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地质特征及选线原则

2014-09-18雷俊峰

地下水 2014年1期
关键词:错落雅江雅鲁藏布江

雷俊峰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

1 概况

拉萨至日喀则铁路位于西藏西南部,线路长度约253km,起点位于拉萨,穿越了西藏境内拉萨河、雅鲁藏布江,连接西南部日喀则市及其他县城,其经济意义极为重要;本线色麦镇(AK84+500)至大竹卡镇(AK176+500)段为雅江高山峡谷区,长约92 km。该段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极为艰巨。

2 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雅江峡谷区河谷两岸,岸坡较陡,山坡突兀,局部悬崖绝壁,沟谷呈现“V”型沟槽,雅江江面宽度约为100~200 m,本段江底海拔为3 640~3 700 m,水流湍急。除局部色麦站—尼木站和卡如站—宗嘎站段河谷极其狭窄,河流阶地不发育外,其他地段两岸发育有多级阶地地貌,以一、二级阶地为主,阶面高度15~40 m。

2.2 气象特征

线路沿线为高原温带干旱气候,空气稀薄、温度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分明、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等特征。沿线自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2.3 地层岩性

2.3.1 第四系(Q)

该套地层分布于河谷、山间及山前地带,地层成因为冲洪积、坡积,以卵石土、碎石土为主,含有少量细颗粒土;洪积扇和高阶地以漂石土为主。大竹卡站一带雅江局部分布风积沙。风化严重的山体,分布崩积物,堆积物成分杂乱,多见大型块石土。

2.3.2 三叠系上统(T3)

广泛分布于雅江南岸地区(雅江断层以南),曲水站至色麦站之间在雅江北侧山体出露,岩性为灰色砂岩、灰岩夹板岩等。

2.3.3 岩浆岩

沿线分布的最主要岩性,以燕山期的岩浆岩为主,局部分布喜山期侵入岩体。岩体岩性较为复杂,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喜山期岩浆岩岩性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受构造影响严重的岩浆岩类较为破碎。完整的岩体岩质坚硬,节理较发育-发育,多为陡峻地貌,表层受温差影响风化较为严重。

2.3.4 构造岩

分布于构造破碎带内,主要为压碎岩、糜棱岩、断层泥及断层片理带等。

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依据板块学说理论,青藏高原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北移拼合作用产生,新生代和中生代数次挤压拼贴作用,产生了诸多缝合带和板片(板片作为造山带结构中的Ⅰ级陆壳型亲缘地体,由陆壳或过渡壳岩石单元组成。板片之间的构造单元称缝合带,其建造由洋壳型岩石单元组成)。

沿线涉及到的的一级构造单元有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板片(南缘)、喜马拉雅板片(北缘)和两者之间的雅江缝合带,均呈近东西向展布。这些构造单元间接控制着该地区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岩浆侵入、变质活动及断层和断裂构造作用,导致沿线岩性和主要断烈主要以东西向延伸。

2)断层构造特征

区内断层构造在南北向构造应力的长期活动下,分布的主要断层构造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四组断裂。

东西向断裂,其伸展距离长、深度大、断层带宽且具多次活动性,为沿线的主要断裂骨架,以雅江深大断裂为代表,两侧发育着较多近乎平行的次一级断裂。这组断裂特点为: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局部分支断裂有北倾),倾角50°~70°,沿产状方向都具波状的特点,很多弯折处多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结合部位,根据勘察文件一些超基性岩体多沿结合部位侵入。

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为两个共轭剪切性质断层,主要发生于雅江大断裂以北,这两组共轭剪切性断层形成时间早,自形成至今,多次构造活动的作用,多数在原断层构造的基础上继续活动,多次复活,同时形成了规模大、切割深的大断裂,在本区个数较多,多成对发育,但延展长度比东西向断层短。它影响了沿线地层的分布、岩浆岩的侵入和现代水系网等。这两组断裂多清晰可见擦痕,结构面性质以扭压为主,局部兼有扭张。断层多有断层角砾、碎裂岩带及断层泥,断层含水。从形成的断层破碎带规模来看,北西向断层破碎带宽度较北东向断层破碎带宽。

