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美的聚合与集结

2014-09-19崔国发

福建文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诗性散文诗

崔国发

自1918年以降,中国散文诗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史,是一部折射时代风云、弘扬创新精神、彰显审美自足的历史。福建散文诗的发展令人振奋与鼓舞,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均不俗,取得了可堪嘉许而令人刮目的创作实绩。近日,海峡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著名散文诗人林登豪主编的《福建百年散文诗选》,不仅让我们见证了自上个世纪初绵延至今几代福建散文诗人耕作与收获的辉煌轨迹,而且充分地体现了选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异象纷呈的艺术姿态。煮海为盐,披沙拣金,含英咀华,从浩如烟海的散文诗卷帙中遴选出上乘之作,经典名篇尽收眼底。可以说,福建是当之无愧的散文诗大省;福建散文诗群是中国散文诗军团中的一支劲旅,它不是散兵游勇式的游击队,而是一支散文诗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精锐之师,出现了郭风、彭燕郊、刘再复、陈志泽、陈慧瑛、林登豪、灵焚、楚楚等引领散文诗潮、占领前沿阵地的骁将,也出现了谢冕、孙绍振、王光明、陈仲义等散文诗及诗歌理论家方阵,他们具有探索、沉淀及后启来者之功德。令人备感欣慰的是,还有潇琴、三米深、王忠智、李仕淦、叶逢平、李雪梅、刘锦华、康小英等实力派或新秀,他们开疆辟土,仁育义征,筚路蓝缕,使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散文诗在八闽大地上充满现实主义的关怀、理想主义的光辉和浪漫主义的激情,成为百年中国社会悲喜交集、荣辱共生的艺术缩影,在审美层次的升华与飞跃上,也成为现当代诗史上一道卓然独特、精粹警辟、玲珑剔透、情透纸背、拷问灵魂的艺术景观。从林登豪先生主编的这个选本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代际差异与文本的多元化

不同代际的散文诗人,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它直接导致散文诗创作从题材、思想到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嬗变,以及不同代际群体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伦理乃至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主体意识上的多元分化。在福建散文诗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是自上个世纪初到建国前出生的一代,他们“为人生”的写作,大多从心灵与美学出发,且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用散文诗反映了一代人“摸索前进的心灵路程”(王光明语)。冰心的散文诗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感情,和轻倩灵秀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著称,她的《山中杂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厚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郭风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开始了散文诗创作,是新中国散文诗的开拓者和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获得者。他的散文诗集《叶笛集》、《曙》、《灯火集》等,大多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郭风始终立足于普通平凡的生活和事物的独特发现,文字清丽自然,灵动洒脱,意象丰富奇特,氤氲着一种特别的柔美。他的《叶笛》以真挚纯朴的心声唱出了清新明丽的乡土之歌,他从笛音里感受到人们“对于乡土的深沉的眷恋”,“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对于生活的爱”。他在《雪的变奏曲》中,博喻繁依、散点透视式地写出“雪”的各种可能,打通了各种感官,于心灵的微妙感应中写出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生活意味。翻开《福建百年散文诗选》,可见上个世纪50后、60后、70后、80后这四个代际的散文诗作家群矫健的身影。从舒婷的《回答》、林登豪的《蜗居高楼》、《城之五重奏》、叶卫平的《哲学疯子们》等篇章,我们看到了50后一代更多关注的是宏大历史的叙与抒,如洪治纲先生所论及的那种“宏观的、史诗性的文学建构,集历史启蒙和道德理想的载道写作。”从灵焚的《生命》、《情人》、《棋子说》、李仕淦的《我们需要独自跪下》、潇琴的《悬空寺》、李雪梅的《守望》等,我们感悟到60后一代深邃的、理性化的人性发掘,突出个体生命的深层体验,恪守自我的心灵空间与精神场域,集存在勘探与生存反讽于一体的审美表达;从陈志传的《南音》系列、吴猛的《茶艺小姐》、吴素明的《阳台住着花仙子》等,我们体察到70后微观的、感性化的诗学建构,他们以个体经验观照时代和历史,对都市文明的书写,对现代人格的建构,把知识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融日常生活和个体感受于一体的经验性表达,意欲还原人类生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从三米深的《清河记忆》、《上锁的房间》、刘锦华的《睡眠的戈多》、潘云贵的《兰亭序》等,我们读到了80后/90后一代叛逆性、奇幻性的理想书写,融青春激情、亚文化、自主意识与时尚气息于一体的心理自足式书写。代际差异为各种审美观念和艺术实践提供了相互助益、共生相长的平台,有利于散文诗人弘扬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发挥着各自所拥有的审美特质和比较优势,在对传统的承继与对文化的绵延中拓殖与扩展,从而实现文本的多元化。

