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课前预习,夯实高效课堂的“奠基石”

2014-09-16赵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眼课前预习细节

赵祎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学生上课之前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预习”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由此得知,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课堂学习时就会非常吃力,对于老师的讲解就会不知所云,反之,如果课前进行充分地预习,那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事半功倍,在听课过程中也能有的放矢,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点拙见:

一、“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朗读

朗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之一,适用于各个年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预习的朗读一般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重在解决生字的读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 第二步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记事的文章要了解事件的六要素;写人的文章要了解人物的主要品质;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等等。第三步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层次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初步学会运用起来。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 作了无数的批注、 评点 ,在空隙处密密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在书本上做批注是非常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圈点批注呢?

1.细节处批注,让感悟深刻起来。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作者往往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充分阅读,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文眼处批注,让主题鲜明起来。

所谓 “文眼”,就是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它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窥看文章主题思想的窗口,能找到这个窗口,就是标志着对文章的理解有了足够的深入。

3.标点处“批注”,让标点鲜活起来。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达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因而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喜欢运用省略号留下空白。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大多会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想象训练,让孩子去联想、去补充,用批注的形式写出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查阅

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作为预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学文前过字词关,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立体地联系起来,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1.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在一篇未学的文章里,必然会有一些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对于这样的字词,学生们不能指望留在课堂上去解决疑问,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基础性的字词障碍完全可以使用工具书来为我们扫清。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完全可以做到用手又用脑,将这些问题圈画出来,统一性的集中解决。

2.查阅背景资料、拓展文化视野。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以历史上的大事件为背景的,这些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在理解时困难很大。因此,在预习时,学生们首先应当对课文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就需要去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体会人物情感。

3.查阅人物故事,丰满人物形象。

苏教版小语教材十一册第21课《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通过一详一略两件事件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的总统形象。在预习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一些林肯说过的话,林肯的小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这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是非常有益的。

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不仅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感知的阶段,又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并试着解决疑问的阶段,有效的预习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教师应教会学生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处质疑。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3.从矛盾之处质疑。

4.从写作手法处质疑。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因此,课前预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阅读或浏览,而是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强化课前预习,夯实高效课堂的“奠基石”,不仅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且对智力的开发也十分有益。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 江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眼课前预习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细节取胜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