温下降害鼠种群数量下降。

布氏田鼠是比较喜欢相对干燥、温热环境的鼠类,不适宜生活在较湿或特别干旱的环境中,环境水分过多,植被长势良好,不利于布氏田鼠的繁殖和生存,而环境过于干旱,牧草生长不好,环境中缺少食物,也不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环境中的气象因子综合效应才会对害鼠种群波动产生影响。因此,种群数量消长是生物与环境的综合效应的结果。如1981~1982年、1994~1995年、2001~2002年,种群正处上升期,年降水量均比常年低,气温均比常年高,鼠害相继发生;一般情况下,发生面积和平均密度均在周期内最高。2007~2008年降水量与往年持平,但气温上升至近几年顶点,害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平均有效洞口密度达1786个/公顷,到2009年时发生面积1350万亩、最高有效洞口密度达2676/公顷,达到历史之最。但,有些年份受综合影响,害鼠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并不是完全呈正负关联。如,1990年降水量虽然高,但年平均气温高,蒸发量高,气候依然干旱,导致鼠害爆发。1986年降水量较低,且平均气温较高,但鼠害种群密度和危害面积较少。

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的程度,与自身的生长变动规律相关,尤其是食物和繁殖率;环境中的温度和降水量对产草量的影响,也影响着草原布氏田鼠的取食和繁殖,从而影响害鼠密度和扩散面积。因此,一年当中,春季秋季害鼠取食活动期和繁殖高峰期时,是环境的温度、降水对害鼠的密度影响的关键期。

另外,通过软件分析害鼠种群数量与年降水量、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环境中的气象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对害鼠种群数量的波动起不到完全决定性作用,但有一定的关联性,并有时成为种群生存的耐受极限因子。如1998年,降水量是正常年的2.47倍,最小值的5.3倍,无论种群其他最适因子处于何等高位,种群必然走向衰退。

表2 1984~2010年布氏田鼠种群波动四个完整周期间鼠害发生面积、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统计表

图4 布氏田鼠种群波动四个完整周期间鼠害发生面积与环境水热因子关系示意图

从表2和图4可以看出,1984~2010年,布氏田鼠种群完成了4个完整周期,周期间比较得知: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平均气温逐渐上升,鼠害发生面积总体上升,验证了上述关联。另一方面可理解为从第二周期开始,由于气候干旱与人为不合理利用草场,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这正为布氏田鼠提供了栖息环境,鼠害数量的增多又进一步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化学防治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降低该鼠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但是却不能改变其成灾条件(栖息地内适宜的草层高度和覆盖度以及资源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存在,布氏田鼠就能以其自身的高繁殖力和种群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其数量迅速恢复并造成新的危害。因此,种群数量出现周期性波动。2011年之后,在害鼠处于低谷期时,该旗积极采取了招鹰控鼠、养狐灭鼠、生物药剂、种草防沙、围封禁牧、改良草场等生物、生态治理措施后草原害鼠处于低数量状态,并保持一段时期。

4 结论与讨论

4.1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呈周期性波动,平均峰值波动范围约880万亩≥Δy≥80万亩。周期约6~8年。鼠害发生时具有爆发性,种群衰退时具有快速性的特征。

4.2 从布氏田鼠种群数量波动与环境水热因子综合分析,该鼠种群在种内自然调节外,也受环境降水量、气温影响,一般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并受水热综合影响。害鼠种群数量波动是生物与环境综合效应的结果。

4.3 历年来,鼠害发生后采取了大量防治措施,这对害鼠种群自然消长规律有一定的影响。

4.4 根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波动周期、发生特点,结合当年气象资料及时准确预测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化,依据数量变化提早进行防治,对减少草原的危害有重要意义。

4.5 在防治方面,根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当数量上升初期在鼠害发生的局部地区利用抗凝血杀鼠剂或C型、D型肉毒素进行防治,防止向高峰期发展;在数量低谷期开展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实现草原鼠类数量低密度的持续控制。

4.6 害鼠种群数量的增减受环境水热因子影响外,还受其生存环境的食物量、天敌数、积雪厚度、土质土墒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动物种群内部的调节机能和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中国呼伦贝尔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编委会.中国呼伦贝尔草原有害生物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8-101.

〔2〕 董维惠等.鼠类种群数量动态及持续控制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276.

〔3〕 董维惠等.草原鼠类生态学及其控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361.

〔4〕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4-63.

〔5〕 孙擂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3-228.

〔6〕 侯建军,尹峰. 关于布氏田鼠的生态学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6(4):54-58.

〔7〕 张洁,钟文勤.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J〕.动物学报,1979,25(3):250一259.

〔8〕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数量预测〔J〕.中国草地学报,2006,7:115-117.

〔9〕 钟文勤,周庆强,王广和.布氏田鼠鼠害生态治理方法的设计及其应用〔J〕兽类学报,1991,11(3):204 -210.

〔10〕 施大钊.布氏田鼠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5,6(2);111-117.

〔11〕 施大钊.布氏田鼠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植被和水热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J〕.兽类学报,1988,8(4):291-306.

S812.6

A

2095—5952(2014)04—0021—05

2014-10-25

伟 军(1983-),男,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畜牧师,从事草原保护建设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害鼠布氏鼠害
草原鼠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灌阳县稻田害鼠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调查①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甘肃省森林害鼠综合管理对策
布氏菌病患者抗体测定与细菌学检验结果的比较观察
2015年云霄县农区鼠害监测结果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羊种布氏菌043强毒株BRA0434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毒力的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