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模式与成效初探

2014-09-19王双喜何大海舒适舒爱民吴瑾杨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池州市

王双喜+何大海+舒适+舒爱民+吴瑾+杨军

1

摘 要:该文从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实践出发,总结归纳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主要技术模式,根据池州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将池州分为5个区域,分区域按不同技术模式进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技术模式分为:圩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丘陵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山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风景旅游区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生物资源,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产品安全质量。

关键词: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经济技术模式;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13-04

1 前言

池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自2001年以来,各届政府每年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强力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到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三结合”沼气池83 250口,占总农户29%以上,入户率位居安徽省首位。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座,并全部投入使用。贵池、东至、石台、青阳相继实现了“万池县”目标,“一池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到位率达83%。已建设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36个,全市初步形成以县为单位,乡镇、村为基础的沼气服务网络,开展日常管理、维护和技术培训等活动。随着沼气民生工程建设的深入,农民生活质量、农业发展水平、农村社会面貌、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地改变,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156元,在全省排第6位。

2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池州市基本情况 2013年末,全市共有9个乡,36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588个村委会、87个居委会及社区。共有160.5万人,人口密度185人/km2,农村人口126.08万人,劳动力人口105万人,占总人口的68.35%。农产品生产以水稻、油菜、棉花、茶叶、蚕桑、鱼类、珍珠等为主,林业以松、竹、经果林为主,畜牧业以猪、鸡、鸭、牛等畜禽养殖为主。

2.2 生态环境状况 池州市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7.3%,主要分布于中南部;西北部沿江地区为平原圩区。耕地与水域相对集中于北部平原圩区,林地和园地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农业生产传统性强,工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优良,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态势。但农业环境还存在污染,具体表现在:

2.2.1 农用化学品施用 自2001年以来,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使用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的化肥施用量达504.3kg/hm2,是2001年的1.46倍(见表1)。

2.2.2 畜禽粪便处理 畜禽粪便一部分作为沼气原料,但绝大多数作为肥料还田。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有效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根据池州市环保部门调查,规模化养殖企业或养殖大户畜禽粪便处理率达80%以上,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

2.2.3 农村生活垃圾利用 农村生活垃圾大多用来堆肥,基本上不会产生环境问题。农村生活能源以使用薪柴、沼气和液化气为主,占总使用量的96%,煤炭等高污染能源使用量小。

表1 主要农用化学品使用基本情况

[年度化学品\&使用总量

(t)\&单位面积使用量

(kg/hm2)\&使用面积占耕地

总面积比重(%)\&化肥\&1986年\&30020\&345\&78\&2005年\&33469\&451\&91\&2012年\&42700\&504.3\&99.4\&农药\&1986年\&279\&3.3\&78.1\&2005年\&347\&4.1\&80.5\&2012年\&419\&4.9\&87.7\&农膜\&1986年\&904\&10.4\&10\&2005年\&2555\&18.2\&28.9\&2012年\&5708\&37.5\&69.8\&]

2.3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分区 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以沼气为纽带实行“养—沼—种”基本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根据池州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全市分为5个区域类型(见表2、表3)。

表2 池州市五大类型区户用沼气池建设现状

[类型区\&2002年(户)\&普及率(%)\&2012年(户)\&普及率(%)\&南部中低山区

中部丘陵区

北部平原圩区

城镇郊区

旅游景区\&2441

5513

5060

2786

200\&4.4

4.4

4.5

8.5

5.4\&20108

33079

15085

11043

2957\&36.4

30.1

14.2

40.8

80.3\&]

表3 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区域生态建设模式

[区域类型\&生态模式\&分布区域\&南部中低山区\&猪、牛—沼—茶、高山蔬菜、

中药材、食用菌\&贵池区的棠溪、刘街2个乡,青阳县的南阳、沙济、陵阳、朱备、酉华5个乡镇,东至县的木塔、洪方、葛公3个乡镇,石台县的珂田、占大、大演、丁香、贡溪、横渡、七井、七都、六都9个乡镇和东至县利安、马坑、高山3个乡的部分地区,青阳县的杜村、杨田、乔木3个乡镇的部分地区\&中部丘陵区\&猪、牛—沼—