二、兼容并包与风格的个性化

作为一个全景式鸟瞰福建百年散文诗菁华的选本,我特别赞赏选家林登豪先生兼容并包的艺术胸怀与宏阔的眼界。编者以一种与中国百年散文诗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取舍标准,包容了福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风格形态的散文诗精品。《福建百年散文诗选》即是这样的倡导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他从美学的多维度上展开,推崇百花齐放,百家并存、多元交辉、和而不同,使我们在他的选本中高兴地看到了一些散文诗人经过艰苦的磨炼和探求已走向艺术的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书中既有刘再复的《大河的苦闷》、《此去的人生》、灵焚的《走向净界》等可归之于雄关飞渡、壮怀激烈、凝重厚实、粗犷豪放一类的大气隽永而能刚柔相济、以刚为主调的力作,也有冰心的《往事》、郭风的《雪的变奏曲》、《叶笛》、陈志泽的《最早的鸟声》、楚楚的《给梦一把梯子》、李雪梅的《口红》、《高跟鞋》等寸草春晖、侠骨柔肠、秀逸清新、意境幽美之作;既有范方的《情歌》、陈志泽的《榕的气根》、林平良的《海风》、苏勤的《鹰影石》、吴素明的《花香》、三米深的《且留下》《退思同里》《不说淮安》等如评论家陈剑晖所论及的主体诗性(精神诗性、生命诗性、诗性智慧、诗性想象)和形式诗性(诗性叙述、诗性意象、诗性意境、诗性修辞)之侧重于审美维度的散文诗之作,也有如彭燕郊的《我的影子》、孙绍振的《思想家》、刘再复的《梦之死》、《灵魂的复活》、林登豪的《在酒楼又想起屈原》、《那场雪》、《这个人、这个人》、灵焚的《意义》、《回望》等侧重于审智的散文诗。尤其是刘再复和孙绍振的散文诗,体现了“理性和激情的回归”,见证了审智与审美的魅力。刘再复曾出版过《太阳·土地·人》、《寻找的悲歌》、《又读沧海》等散文诗集,多以浩荡奇伟、富有气势而引人入胜。无论是读沧海的壮阔与渊深,还是思念着故乡的灵魂,都能在双元宇宙的冲突与交织中达到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但凡时代、命运、历史、文化、自然、人生、生与死、爱与梦、沧桑与轮回、微笑与忧伤、存在与失落等,都在他的散文诗中化作激情的力度美、理性的沉思美和人格的崇高美。诗人与大河、木棉、晚霞、绿叶、贝壳、天鹅等进行爱的对话,把炽热的目光投向黎明后的太阳、土地和人,在爱所积聚的理性温热与理性赤诚中,使自己的情感获得了更加坚韧的生命。他从生命的本原和灵魂的家园中,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寻找的悲歌中,倾注生命的热情、思想的省思与生存的体验,融入诗人深远的心音、浩茫的心传与深刻的心史,如他自己所写的散文诗一样,“然而他已不再苦闷,他知道唯有不息的奔流,才有超越高山峡谷的壮观,才有明天无边无际的壮阔。”(《大河的苦闷》)刘再复的散文诗就是这样的充满了磅礴的气势,一种集理势、情势、构势、言势之大成的精品力作。近年来,孙绍振先生对散文诗和散文从审美到审智的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将审智引入到散文诗研究之中,并在《文学报·散文诗研究》专刊上推荐过审智散文诗及其诗作者。不仅如此,他自己写的散文诗《差异中的统一》、《潜在的美丽》等,往往从一滴露、一颗珠、一朵玫瑰和紫罗兰、燃烧的雨、一亿只白天鹅、一株芦苇等感性元素或审美向度生发开去,落点却在思想者的智慧上,通篇充满着“哲学的思辨,宗教的悲悯,人文的情怀”。“一样的勇气加一样的智慧,上帝说你们已经一无所有,思想者说,我们从零出发!/没有比空更充实,没有比无更富有,没有比零更无限,没有比爱更执著……”(《黑色的证伪》),或许他所追求的是智性和感觉的深化,致力于智性与感性的沟通,架设审智和审美的桥梁。孙绍振先生认为,感情与智性,是缺一不可的,它是达到作品内在平衡的需要。在我看来,林登豪先生主编的这个选本中,那些审美与审智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作品比比皆是,只不过有的偏审美,有的偏审智,需要指出的是,审智不是单纯的智性写作,散文诗既然是诗,就不可能排斥感性,排斥美感,所谓的“审智散文诗”往往从感觉诉诸智性,对智性作感性的升华,从具象到抽象,从智性到感性,再到审智升华,与感性相互观照而已,我个人认为,美中生智或许是散文诗写作与发展的一种理想的向度。

