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经济结构之观察

2014-09-17王春新

金融博览 2014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消费结构

王春新

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内需结构、城乡结构、出口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形成新经济结构的雏型。

新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产业结构转向服务主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首先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持续超越第一、二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出现质的变化。据统计,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正因为第三产业的增速和比重都超过第二产业,中国经济已告别工业为主体、制造业率先发展的年代,开始进入服务主导的新时代。服务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将是未来的主线,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和动力所在。这是当前中国新经济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未来经济活动有别于过去的一大特色。

城乡结构调整取得突破。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这是中国继实现工业化之后,城乡结构出现的一大飞跃。近两年来,中国开启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重中之重,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新的抓手和重点工作。这一突破意味着中国以“农村人”为主体的城乡结构,正式向以“城市人”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过渡。这是当前中国新经济结构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内需结构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和投资双重拉动。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致力于拉动消费需求,使2011-2013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提高到52.4%,比前十年高出约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则降至51.2%,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共同拉动的局面开始形成;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54.4%,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再降至48.5%,低于最终消费约6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两大动力的比例结构趋向合理化。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步成形。在研究开发方面,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国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急速增加,R&D经费占GDP比重从本世纪初的1%,迅速提升到2013年的2.09%。随着研发投入的迅速增加,研发成果也日益突显,加上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出台,带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信息中心设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再通过引进,将海外高科技理念和成果消化吸收并转化到国内开发和运用,实现技术、产品、品牌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立足于本土制造的自主产品在出口贸易方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伴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上升,中国出口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在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而加工贸易规模则不断缩减。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仅增长1.2%,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口下降3%,一般贸易仍有8.3%的升幅,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升至51.7%,首次超过一半,意味着中国已开始摆脱全球加工装配基地的角色,形成以本国自主产品出口为主体的贸易结构。

新经济结构的增长动力

新型城镇化战略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其核心无疑是人的城镇化,即通过有效转移农村人口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根据国家规划,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提升至70%~75%,因而需要解决5亿多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并借助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生产率,这需要在今后二十年内追加200万亿元投资,同时将创造出240万亿元的GDP,可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75个百分点;若加上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每年可提高2.2个百分点。

提升产业结构包括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完善三次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三项重要内容。从供给层面看,这三项内容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重点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新技术,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未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很大空间,只要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将提升到52%左右。仅此两项就可在未来十年每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7~2.3个百分点。

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包括一次分配结构和二次分配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使一次分配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为二次分配调整创造条件。2007~2011年中国GDP中的劳动报酬占比从41.4%的历史性低位提高到45%左右,由此带来收入分配结构的初步改善,为内部消费需求提供了张力,带动期间经济增长每年提升1.4个百分点。未来如果劳动报酬占比能进一步提升到50%,加上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范围可以覆盖全社会,就会产生更大的消费增长动力,并可在未来十年为中国经济提供每年大约2个百分点的直接贡献。

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方面仍有很大潜力,但房地产到底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负累,关键在于能否尽快调整房地产发展模式,通过公平税负和兴建更多保障性住房等政策,实现从以投机炒卖为导向的虚拟地产经济向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标的实体地产经济转变。由于未来20年城镇住房需求仍有上升空间,成功的模式转变可使这一巨大需求能量得到释放,并使中国经济每年额外增长1个百分点;但如果无法调整发展模式,致使地产泡沫最终破裂,那么房地产市场将成为尾大不掉的经济旋涡,最终将严重拖累经济增长。由于房地产领域已形成强大的利益格局和复杂的依附关系,要转变发展模式难度较大,这也是未来中国新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除此之外,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完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等,皆可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程度的直接贡献,尽管这些贡献不如上述几个项目那样显而易见。

新经济结构的发展前景

从根本上讲,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去推动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仍离不开投资推动。结构调整虽然以最终消费为依归,但不少项目都必须以投资为先导。如提升产业结构不但需要增加研发投入,也需要扩建生产服务基地和更新生产设备;转变房地产发展模式要求开发更多土地、扩大建筑规模、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新材料以及增加生态绿化面积和娱乐服务设施等,甚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重建,这些需要大量投资。在完善新经济结构阶段,投资推动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消费带动和投资推动是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引擎。

加快以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上述各种结构调整要发挥增长效应,都需要对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如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先需要打破现有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结构需要改革现有的财税制度,使社会成员能更公平地分享社会财富;房地产业要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既需要建立新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也需要加强以住房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政策,等等。可见,只有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才能产生新的经济能量,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新经济结构走向完善化及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必须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中心,以强化投资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含型转变。当然,成功的结构调整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催化作用,科技创新、投资促进和深化改革,将构成未来完善新经济结构的三大动力。(作者单位:中银香港) □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消费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国内消费
论《日出》的结构
新消费ABC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