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二区东部水驱典型区块综合治理实践与认识

2014-09-15王春波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水淹高含水动用

王春波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113)

北二区东部开采面积11.95km2,地质储量7376.8×104t。自1963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一次、二次加密调整,三次加密先导性试验,目前已进入PⅠ组 (葡萄花油层Ⅰ油组)三次采油挖潜阶段。水驱共分5套层系开发,全区共有油水井478口井,其中注水井159口,油井319口,油水井数比为2.01∶1,井网密度达到50口/km2。已累计注水25397.21×104m3,累计产油3354.37×104t,采出程度为41.28%,采油速度0.64%,目前综合含水为92.41%,已处于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

1 剩余油分布特点

北二区东部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3个油层,水驱开采剩余油油层主要分布在分流平原相低弯曲河道砂体、内前缘相枝状三角洲砂体、内前缘相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坨状三角洲、主体带发育的稳定型外前缘相席状砂体、过渡状分布的外前缘相席状和不稳定分布外前缘相席状砂体7种类型[1],其剩余油分别占钻遇砂岩厚度的14.3%、3.7%、28.7%、13.9%、3.7%、32.1%与3.6%。总体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成片差油层中和砂体相对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严重的过渡状分布砂体中,剩余油分布零散,其次为厚油层内未水淹型剩余油。

2 油田开发中存在主要的矛盾及潜力

2.1 主要的矛盾

1)层系间、层间的吸入和产出状况存在差异。北二区东部水驱5套层系属于一个水动力系统,加之其井网的特殊性,致使有效厚度大于0.5m油层水淹程度和动用程度较高,分别为93.7%和86.7%以上,有效厚度小于0.5m油层和表外储层,也已有63.9%的有效厚度水淹,动用厚度达到49.5%以上,但薄差层及表外层仍具有潜力。

2)各层系间、井组间含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全区综合含水已达92.46%,但各层系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开采较早的基础井、一次加密井含水差异不大,分别为94.5%与93.5%,而二次加密井为89.3%。调整挖潜的重点是二次加密井。

3)套损状况严重。全区套损井已达84口,已报废23口,目前带病生产61口,套损井6口,对全区开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2 潜力

1)高含水的厚油层内仍存在着一定的剩余油潜力。根据该区新钻井水淹层解释资料,低水淹和未水淹厚度比例分别为12.9%和25.6%,仍占有一定比例,且低、未水淹厚度主要集中在厚油层顶部,具有一定的潜力。

2)低效井经治理还有一定潜力。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全区共有低效采油井44口,占总井数的14.1%。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逐井逐层分析各油层剩余油特点、砂体和注采关系变化,并针对不同潜力类型,对26口井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综合治理措施及总体效果

3.1 继续加强注水调整工作,改善层间动用状况

针对北二区东部剩余油分布状况,认为对注水井进行平面、层间调整仍是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重点。

1)优化二次井与老井之间的注水量匹配,提高水驱开发效果。调整后12口老油井日产液下降84t,日产油增加11t,含水保持稳定,而26口二次井日产油增加34t,含水仅上升0.10%。

2)采取细分重组,改善层间动用状况,使薄差油层吸水厚度提高了25.2%。

3.2 对低效井进行分类治理,改善开发效果

北二东低效采油井有44口,占全区总井数的七分之一。综合研究得出低效井的主要成因类型 (见表1),并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了不同挖潜方法。

表1 低效井主要成因类型统计表

1)限流段重新射孔7口,改善层间动用差异及渗流条件。补孔后,初期单井日增油2t,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2)压裂改造9口,提高薄差油层产出能力。该区一些渗透率低、物性差的油层动用程度低,制约了油井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压裂后,初期单井日增油6t,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3)综合挖潜非均质性突出的7口采油井,改善薄差油层动用程度,缓解层间矛盾。这类井油层中有部分较厚的席状砂体,水淹程度高,而差油层动用不好,采取堵压结合措施,初期单井日增油5t,含水由97.41%下降到86.6%。

4)对注采不完善的3口井实施了补孔措施,取得较好的措施效果。

5)对多层高含水的18口采油井实施了多段堵水措施,改善了层间动用差异。

3.3 采用周期注水方式,改善厚油层动用状况

根据油层的沉积及开采特点,选择206、208队地区的北2-5排与2-3排之间井区。采取停层不停井的周期注水方式,SⅠ、SⅢ继续注水,SⅡ作为停注层 (SⅠ、Ⅱ、Ⅲ指萨尔图油层Ⅰ、Ⅱ、Ⅲ油组),选择注水井停注时间30d。从受效油井看,日产油由措施前的160t变为措施后的166t,产油稳定且略有上升,含水由94.55%下降到93.8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合理调整注入压力,加大保护套管力度

为有效控制该区套管损坏,一是对套损危险区域实行降0.5MPa破裂压力28口井;二是对顶破裂压力注水井实行下调0.4MPa左右的注水压力。通过以上措施,套损形势大有好转。

4 结论与认识

通过上述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低效井生产状况,而且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注水量、产液量和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控制;自然递减、综合递减减缓,套管损坏速度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增油降水的好效果,投入产出比为1∶3.79,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1)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油田高含水后期客观地、精细地描述了储层沉积特征,为精确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地质基础和措施依据。

2)在特高含水期,由于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井网开采对象的不同,不同砂岩组吸水,动用上存在着差异。通过综合调整挖潜,可以继续挖潜剩余油潜力。同时也表明,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进行平面、层间注水结构调整仍是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的主旋律。

3)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对高含水后期低效井成因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井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提高了开发效益。

4)对厚油层采取周期注水,可改善特高含水期厚油层的开发状况,提高开发效果。

[1]郝世彦,张林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管理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水淹高含水动用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浅析消费者在水淹车下的权益保护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水淹吕布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
模糊聚类神经网络技术在识别水淹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