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

2014-09-18纪双宝陈红王亚真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36期
关键词:循证骨科下肢

纪双宝 陈红 王亚真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循证医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的证据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指导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为患者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的临床途径[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少数患者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2]。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3]。本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1月对骨折大手术后48例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按照循证的要求,进行临床分析、护理干预,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明显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1月某三级乙等医院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19~83岁,平均56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7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4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粗隆部位骨折30例,骨盆多发性骨折12例,多发性骨折伴创伤性休克9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按照循证护理的要求实施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类别、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5、10 d均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流情况,以确定是否有DVT形成[4]。

1.2 方法

1.2.1 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成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士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对患者身心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围手术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护理问题是:大手术后DVT形成的原因、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根据所提出的循证护理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循证依据,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科知识、护士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最佳循证护理方案,以预防DVT的发生。

1.2.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Virchow理论认为,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5]。

1.2.3 高危因素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有血栓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6]。

1.2.4 循证护理方案的实施 针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采取护理及药物干预,以防DVT形成。

1.2.4.1 术前评估 评估是否有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血栓等病史,根据患者年龄及性别,来决定高危人群,以便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绍介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让其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向患者及家属绍介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以消除不良情绪,取得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具体见表1。

表1 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

1.2.4.2 做好配血准备 骨科大手术中失血较多,加上术中、术后输入大量液体,血液稀释,术后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一度下降,所以可在术中、术后输入少量新鲜血,以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

1.2.4.3 饮食指导 因为术前、术后短时间禁食、水,所以术后病情允许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 mL,及时补充电解质,增加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指导患者膳食平衡,进食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增加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戒烟酒,注意保暖,防止由于冷刺激静脉痉挛引起血流淤滞[7]。

1.2.4.4 严密病情观察 骨科大手术可造成DVT形成3大因素,所以DVT在术后早期即可出现,而50%DVT患者缺乏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只有对高危人群进行仔细观察,注意区别肿胀是DVT形成的,还是创伤后出现的水肿,才能做到早期发现[8]。每班进行床头交接,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对比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疼痛、肿胀、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对肿胀明显者每天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持续性加重,肢体凹陷性水肿伴有紧张感,腓肠肌压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和体征,提示可能发生DVT,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理。

1.2.4.5 预防性抗凝治疗及护理 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9]。有专家认为,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疗效优于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等非药物预防措施[10]。因此本科大手术患者经术前评估有发生DVT危险的患者常规使用抗凝疗法,以降低血液的高凝性,常用药为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令等,分口服和注射2种,在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不单独使用,合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以降低DVT和致命性PE发生的作用,禁止长期应用止血药。抗凝药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有无血尿、便或痰中带血[11];定期复查凝血酶原、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做好引流护理,使引流管始终保持通畅状态,避免出现由于引流管发生扭曲、堵塞而导致局部血肿的形成,血肿的局部机械压迫可以使静脉的回流阻力明显增大,诱发深静脉血栓[12]。

1.2.4.6 穿刺护理 围手术期避免在下肢输液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同一静脉、同一部位不宜多次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避免静脉炎发生。

1.2.4.7 功能锻炼 术后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注意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13]。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足趾、踝部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尤其是足踝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速度的促进作用最强,有效减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14]。根据患者术后不同阶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锻炼强度,但要掌握循序渐进,不感到肌肉疲劳为度。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下床时穿减压弹力袜;使用CPM功能锻炼和间歇充气压力泵(IPC)治疗2次/d,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快,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卧床期间定时更换卧位,每2小时更换一次,督促患者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帮助老年患者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和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DVT发生率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观察组DVT发生率仅为2.08%(1/48),对照组为16.66%(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008,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下肢;因为下肢有静脉瓣,很可能形成淤血性血栓巢穴,阻塞了血液的正常流动,所以容易形成血栓[15];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3大危险因素,因此术后早期即可以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骨科手术的发展,DVT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典型的急性期DVT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即可确诊。但多数DVT进展缓慢,临床症状隐匿,无特异性的表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而且目前尚无成熟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有效方法。传统护理是以个人经验为主,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临床经验为指导,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循证医学(EBM)这一术语,循证护理(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念,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以客观证据为主,并以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后,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并认真实施[4]。

本课题笔者采用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研究中针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首先提出循证问题,即发生深静脉血栓的3大原因及高危因素,接着进行文献检索,寻找相关研究领域的实证,将获得的实证审慎,选择可信的实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确定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获得良好疗效。观察组中,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发生率为2.08%,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明显减少,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期目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伤害,有效节约医疗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有利于我国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1]肖丽佳,李亚洁.我国临床循证护理现状与展望[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3.

[2]吕梅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117.

[3]田洁.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37.

[4]谭艳庆.下肢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162-163.

[5]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67.

[6]段志全,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7]詹庆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求医问药,2011,9(7):141.

[8]张洪斌,郑淑梅,李永民,等.脊柱外科及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4):253.

[9]邵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2.

[10]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家建议[J].中国医刊,2006,41(1):34.

[11]杨四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7.

[12]蒋秋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121-122.

[13]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7.

[14]杨志强,熊吉信.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5):134.

[15]李丽芬.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47.

猜你喜欢

循证骨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第十期数字骨科技术(CAD-RP)应用学习班暨第六届南总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