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台县水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

2014-09-18柳金杰

地下水 2014年1期
关键词:邢台县供水量资源量

柳金杰

(河北省邯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邯郸056001)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处于太行山南段东翼中低山丘陵地带,北纬36分58度至37度32分,东经113度45分至114度38分之间,西隔太行山中脊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为界,东与任县、南和县接壤、南与沙河县、北与内丘县相邻。地势西高东低,构成山区、浅山区、平原三大类地形,东西长77 km,南北宽38 km,总面积1983 km2。西部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500m以上的高峰有10座,占全县总面积的65%,中部海拔100~300m,占全县总面积的25%,东部为海河流域冲积平原,海拔46~70m,占全县总面积的10%。自南向北有路罗、浆水、将军墓、宋家庄四道山川,主要河流四条,分别为白马河、牛尾河、七里河和沙河,均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阳河支流,河道总长93 km,多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基流很小或断流,汛期暴雨时,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河道渲泻能力上大下小,源短流急,控制流域面积暴,河水 km2。有大、中、小型水库12座,总库容6790万m3,控制流域面积721.9 km2。有四个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5万亩。全县共有19个乡镇,618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57.73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5.85万亩,咱耕地总面积的62%,主要集中在浅山区和平原地带。全县土壤分6个类型,棕壤土26.07万亩,占总面积的8.8%,褐土244万亩,占总面积的82.1%,潮土13.4万亩,占总面积的4.5%,草甸土2.56万亩、水稻土0.8万亩与沼泽土0.55万亩,占总面积的14%。全县耕地面积中主要是褐土和潮土。

邢台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关照充裕,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8.8 mm(1956-2005年),全县区域差异性大,山区较多,平原较少。年内分布不匀,多集中于6—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以上,冬季最少。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59.4 mm,山区大于平原,蒸发量年内分配:夏季37.3%,春季36.1%,秋季18%,冬季8.6%,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山区在1.6~2.0之间,平原区在2.0~2.4之间。

1 水资源配置现状

1.1 水源特点

该县水源受地形、植被、蒸发、降水、下垫面、人为等多因素影响,降水量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区域差异大、旱涝灾害出现频率同步,地表水源短流急、涵养水源能力差,地下水超采、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

1.2 水利工程、塘坝、灌区概况

邢台县现有中、小型水库11座,其中

表1 小型水库基本情况统计表

有中型水库野沟门水库和羊卧湾、东川口两座小(一)型水库,小(二)型水库5座。控制流域总面积721.9 km2,总库容7040.7万m3,灌溉面积17.38 hm3,为保证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邢台县共有小塘坝2631座,旱地水窑3373个,为解决山区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朱庄北、野沟门和牛尾河三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3.7万亩。

1.3 年降水量

根据邢台县1956—2005年系列逐年面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通过频率计算推求出全县及分区不同保证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588.8 mm,其中,山丘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96.3mm,平原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15.6 mm。降雨量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平均降水量631.7 mm,六十年代平均降水686.8 mm,七十年代571.1 mm,八十年代519.6 mm,九十年代553.1 mm,近五年601.6 mm。分析可知,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降雨偏丰,七十年代降雨接近平水年,八十年代降雨偏枯,九十年代至今降雨接近平水年。

表2 邢台县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成果表

1.4 地表水资源量

全县多年平均(1956-2005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4821亿m3,折合径流深128.8 mm;保证率20%、50%、75%、95%的径流量分别为 3.738 亿m3、1.369 亿m3、0.684 亿m3、0.521 亿m3,其中山丘区2.443亿m3,平原0.0391亿m3。地表水资源量各年代丰枯变化与降水量大体相同,但丰枯程度更为突出。全县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1956-2005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多39%、61%,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分别偏少13%、36%、12%和26%。从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年代变化可以看出,山丘区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多39%、60%,七十年代至今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少13%、36%、12%和26%。平原区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50年系列均值偏多8%和147%,七十年代至今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少36%、56%、44%和26%。

1.5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降水控制,大气降水除形成地表径流外,在西部山区大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邢台县地下水资源量为24834.2万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占44.3%,侧向径流流出量占45.9%,未控泉水出露量占5.6%,开采净消耗量4.2%。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径流补给量,二者占地下水资源量的97.3%。

