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油田主力油层沉积体系及水驱状况分析

2014-09-14王春庆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640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口井水驱细分

王春庆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6405)

A油田是一个受断层、构造、岩性多种因素控制的复合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主力开发油层为F油层 (包括FⅠ、FⅡ和FⅢ),储层砂体属于分流河道沉积,纵向油层多,平面相变快,砂体条带状发育,连续性差。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综合含水已达42.57%,处于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加快阶段,同时剩余油分布趋于复杂。下面,笔者对A油田沉积体系及其主力油层进行了精细研究。

1 F油层纵向细分解剖研究

1)F油层纵向细分解剖标准 根据取心井岩电对应分析,建立A油田F油层纵向细分解剖标准。A油田一类油层钻遇率大于等于50%,二类油层钻遇率大于等于25%,因而细分后单元钻遇率一般应大于15%,这样可作为调整挖潜的一个基本单元。根据油田开采工艺技术现状,采用薄隔层平衡限流法压裂技术和深穿透、低伤害射孔技术时,要求隔层厚度在0.4m以上,细分注水工艺技术对卡距的要求已经降低到0.8m,堵水封窜、常规压裂技术只需隔层厚度大于1.0m就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根据上述情况,确定A油田F油层纵向细分解剖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A油田F油层纵向细分解剖标准表

2)F油层纵向细分封闭骨架剖面 依据F油层细分解剖标准,建立由2条横剖面、8条纵剖面334口井组成的全油田细分封闭骨架剖面,将FⅠ22、FⅠ31、FⅠ51、FⅠ62、FⅠ72、FⅡ1分别细分为2个沉积单元,原FⅠ21、FⅠ32、FⅠ52单元分别归为FⅠ23、FⅠ33、FⅠ53小层,原FⅠ61、FⅠ71单元不变,FⅡ1单元细分为FⅡ11与FⅡ12小层。细分的6个主力层内部均发育2个以上小旋回,发育砂体的井中有52.5%的井发育上下2个砂体,且隔层稳定,有50%的隔层厚度在0.8m以上,细分后沉积单元厚度平均为5.6m,因而能够满足油田主力层细分解剖标准。

2 F油层沉积体系分析

1)FⅠ油层组 FⅠ沉积期整体水进,FⅠ5~FⅠ7单元的进积作用达到鼎盛并开始退积,河道砂体发育,单层厚度大;FⅠ2~FⅠ4单元的退积作用进一步加剧,分支河道数量减少,砂体较发育,单层厚度较大;FⅠ1单元退积作用进一步加剧,末期达到鼎盛,部分地区发育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不大。

2)FⅡ油层组 FⅡ21~FⅡ53单元为顺直分流河道沉积,钻遇率8.4%,平均砂岩厚度2.0m,边界圆滑流畅,其形态为顺直-微弯的鞋带状或断续的豆荚状;FⅡ1单元为大中型低弯曲分流河道沉积,复合曲流带河道砂体宽度1000~2000m,单一河道宽度300~500m,平均砂岩厚度达到3m。

3)FⅢ油层组 FⅢ43~FⅢ56小层为滨浅湖相沉积,砂体厚度以小于1m的薄层为主,呈土豆状零散分布;FⅢ11~FⅢ42小层为顺直分流窄小河道沉积,平均砂岩厚度2.0m,砂体呈窄条带状,边界圆滑流畅,其形态为顺直-微弯的鞋带状。

3 F油层水驱状况分析

1)利用精细双重介质模拟量化剩余油 针对A油田F油层复合曲流带不区分单一河道、单河道不区分主体及非主体河道砂的相带图进行精细相控建模研究,建立多河道相控属性模型,据此进行双重介质精细数值模拟[1-3]。研究表明:①A油田F油层平面上剩余油呈条带状、陀状分布;②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油层,其局部低渗透带有较多的剩余油;③油井间滞留区有较多的剩余油;④平面水窜,容易在水线侧向形成剩余油。⑤剖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部位;⑥受纵向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在储层物性变差部位,或者有隔夹层遮挡的下部,其厚度一般小于2m。此外,受注水重力影响,油层下部水洗程度高,上部动用程度低,因而剩余油富集。

2)水驱受效类型 在精细量化剩余油的基础上,根据单砂体平面上注水井水驱平衡状况,确定5种水驱受效类型,即主河道突进受效型、主河道对称受效型、均匀受效型、不对称受效型和裂缝水驱受效型[4]。

3)确定各沉积单元单砂体连通关系 针对同一河道内水驱效果差异大的情况,应用细分单砂体连通关系技术,按微相、物性等差异确定各沉积单元单砂体连通关系[5],具体内容如下:Ⅰa类 (同一河道内主体河道砂注、主体河道砂采);Ⅰb类 (同一河道内主体河道砂注、非主体河道砂采);Ⅰc类(同一河道内非主体河道砂注);Ⅱa类 (不同期河道凸岸相切叠);Ⅱb类 (不同期河道凸岸与凹岸底部相切叠);Ⅲa类 (河道砂底部与河间砂);Ⅲb类 (河道凸岸顶部与河间砂);Ⅲc类 (同一河间砂之间)。其中,Ⅰa类连通水驱优势最强,属于强水驱;Ⅰb类连通及Ⅱa类连通水驱优势较强,属于较强水驱;其他连通类型水驱弱,属于弱水驱。

4 现场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指导A油田F油层精细水驱挖潜,具体措施如下:

1)针对主力砂体细分后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增加、笼统注水井层间吸水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笼统改分层工作,调整2类油层的吸水状况,实施笼统改分层14口井,精细分层4口井。对比分层前后吸水剖面,发现吸水厚度比例由66.3%提高到73.6%,其中主力油层由70.1%增加到76.3%,非主力层由58.9%增加到68.2%。调整后井区日产油稳定,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 (由51.8%下降到49.1%),日产油由措施前的20.1t上升措施后的21.4t)。

2)根据控制高水淹方向注水、加强低水淹方向剩余油动用的原则进行配注水量调整,指导注水调整33井次,周围影响油井36口,日产油由措施前的32.5t上升到措施后的33.3t,含水由措施前的51.3%下降到措施后的48.5%。从产液结构变化上看,井间产液差异减小,结构得到调整。

3)针对位于河道非主体带且属于弱均匀受效或不对称受效的井,实施转向压裂5口井,堵压结合1口井,堵水3口井。采取上述措施后,日增油10.7t。

[1]撒利明,王天琦,师永民,等 .油田开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分研究 [J].沉积学报,2002,20(12):45-48.

[2]陈元千 .现代油藏工程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孙林,陈笑青,张亚中,等 .多方法识别认识岩下生物礁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3(1):103-106.

[4]徐会永,常振恒 .吴桥凹陷沙河街组地震相与沉积相初探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7,29(5):67-69.

[5]信荃麟,郑清,朱筱敏,等 .惠民凹陷沙三段地震相与沉积相研究 [J].石油学报,1988,8(3):87-90.

猜你喜欢

口井水驱细分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机采井集中热洗方法及节能效果分析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1~7月,我国货车各细分市场均有增长
陈毅当红娘为叶飞牵红线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
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增产机理与适用条件
整体低迷难掩细分市场亮点
纸媒新希望 看新型报纸如何细分市场逆势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