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4-09-19

商业会计 2014年2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601)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呈现出一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倒逼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营模式,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的金融业,以其巨大的优势和魅力,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理念。例如,2013年6月13日由阿里巴巴推出的 “余额宝”开始席卷中国金融市场,它以高度的碎片化、完全的流动性和较高收益性等特点,充分迎合了大众口味,迅速受到追捧。笔者结合其他学者观点,就互联网金融本身做出定义:互联网金融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具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和结算等相关金融业务的一个集合。

二、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建立在开放平台经济之上

所谓的开放平台,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向所有人敞开的场所,各种资源在此进行集聚,从而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而互联网本身就具备了平等开放、资源共享的特征,所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也就是一个向公众敞开的金融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模型

根据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当市场中一小部分人通过一种渠道进行小额交易,一旦大家的个性化需求被满足且被广而告之,这种局部性的交易最终会汇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与主流市场形成对峙局面。这种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模型,被认为完美展示了帕累托分布的需求曲线尾部。Rajesh Jain有一句话形象地解释了该理论——“一个小数乘以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等于一个大数!”建立在该理论上的互联网金融,在发挥自身开放平台优势的基础上,确实吸引了许多的投资者。但是,该理论忽视了互联网金融日益剧烈的竞争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的减弱现象。另外,伴随着客户群体的增加,在保证原有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要想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和保持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相等,存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难题(见下图)。

开放经济平台模型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结合后的经济特性

现有的一些学者研究成果认为,互联网金融单方面就能产生某些经济学特性,诸如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方面。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的角度仅仅是从互联网的优势一面出发,而较少分析互联网的局限性给市场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另外,并未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进行“联姻”考虑,存在片面化倾向。在一般均衡定理的经典表述中,金融中介是不存在的。 Mishkin(1995)指出,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否真正起到了这两大中介作用呢?本文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经常会出现信息优势方的 “效益极大化行为”和信息劣势方的“逆向选择行为”,其直接后果是扭曲了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而互联网信息的去中心化传播,受众充分的参与性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似乎互联网金融已经达到了完美市场所要求的信息充分对称了。但是,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能否削减的关键不在于信息的海量化,而是在于在低成本乃至近似零成本下信息搜寻与匹配的效率是否达到最优。互联网不仅产生、储存、传递和共享信息,而且在这些过程中也生产干扰甚至错误信息,降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度和可靠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其次,基于互联网在不同阶层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信息开放和共享的平等性也难以实现。社会资源总是向社会上层、大企业倾斜,个人和中小企业存在被挤压风险。因此,从某种程度,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优势也就转变为了一种挑战——真实数据信息的挖掘问题。反观商业银行体系本身,就存在了一个几乎覆盖了所有客户群体的巨大数据库,数据本身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和可信度,不过相对于互联网数据的海量化和多样性,就显得相对狭隘和封闭。所以,一旦商业银行在原始的数据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数据进行高效筛选,便可以在尽量保持真实性的情况下数倍地扩充商业银行的储备信息量。从这个程度上说,互联网金融仅仅充当了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一个数据搜集的技术平台而已。当然,这里涉及到如何定义最低可靠性和两者数据的结合问题。根据《简明数学词典》中对于可靠性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系统(数据),在规定的条件下(如一定的置信度水平a)与预定的时间内,维持所规定的功能之可能性(概率),称为系统(数据)的可靠性。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本质还是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银行可以在保证一定损失的水平下合理选择互联网数据的来源和范围,基于已有的银行客户之间的信用联系和客户数据挖掘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有效充分挖掘,将银行客户资料作不同角度的再分类、再分析和再完善,明确客户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预测客户的风险性与收益性,以此来作为扩大市场、完善服务和增强产品创新的依据和手段。

(二)在稳定公众信心的基础上减少交易成本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采用互联网技术无疑造成了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第一,互联网金融活动中流动的是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该信息代表的货币量远远超过了实际的货币拥有量。由于支付清算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风险在瞬间集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和过程变得难以确定,央行难以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相比较SSL、SET等支付协议,则大大简化了支付手续,便利了人们的消费,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多数使用第三方支付用户存在资金安全方面的疑虑和担忧。据支付宝安全维护员工透漏,2013年度第一、第二季度,支付宝快捷交易发生盗损的交易总笔数为700余笔,总金额为78万元人民币。所以第三方支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的开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将第三方作为支付信息的前台,通过与其达成协议,要求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客户开户并绑定银行卡号,将其潜在客户群体转化为银行客户。在新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平台仅仅作为一个牵线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第三方平台信息,从客户账户中扣款直接划转给资金收入方。这样,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支付渠道,且用自身信誉作担保,在充分降低人们的风险预期下,促使第三方平台成为聚集支付信息的幕后角色,而自身的中心枢纽地位得以更加巩固。而公众对于资金安全的担忧则会大大减少,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量必将也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

四、金融双向脱媒表象后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金融发展,从理论上说,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巨大压力便是金融双向脱媒。所谓的金融双向脱媒,就是指银行同时面临负债和资产两方面的非中介化。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一部分社会闲散和留存资金开始流向网络微理财。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储蓄、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及信托等传统理财和投资产品相比,互联网微理财具有资金准入门槛低、收益高、风险程度小等特点。而贷款需求的满足,也可以通过求助互联网金融,例如P2P、众筹模式,来解决短期资金的需求问题。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以201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存贷款总额均分别保持着7%和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存款总额1462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992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7%。中国建设银行客户存款总额122230.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6%;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85900.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5%。中国农业银行吸收存款111708.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2%;发放贷款和垫款共计69107.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4%。中国银行客户存款100977.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07%,客户贷款总额76077.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2%。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首先便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一是未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共享的信用体系,市场违约现象严重。二是市场交易主体缺乏,尚未建立健全高效的流通转让机制。其次,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四大特点是开放、互惠、平等、快捷,本质上更适合金融零售,至于涉及到对公和对私一定数额的贷款需求和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特色定制服务,它的不足就暴露了。这也是网络客户群体目前较多的限于小微企业、个体以及较低阶层的原因。

但是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金融双向脱媒趋势的影响必然会凸显出来。而造成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其实质是现有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经济主体的多样化、便捷化需求,互联网金融便是商业银行难以满足这种需求所带来的一种金融溢出。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抓住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原有的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体系建设,重新夺回已经流失的客户群和业务份额。例如,在产品和业务创新上,银行可以借鉴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整合自身的资源,发挥已有的渠道效应,增加互联网金融平台,真正做到为客户提供全能化的3A(Anytime、Anywhere、Anyhow) 式金融服务。下表为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拓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情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时,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努力做到虚拟网络和实体网络、线上与线下、快捷便利与安全稳健三结合,充分借鉴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加大自身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积极应对和抓住金融双向脱媒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不致于处于被动地位。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伊科郭宏丽 创造“超越客户期待”的设计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