南北向断层发生时间相对较晚,在沿线呈断续分布,规模与其他断层比较相对小,但在沿线断层破碎带宽度范围大,断层较为破碎,含有断层角砾岩,具棱角,无定向性,分布杂乱。具体主要断层性质见下表1。

表1 主要断层构造一览表

3)地震地质特征

沿线位于青藏高原两个板块缝合带,这两个板块均属于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缝合带附近往往是较大地震的发生带,分布有较多的大震和强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区内8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走滑分量较大的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上,如1951年发生于桑雄附近崩错8级地震,1914年当雄南8级地震。以倾滑为主的东西向断裂,最大震级7级左右,如1915年发生于雅鲁藏布江断裂泽当以东的桑日7级地震。南北向断裂以正倾滑为主,由于其规模不大,往往是6级地震发生的部位。

根据有关资料,测区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北邻藏中地震带,属于高震级段。自地震记载史以来共记录到M≥8级地震3次。7.0~7.9级地震23次,6~6.9级地震83次(包括部分印度地震)。

4)不良地质特征

拉日铁路通过的雅江峡谷区,岩性主要为闪长岩、花岗岩类,构造极为发育,沿雅江峡谷东西向构造为主构造,各向断层相互交织;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造成岩体较为破碎,形成大型的岩层破碎带,再加之高震级地震,造成滑坡、错落、崩塌、危岩落石极为发育;高原植被稀疏,破碎的岩体在沟内堆积又极易形成泥石流,峡谷区几乎所有沟谷均为泥石流沟;深大断裂也为地下的热量提供上移的通道,沿线温泉发育,钻探测温局部地段地温高达65度以上,存在高地温现象。

5)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沿线所经河流主要为雅鲁藏布江及其两大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均属于雅鲁藏布江水系。雅鲁藏布江为本段最大河流,线路通过区域干流长度大约为140 km,其中80 km左右为河谷下切强烈区,两岸山坡陡峻,河谷狭窄,一般河谷宽100~150 m,最窄处约60 m。大约60 km左右为宽谷区,河谷开阔,台地发育,平均河床纵坡0.5‰~1‰,沿江两岸植被发育,居民区集中。拉萨河为雅鲁藏布江左岸的一级支流,线路范围通过长度约50公里,为摆动性宽河,河谷宽达1~3 km,河床纵坡约2‰,由北东流向南西方向,在曲水一带向雅鲁藏布江上游方向汇入。年楚河为雅鲁藏布江右岸一级支流,线路通过长度约30 km,平均河床纵坡1‰~4‰,由南东流向北西方向,于日喀则市附近向雅鲁藏布江上游方向汇入。各河流水源主要是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种,流量丰富,含沙量少,水质良好,水温低,属于藏北内、外流水系。雅鲁藏布江为该地区的最低侵蚀面。

(2)地下水

线路主要通过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经历了不同的构造体系及众多的地貌单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受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潜水、构造裂隙水三大类,现分述如下:

①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拉萨河河谷平原、雅鲁藏布江及年楚河宽谷区,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石及砂层,厚30~40 m,水量丰富。其中在河漫滩及一级、二级阶地,以及山前大型冲洪积扇或扇裙,单井产水量在1 000~3 000 m3/d,地下水位埋深在河谷平原区较浅,一般2~10 m,洪积扇区较深,一般30~40 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属HCO3-Ca、HCO3-Ca·Na、HCO3·SO4一 Ca型水,矿化度小于 1.0 g/L,水质良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上游河水的的补给,向河流下游排泄,径流条件良好。可做为大中型供水水源。

②基岩裂隙潜水。区域内构造作用强烈,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岩石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基岩裂隙水分布较为广泛。泉水流量一般在0.1~1.0 L/S,地下水化学类型属 HCO3-Ca、HCO3-Ca·Na型水,矿化度小于1.0 g/L,水质良好。可做为小型供水水源。沿江方案中卡热乡~大竹卡为雅鲁藏布江峡谷区,线路长约80 km,谷地基岩裸露,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石英二长闪长岩原生、次生节理及风化节理发育,储存一定量地下水,与其接触的三叠系砂岩、灰岩及板岩地层中含水条件较好,其中灰岩地层中亦存在灰岩溶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高山冰雪融化补给,向沟谷及雅江或其支流排泄,径流条件良好。