稻、果、茶、桑、麻、芋、豆\&贵池区的高坦、牌楼、梅村、灌口、殷汇、梅街、解放、清溪、墩上10个乡镇,青阳县的庙前、五溪、城东3个乡镇,东至县的龙泉、铁炉、青山、沼潭、西湾、泥溪、石城、官港、花园里、查桥、洋湖、汪波、张溪13个乡镇,石台县的莘田、小河、矶滩3个乡镇和贵池区的唐田、涓桥、马牙3个镇的部分地区,青阳县的杜村、杨田、乔木、新河、木镇、竹阳6个乡镇的部分地区,东至县的利安、马坑、高山、香隅、建新5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北平原圩区\&猪、牛—沼—

稻、棉、油、渔、禽、菱、藕\&贵池区的牛头山、木闸、晏塘、阮桥、乌沙、高岭、梅龙、观前、茅坦9个乡镇,青阳县的丁桥镇,东至县的东流、七里湖、瓦垄、白笏、坦埠、胜利、大渡口7个乡镇和贵池区的唐田、涓桥、马牙3个镇的部分地区,东至县的香隅、建新2个乡镇的部分地区,青阳县的新河、木镇、竹阳3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城镇郊区\&猪、奶牛、家禽—沼—

菜、花、食用菌\&秋浦、池阳、江口、里山4个办事处,池州开发区,蓉城、尧渡、七里3个镇\&旅游景区\&猪—沼—茶、果、菜\&九华镇、九华乡\&]

2.3.1 南部中低山区 南部中低山区包括贵池与青阳南部、东至东南部和石台大部,总面积4 350.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1.8%。以中低山为主,是林木、茶叶、中药材、干鲜果、食用菌的重要产区。区内耕地少而分散,粮食难以自给,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

本区采用的生态家园模式主要为“猪、牛—沼—茶、高山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加强绿色有机茶基地和高山蔬菜、中药材基地建设。

2.3.2 中部丘陵区 中部丘陵区包括贵池和东至中部、青阳东北部、石台北端,总面积2 98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6.5%。本区地貌复杂,以丘陵为主,其间有低山和盆地。时涝时旱,人口密度大,是垦殖面积最广、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本区盛产粮、油、麻、桑、果等农产品。

本区采用的生态家园模式主要为“猪、牛—沼—稻、果、茶、桑、麻、芋、豆”,建立“埂—田—塘”生态系统工程,促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加快林网家禽基地建设。

2.3.3 北部平原圩区 北部平原圩区包括贵池与东至西北部和青阳北部,总面积1 06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2.7%。主要由平原、洲滩构成,其间有丘陵和江河湖汊,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充足,是耕地、湖泊、人口集中分布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口聚居区人畜粪便与生活垃圾污染面广,该区农户生活燃料匮乏。

本区采用的生态家园模式主要为“猪、牛—沼—稻、棉、油、渔、禽、菱、藕”,促进优质粮、棉、油基地建设,推进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

2.3.4 城镇郊区 城镇郊区是指池州城郊区及蓉城镇、尧渡镇、七里镇。这些区域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城郊农业的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副产品主要是部分满足本地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

本区采用的生态家园模式主要为“猪、奶牛、家禽—沼—菜、花、食用菌”,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为主,全面实施“五个一”配套工程。

2.3.5 旅游景区 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km2,以佛教文化为主,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兴盛,人口激增,庞大的流动人口对九华山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本区采用生态家园模式以“猪、家禽—沼—菜、花、茶、果”为内函建设生态观光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

2.4 分区建设技术模式

2.4.1 圩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 池州市80%的农田和4万hm2水面主要分布在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沿江一带17个乡镇。近年来,以户为单元,以村为单位,成片、成规模建设沼气池,实行“猪-沼-粮(油、棉、菜)”等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进行农业生产。全市已建成优质米7.3万hm2、优质油菜2.73万hm2,优质水产品0.67万hm2,优质棉花1万hm2,无公害蔬菜1.4万hm2,实现了圩区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品质进一步提升,常年产量在粮食56万t、棉花1.2万t、油料6万t、水产品8万t、蔬菜27万t。