三、崇尚新变与诗体的现代化

崇尚新变是散文诗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散文诗这一诗体置身于全球化的秩序之中,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结构、生活节奏、想象方式和文本建构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仅凭一种惯性思维在某种似曾相识的没落、封闭、禁锢的文化空间中徘徊,只能使散文诗走向一条死胡同。对诗人而言,这种还未完成的生机勃勃的现代性,又恰恰提供了最具活力的写作资源,从光怪陆离的现代性中引发人们对主体感受、梦幻、心理困境之文化救赎的形而上思考。有感于此,林登豪主编的《福建百年散文诗选》,独具慧眼地选取了著名诗人彭燕郊的散文诗《正常颠倒》、孙绍振的《思想家》、灵焚的《某日:与自己的潜对话》以及他自己的一组城市题材等融入现代主体意识、表现现代文明新的焦虑与变异的作品,让散文诗在一场难以穷尽的诗性角逐中实现审美的激变。出生于福建莆田的当代散文诗大家彭燕郊,曾出版过散文诗集《漂瓶》、《高原行脚》和长篇散文诗《混沌初开》等,他说:“散文诗是工业时代的,不是农业时代的田园牧歌式的,应更大胆创新,不要怕‘现实性强了就不‘美,要有新的美学理念和追求。”他对工业化时代的散文诗如何实现现代化有着殷切的期待。他的《混沌初开》于震魂荡魄的宇宙造化与人格本体的高远寄托中,让混沌宇宙进入焦灼的心灵,进入心灵和宇宙同时净化的华严境界。收入《福建百年散文诗选》中的《正常颠倒》则是通过密集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名词的叠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癫狂世界景观,折射出一种无可救药的“现代人的病态”和现代人生存的窘境,电脑病毒、荒诞、喧哗、一次性、高科技、杀人魔王等词与物充斥于字里行间,汇聚成一种流俗对抗着精神的存在,而当这一切的一切于消费时代畅通无阻的风行时,诗人又怎能不迷惘彷徨、焦思苦虑进而产生对于人类生存和精神命运的深层关注之思呢?灵焚是关切人类生存和精神处境的一位诗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灵焚总是超越生存的悲欢,巡回于人类内心境况的悖论与荒谬的地带,把我们引进人迹罕至的精神陌土,显示生命的虚无、恐惧、困惑、缠绵、坚毅、率真等一幕幕心灵图景,孜孜以求灵魂上的魄力与韧性。面对‘在者的诗性言说,寻找‘情人的精神旨归,直面终极的灵魂救赎,突出重围的审美自足。诗人通过对现代生活的省思与审视,把自己获得的经验与感悟,比喻为现代人类的困境,在心灵世界的内在空间中寻找本真的存在状态,寻找现代诗境中的断裂、反叛、进化与新变。对此,林登豪先生有他自己的理解与成功的艺术实践,近年来,他对现代都市工业文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城之底片》、《围城写作》、《城与书》、《闽江穿榕城》等,对城市的各种喧嚣与多种语言的哗变所造成的激烈的文化冲突与生命的异化物化,于灵魂的焦灼与审美/审丑心理的挤压中进行了诗意的重建,他自觉地 “从贫乏的外部世界回到丰富的内心世界中,通过内心世界碎片般的回忆,重建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自我。”(林登豪语),由此我想到了文化批判美学的集大成者瓦尔特·本雅明,他把现代性审美经验与都市经验和现代工业制造关联起来,从波特莱尔发掘精神与物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神秘“应合”关系的象征——寓言方式上,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主题:震惊。这正是先锋现代性艺术充斥着断裂、突兀、怪异、扭曲的原因。从这个维度上看,林登豪的散文诗便是在 “震惊”中寻求现代经验的艺术整合,触及现代生存经验的隐痛,探索从城市生活到文化精神感悟的丰富性,于影响的焦虑与心灵的震惊中把握现代都市的核心“人群”以及“人群中的人”已经断裂、破碎、不连续记忆的重要特征,或如现代主义艺术家、散文诗的鼻祖波特莱尔那样以捕捉这些震惊为能事,“诗人在荒漠的街道上从词、片断和句头组成的幽灵般的大众中夺取诗的战利品”,一种由废墟和碎片构成的城市幻象,一种在意识淹没时的光怪陆离。当许多散文诗人热衷于风花雪月式、甜饮料式、一次性消费式地抒发“温馨”、“轻柔”、“惆怅”、“感伤”等矫情时,林登豪则意识到“人在现代时空中经验结构和艺术创造的异化生变”(王光明语),他的散文诗注重从个人啮心的生存感受中抽取真正的现代经验、情感,卓成一家地创造出语言言说的开放性、多元性和隐喻性,乃是诗体革新较为大胆也是新意迭出的一位诗人。作为一个先锋现代者,他在诗体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变异和拓展,并为我们奉献出深具闪电穿透力的都市题材的力作,使读者看到了恢复汉诗血色素的前景。

这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十分优秀的、非常精美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福建百年散文诗选本。它不仅为中国散文诗史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与众多闽籍有成就的作家与有影响的诗人进灵魂对话的窗口。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猜你喜欢

诗性散文诗
《散文诗世界》2022年订阅邀请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散文诗八骏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与精神
散文诗漫议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