③构造裂隙水。分布于沿线各大断裂破碎带内,其赋存条件受构造性质决定,后期显张性的断裂带,水量较大,而显压性的断裂带,水量则较少。补给来源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多以泉水的形式排泄,径流条件差异较大。

3 雅江峡谷区的选线原则

1)断层选线原则[2]:测区断裂构造发育,断层破碎带普遍较宽,特别是近东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这些断层破碎带多由断层泥砾、断层角砾、碎裂岩和挤压破碎带等组成,作为隧道围岩,其自稳能力差,施工时容易发生围岩失稳现象、突然涌水现象;线路应大角度通过各断层,尽量缩短通过断带的距离,尽量避免通过断层交汇区和顺断层带选线。

2)滑坡、错落选线原则[3]:测区滑坡(错落)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堆积层滑坡(错落),由于河谷下切较快,将堆积层前缘切割,形成高陡临空面,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产生滑动或错动。另一类为断层破碎带产生的滑坡(错落),由于断裂构造发育,断层破碎带较宽,且破碎,存在着各种软弱面,容易产生滑动或错动,在雅鲁藏布江河谷或两侧支沟中多形成规模不等的滑坡和错落。测区滑坡(错落)一般规模大、滑体厚,斜坡稳定性差,滑坡整治困难,又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因此,在本区选线时对大型滑坡、错落及滑坡(错落)群应予绕避;当滑坡(错落)规模小,边界条件清楚,整治技术方案可行、经济合理时,线路可选择有利于滑坡(错落)稳定的安全部位通过。

3)崩塌、落石选线原则:测区多为燕山期闪长岩体,岩质坚硬、性脆,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在强烈物理风化作用作用下,导致表层岩体破碎,裂隙张开,边坡稳定性很差,多分布有危岩,在风化、降雨及自身重应力、地震作用下,危岩与母岩分离而产生崩塌、落石,危岩发育、落石巨大。在本区选择线路方案时,要尽量避开崩塌、落石发育地段,避免选择顺河桥,因巨大的落石难以防护,对规模小避让困难需通过时应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线路安全。选择隧道洞口时应注意边、仰坡的岩体稳定问题。

4)泥石流选线原则:峡谷区多为现代及新近发育的泥石流沟,上游具有丰富的物源,沟床纵坡较陡,前缘多具有新近堆积的洪积扇,前缘伸入江中,无相对稳定的陡坎,洪积扇面积有大有小,无稳定的沟槽,沟槽多发生弯曲,发生泥石流规模小时,沿相对稳定的沟槽冲出,当发生泥石流规模大时,直接以最短径流冲出,呈漫流,无稳定的洪积扇,扇面多无居民居住。对于该类泥石流沟,选线时应给予足够重视,对于大型泥石流尽量于流通区通过。如沟中上游有粒径较大的漂石,在布置孔跨时,不宜在沟中心设墩,以确保桥墩的安全。

5)高地温选线原则[4]:应详细查明高地温范围及温度值,为选线提供依据,线路应绕避温度过高地段,当温度高且线路难以绕避的情况下,应将线路选至傍山靠河一侧,首先傍山靠河一侧地温值低于山内侧,其次一旦地温或隧道环境温度过高,影响衬砌安全或导致工人无法正常施工,方便采用较短的斜井或横洞进行通风降温。

4 结束语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滑坡、错落、危岩落石、泥石流、高地温等不良地质分布广泛,震级高且地震多发,线性工程应详细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合理的工程地质选线原则,保障线路选线安全、经济、合理。

[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雅江峡谷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西安: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2010年.

[2]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徐齐福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选线[J].中外公路.2006.

[4]李金城.拉日铁路地热隧道方案比选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4):42-46

猜你喜欢

错落雅江雅鲁藏布江
不规则的秩序
褶皱艺术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法学习要点
雅江光电举办“光质造 创未来”2018销售年会
步步荷花
雅江亮相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
中国与孟加拉国在雅鲁藏布江河流治理中的合作与问题探究
莲花盛放雅江点亮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雅江”在广州展示LED产品
西藏雅鲁藏布江区桥梁水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