2.4.2 丘陵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 丘陵区是池州特色农业的集中生产地,主要是经果林生产区,开发潜力和空间非常大。这个区域涉及全市33个乡镇,面积达5 460km2,从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本区域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各级各部门在资金、技术、工作精力上向此处集中,初步形成“猪-沼-果(经济林、花卉、蚕)”等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全市已建成以桑、板栗、果、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经果林基地21.3万hm2,其中桑园面积已发展到0.67万hm2,蚕茧年产量达到2.5万t,丘陵区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300元左右。

2.4.3 山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 池州市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土壤成酸性,气温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优质茶和高山特色蔬菜。在山区大力实施“猪—沼—茶”、“猪—沼—菜”等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使全市山区农业生产,特别是茶叶生产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6 700hm2、绿色食品茶基地3 333hm2、有机茶基地1 333hm2;建成以山芋、山野菜、高山蔬菜等独具山区特色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近6 700hm2。

2.4.4 风景旅游区生态家园技术模式 池州是生态建设示范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活在旅游区的农民一方面搞好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独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模式。如九华镇祗民村坐落在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全村177户,建设户用沼气池127口,利用九华山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办起了酒店、养殖场和建筑企业。实施“猪—沼—(茶、菜)”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以茶园为基地,开发高山蔬菜,建设农家乐生态观光园,采用生态建筑,集吃、茶道、娱乐、表演、休憩于一体,让游客及城镇居民享受和体验皖南民间生活乐趣。

3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经济效益

3.1 生态家园建设户投入情况 将2005年至2012年建池费用平均,农户建一口8m3沼气池,需投入2 230元,包括挖池工资300元,水泥430元,沙石子300元,砖100元,建池工资800元,沼气模具300元。

“五个一”工程建设,约需投入7 500元,包括建一口水井约2 000元,购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约1 500元,改建猪圈和厕所约4 000元。

3.2 生态家园建设户经济效益分析 (1)年产优质有机肥4t,取代购买化肥,折合人民币260元;(2)沼气用于炊事,年可节约薪柴2 000kg,折合人民币400元;(3)用沼肥可使粮食增产15%以上,用于茶园每667m2可增产8kg茶叶,用于果树可使果品产量高、品质好;沼液浸种病虫少,发芽率高;添加沼液可喂猪。综合上述可获得经济效益400元;(4)建沼气池需要农户养猪一般在2头以上,养猪收入约600元;用沼液拌料喂养母鸡,每只可增收5元,每户按20只计算,可增收100元。综上所述,直接经济效益平均合计1 760元(见表4)。

表4 农户直接经济效益(元)

[肥料费\&燃料费\&种植增收\&养殖增收\&合计\&260\&400\&400\&700\&1760\&]

3.3 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沼气池总量达83 250万口,占全省沼气池总量1/10,按每口沼气池产生平均效益1 500元计算,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农民增收节支12 487.5万元,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

目前,全市有2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这些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展较快,不论是村集体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16.3%(见表5)。

表5 省、市级生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名称\&生态村级别\&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元) \&高于全市

