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2014-09-16吕明存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结合律板书创设

吕明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又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摘录本人《加法结合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片段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件演示巴曹风景谈话:你们知道巴曹吗?它是个美丽的渔港,那里有风景秀丽的海滨景园,码头上停靠着各种各样的渔船。那里还盛产海鲜,灵溪的许多海鲜是从那里运来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那里去看看。我们从灵溪出发,坐公交车先经过宜山,然后在到钱库,最后便来到了美丽的巴曹。

师:从上面的信息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灵溪到巴曹的距离。

师逐步出示(点击课件):灵溪——宜山 14千米 宜山——钱库 6千米 钱库——巴曹8千米。

师:谁可以解答刚才同学的问题?

生1:(14+6)+8=28(千米)

师板书,并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出灵溪到钱库的距离,再加上钱库到巴曹的距离就是总路程。

师:真不错,有不同方法吗?

生2:14+(6+8)=28(千米)

师板书,并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出宜山到巴曹的距离,再加上灵溪到宜山的距离就是总路程。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灵溪到巴曹的距离,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从灵溪坐车到巴曹大约需要多久?

师逐步出示:从灵溪到宜山大约25分左右,从宜山到钱库大约14分左右,从钱库到巴曹大约16分左右。

师:谁可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生1:(25+14)+16=55(分)

生2:还可以25+(14+16)=55(分)

师分别板书,问: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同一种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师:真会思考,还有吗?

生2:这两种方法得数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齐:等号(师板书“=”)

师:想想看,为何他们的得数相同呢?

生纷纷发言:都是求灵溪到巴曹的路程,当然一样啦。……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伊始,以生活原型开篇,从带学生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出示灵溪到巴曹的线路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两边算式相等的道理,建立加法结合律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归纳加法结合律奠定基础。]

反思

1.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我认为一名好的老师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善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问题,其中蕴藏的资源是无穷尽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主动地依据课程、儿童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生命气息。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创设“乘车”、“收购海鲜”、“运海鲜”等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欣喜之余,从中也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创设现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交流、探索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现实情境,向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上述案例中,我就通过创设男女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投入到观察、比较、思考、探究活动中去,体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再如在片段四中,通过创设运海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欲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作者单位:苍南县龙港镇巴曹第一小学 浙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合律板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探究求和问题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