1.6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及供水量

邢台县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451.8万m3。现状水平年50%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004.8万m3。现状水平年75%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901.8万m3。

1.6.1 地表水现状供水量

2005年邢台县蓄水工程供水量为2978万m3,1999-2005年全县蓄水工程通过渠道年平均供水量为2852万m3。邢台县地表用水主要是水库灌区利用水库蓄水、河道闸涵汛期拦截河流洪水等,利用城市污水进行灌溉没有计算在内。根据1999—2005年地表水利用调查情况,地表水多年平均供水量为2852万m3。由于上游水库及水利工程截流,地表水的利用率较高。同时,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邢台县境内的沙河、七里河、白马河三条河流,平均每年河干的天数在300天以上。牛尾河多年没有径流汇入,全部接纳邢台市区生活和工业污水。

1.6.2 地下水现状供水量

根据调查计算2005年邢台县地下水供水量为7573万m3。其中浅层地下水4756.7万m3占62.8%,深层地下水2816.3万m3占37.2%。1999-2005年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为7409.0万m3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西部山丘区主要利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2005年全县总供水总量为10551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2978万m3,占28.2%、地下供水7573万m3,占71.8%。平原地下水每年超采,供给量超过资源量。

1.7 水资源配置现状

2005年全县用水情况按行业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农业是用水大户,按现状年调查统计资料全县各行业总用水量10551万m3。其中工业用水1235万m3,占总用水量11.7%,农业用水8336万m3,占总用水量79.0% ,生活用水980万m3,占总用水量的9.3%。根据邢台县2005年调查资料,邢台县人均用水量为271m3/人,人均供水量较大的乡、镇,主要是农业用水条件较好、开发程度较高。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

2.1 节水工程

全面节流、以供定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保证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农业节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建设喷滴灌,低压管道及防渗垄沟等。

工业节水则要强化电力、钢铁、冶炼、煤炭等行业用水大户的重点节约用水,加大节水改造力度。同时,限制高耗水项目和规模。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城镇生活节水则在加强节水宣传、增强市民节水意识的同时,大力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器具。

2.2 水资源保护工程

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应大力提倡无公害农业,搞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使用低毒农药、化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测工作,改造水质监测系统。要全面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其次,要积极扶持无废、少废工艺及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技术及节水工艺的推广;再次,要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引导其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建设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并配合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立循环经济或“零排污产业群”。

2.3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为实现水资源合理和优化配置,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发挥水市场的作用,由政府指导积极建立水资源有偿转让的水市场机制,这就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只有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精干、高效的水务管理队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2.4 坚持“适水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

应牢固树立水资源有限的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不能靠一味扩大供水来满足,应坚持“以供定需”,必须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争取用最少的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邢台县的水资源条件,既要选择和发展节水型产业,又要提倡和推行节水型生活方式。

2.5 明晰水权,建立水权制度

明晰水权,建立水权制度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关键。首先要合理配置初始水权,即按照一定原则在水资源规划及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由政府实施不同地区之间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初步合理配置。水资源再次分配(或优化配置)要体现市场经济原则,依靠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水市场”,实行商品水的市场交易。同时,要积极探索并建立用水户自主节水机制,最终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6 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水既是生态因子,又是人的基本需求,还是生产资料。它既是公共物品,又是经济物品。因此水的分配不能完全市场化,有相当一部分如生态用水、基本生活用水等,必须作为公共资源由政府或其它公共机构管理。但作为经济物品的部分必须市场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配置。作为公共物品的部分,也应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以鼓励合理利用。

2.7 水质合理分配

在水量最佳分配的同时,还要对区内现有的可用水资源的水质进行最佳分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按照不同用途对水质的要求,合理配置,分质供水。

猜你喜欢

邢台县供水量资源量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基于2018、2019年度鸡西市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分析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塞拉利昂通戈金刚石矿资源量上升
美术作品
W2018014 卡斯卡维尔首次公布资源量
全省供水工程供水量(按工程类型分)
种植食用玫瑰 亩产收入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