均值(元) \&2005年\&2013年\&2005年\&2013年\&贵池区梅村镇肖坑村\&省百佳生态村\&6800\&12947\&2230\&3791\&贵池区梅街镇桃坡村\&省百佳生态村\&7400\&14325\&4490\&5159\&贵池区解放级合心村\&市级生态村\&5300\&11328\&2390\&2172\&贵池区唐田乡白云村\&市级生态村\&4300\&10723\&1390\&1567\&贵池区梅龙镇大同村\&市级生态村\&3620\&9712\&710\&556\&贵池区梅村镇新村村\&市级生态村\&3500\&9927\&590 \&771\&贵池区墩上乡团结村\&市级生态村\&3640\&9845\&730\&689\&东至县泥溪乡隐东村\&省百佳生态村\&3400\&9765\&490\&609\&东至县胜利镇万年村\&省百佳生态村\&3420\&9654\&510\&498\&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省百佳生态村\&5500\&11231\&2590\&2075\&东至县龙泉镇曹村村\&省百佳生态村\&3750\&9862\&840\&706\&东至县官港镇政元村\&市级生态村\&3400\&9321\&490\&165\&东至县木塔乡大田村\&市级生态村\&3300\&9515\&390\&359\&东至县马坑乡源口村\&市级生态村\&3720\&9987\&810\&831\&东至县利安乡梓桐村\&市级生态村\&3350\&9325\&440\&169\&东至县东流镇金山村\&市级生态村\&3500\&9456\&590\&300\&青阳县南阳乡清泉村\&市级生态村\&3840\&9856\&930\&700\&青阳县庙前镇窑西村\&市级生态村\&3840\&9875\&930\&719\&青阳县童埠镇老山村\&市级生态村\&3480\&9785\&570\&629\&青阳县杜村乡西河村\&市级生态村\&3300\&9496\&390\&340\&青阳县杨田乡五梅村\&市级生态村\&3270\&9845\&360\&689\&石台县丁香镇新中村\&省百佳生态村\&3280\&9645\&370\&489\&石台县丁香镇红桃村\&省百佳生态村\&4100\&10233\&1190\&077\&石台县七都镇黄河村\&省百佳生态村\&3300\&9821\&390\&665\&石台县占大镇占坡村\&市级生态村\&3260\&9654\&350\&498\&石台县横渡镇洪岭村\&市级生态村\&3190\&9321\&280\&165\&九华山九华镇闵园村\&省百佳生态村\&8350\&12356\&5440\&3200\&九华山九华镇祗民村\&市级生态村\&7560\&12168\&4650\&3012\&九华山九华乡二圣村\&市级生态村\&3700\&9564\&790\&408\&]

(下转48页)

(上接15页)

4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生态效益

4.1 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从最近环境保护部门的生态调查结果看,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森林覆盖率达60%;禽畜粪便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土保持治理率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4.2 保护了农业生物资源 在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之前,农村农民的生活用能大多数使用薪柴和秸秆,少量是使用液化气和电。因此,在很多地方,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导致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呈现恶化趋势。

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后,建沼气池农户炊事用能主要靠沼气,减少了森林砍伐量,减轻薪柴燃烧产生的烟雾对大气的污染。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物资源。

4.3 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 由于广泛使用沼气,减少了垃圾、粪便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蚊蝇失去了滋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播;减少了森林砍伐量,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空气中含氧量。

4.4 改善了土壤质量 沼液含有各类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赤霉素、生长素、糖类、腐殖酸等,使用沼液浸种可以让种子提前发芽,叶面喷施沼液具有保花保果作用。沼渣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含有的有机质、腐殖酸,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4.5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沼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长激素、B族维生素等。其中有机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维生素B12,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无污染、无残毒,可称之为生物农药。据已知的试验,沼肥对粮食、蔬菜、水果等13种作物中的23种病害、虫害有防治作用,有的单用沼液就已经达到或超过农药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普遍使用沼气、沼液、沼渣,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我市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东至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5 结论与讨论

(1)池州生态富民工程建设经济技术模式分区为:南部中低山区、中部丘陵区、北部平原圩区、城镇郊区、旅游景区。分区建设经济技术模式为:圩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丘陵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山区农户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风景旅游区生态家园经济技术模式。未来发展要进一步推广猪一沼一果(茶、鱼、草)等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并根据发展趋势,选择推广新的建设模式。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表现在:扩大了农村就业面,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表现在:建池农户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 760元,全市年增收节支12 487.5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生态效益表现在: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生物资源,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主导和品牌产品,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朱洪光.中国沼气产业发展展望[J].新能源产业,2007(3):8-12.

[2]孙占潮.天津武清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J].中国沼气,2006(3):58-59.

[3]王效华.吴卫明等.户用沼气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江苏涟水与安徽贵池对比研究[J].中国沼气2006(4):47-50.

[4]苑瑞华.沼气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白金明主编.沼气综合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池州市
妈妈,我爱您!
不要坐享其成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地方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以池州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PPP项目为例
池州市体育特岗教师调查研究
宁安高铁对池州市居民出游行为影响研究
池州市城镇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电能替代在安徽池州市的应用
爱是什么
池州市神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