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建设引领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4-09-14王江曼WANGJiangman

价值工程 2014年25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文化

王江曼WANG Jiang-man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 211816)

(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16,China)

0 引言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接轨国际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开展持续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南京工业大学作为跻身全国首批14 所“2011 计划”的高校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通过构筑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以文化建设为引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全面介绍学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及成效,以期为更多高校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1 创新创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创新创业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辐射力和带动性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创新创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表述,结合相关学者的解读以及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可以理解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全校师生普遍认可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政策制度、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综合形成的文化氛围。

2 创新创业文化的价值向度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2]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目标激励、力量凝聚、情操陶冶、心理调节、行为规范、氛围支持等功能[3],是意义重大的隐性教育资源。

2.1 引导激励价值 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培育校园精神、渲染文化氛围,将内涵式的价值观念植入大学生思想,引导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文化凝聚广大师生共同的诉求信念,集体的感召和带动会对学生个体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促使其主动将创新创业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将创新创业作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 调节塑造价值 创新创业文化通过深刻持久的影响,有效激发大学生内在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外界适应能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发展,服务国家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渲染的宽容失败挫折,鼓励迎难而上的氛围促使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环境支持,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挑战,为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3 资源整合价值 一方面,创新创业文化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推动下,府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加强,通过整合产学研用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高效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文化带动校内资源的协作融合。创新创业文化能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进师生的情感需求之中,促进包括校风、学风在内的多种隐性教育资源共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3 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3.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确立文化基本点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途径包括组织开展活动、竞赛以及发挥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南京工业大学通过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报告,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振奋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开展包括“创新创业系列”在内的“南工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推荐和创新创业主题读书座谈会等活动,以阅读、分享、交流为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创新创业信念。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曾问鼎挑战杯系列竞赛最高奖项,并在校内广泛开展多彩多样的竞赛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学生创意创业中心下属12 个校级学生社团,大部分学院设有院级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其中,校精英创业协会连续五年获得“十佳学生社团”称号,并在2012 年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举办的首届“江苏省百强社团”评选活动获得“江苏省百强社团”称号。创业社团百花齐放,社团活动精彩纷呈,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2 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瞄准文化着力点 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是大学生加强理性认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大学生全面有效地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有力措施。南京工业大学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全面打造以必修课为主、通识教育选修课为辅、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在进行普惠式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选拔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精英式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技能培训,提升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已举办三期16 个“创办你的企业”(SYB)学员班,共有近500 名学员参与培训,并且出现了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员。学校还建设了创业网络实验室、创业沙盘实验室一系列模拟创业的专用场所,以企业运营管理模拟系统为载体举办BOSS 大赛,以《创业者沙盘》、《供应链》沙盘为载体举办ERP(企业资源计划)大赛。通过采取体验式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流程和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保障创业项目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率。目前,校内模拟创业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近百人进行学习锻炼,为大学生深入理解创业知识,加强创业模拟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3.3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树立文化立足点 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为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高校建立集实习、孵化以及产业化运作的立体网络,是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广阔平台的迫切需要。南京工业大学有效利用各学院科研优势和资源,建立三批共24 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水平,设立大量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多家入驻公司,尤其是学校“三创人才”和教授创办的科技型公司以及校友企业,全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创业梦工场”大学生预创业实践孵化园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的创业孵化平台,与南京市人社局在大学科技园区内共建“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在校生及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孵化支持与服务,面向其他高校学生开放。项目一期入驻初创大学生科技企业60 余家,博硕士团队占到50%以上。学校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作用,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大学科技园模范路研发创新区“种子”基地,位于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工大科技产业园“种苗”基地以及南工大—高新区“三创”人才基地“一园三区,跨江发展”的格局。共有近200 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其中70 余家企业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园区企业积极接纳高校学生实验实习、接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工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为学生参与科研,把握科技前沿动态,熟悉商业运作环境,储备创新创业能量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3.4 打造创新创业特色,抓住文化切入点 打造创新创业品牌特色是促进文化永葆活力,持续发挥熏陶感染效应,在众多高校中体现辐射带动作用的有力举措。南京工业大学坚守“师生共创,科技引领”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南工大现象”。学校于2004 年在江苏高校率先实行知识资本化,知识产权股份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12 年,全面实施科技十九条,规定90%的知识产权股权归完成人所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或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校内创办公司的教师达50 多位,占全校教师的3%,2012 年院校办学科型公司销售收入达50 亿元,占在宁高校“半壁江山”。据《在宁高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报告2012》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工业大学创业及学科型公司数均第一。李源潮同志曾批示:“这个路子很好,是斯坦福与硅谷结合创业之路。”学校积极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关键举措。南京工大科技产业园主动介入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当中,专为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打造“无障碍创业”环境及便捷高效的创业通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市政府授予的“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在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科技研发类企业、新型科技服务类企业均呈快速成长,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授予的“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称号。

3.5 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突出文化核心点 积极正面的宣传引领有利于占领思想高地,促使创新创业知识信息的流通和扩散,其中包括编码化的知识,大部分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逐渐形成有价值的文化资源[4]。树立创业典型标杆,加强校内外媒体报道有利于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中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并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典型,在带动就业和学生实习的同时,有效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引发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风潮,学生以“踏实勤奋、善于创新创业”的特点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学校通过校内外报纸刊物、电视媒体等媒介,扩大社会宣传效应。《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曾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同时在校报开辟创新创业专栏报道创业典型先进事迹。通过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

[1]钱虹.基于文化层面的高职创业教育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2010(2):44.

[2]廖兰芳.培育创业文化,促进全民创业[J].理论导报,2007(6):2-3.

[3]王晓红.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育人功能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38-40.

[4]于建秀.保定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创建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3):102-106.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