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省级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成因分析及保护开发

2014-09-14赵伟河张中欣熊玉强耿令朋毛小妮中化地质矿山地质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洞穴溶洞岩溶

赵伟河,张中欣,熊玉强耿令朋,毛小妮 (中化地质矿山地质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山东 济南 250013)

青山省级地质公园面积2.43m2,位于济宁市嘉祥县,属纸坊镇管辖。北距嘉祥县城8km,南距纸坊镇2.25km,省道S252从公园东面约0.5km处通过,曲阜机场至公园仅需15min,交通非常方便。该地质公园内出露岩石主要为九龙群碳酸盐岩,夏季炎热且降水集中、降水量大,具备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通过构造断裂、裂隙、节理、岩层层面等的连接沟通以及后期的构造抬升等,形成了以水平溶洞落水洞、地表岩溶地貌落水洞等为特色的岩溶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系统形成时间长、形成机理复杂,且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再生,往往呈现 “环境容量低、承载力低和自然灾害承受力低”的特点[1]。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岩溶地貌,使其得到长期、持续有效的开发利用。

1 岩溶地貌成因分析

岩溶地貌景观的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2]:可溶性岩石;可溶岩能提供水渗透和运移空间;具有溶蚀能力的水流;水流必须具有流动性。其中,可溶性岩石主要受地质地貌控制,可溶岩的空间受构造控制,水流及流动性主要反映在水的溶蚀能力方面。

1.1 水的溶蚀

水的溶蚀力受水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流动性及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该地质公园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降水集中,地表水充沛,处于游离状态的CO2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流动性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岩石的透水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降水量,即气候湿热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有较高的溶蚀能力。夏季大气降水和部分地表流水通过溶孔、溶隙渗入地下垂直溶蚀,从而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溶隙、管道和洞穴。

1.2 地质地貌

寒武-奥陶纪九龙群是园区内出露最广泛的地层,其岩性总体上为一套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组合,与下伏长清群整合接触。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对三山子组地层而言,根据岩性组合可将其分为a、b、c 3段,其中溶洞主要发育在三山子组b段,以浅紫灰色、黄灰色、灰色中厚层糖粒状细晶白云岩为主,夹浅灰色小竹叶状白云岩,底部为具红色氧化圈的小竹叶状白云岩,厚度26.38m,孔洞结构十分发育。

1.3 构造

该地质公园所处区域以断裂构造为主。岩溶发育程度一般与岩性有关,但构造控制岩溶发育程度和方向。一般在断裂带处岩溶裂隙较发育,在岩性相同条件下,距离断层较近的岩溶较发育,远离断层则减弱,这主要是岩石受力破碎为地下水运动和岩溶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当有隔水层的阻挡时,地下水常沿岩层层面流动,从而发生近于水平方向的溶蚀。在断层发育的地方,尤其是张性断裂发育部位,其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发生岩溶作用,因而常常发育溶洞。

2 岩溶地貌景观类型

2.1 地表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主要是落水洞,其位于青山断裂附近,直径约为12m,深度约4.5m,主要岩性为奥陶纪三山子组b段灰色厚层糖粒状细晶白云岩。落水洞是地面通往地下较深处的洞穴,其垂向主要受构造断裂、裂隙、节理和岩层层面控制,呈垂直、倾斜或阶梯状形态;洞底常与地下水平溶洞、地下暗河或大断裂、裂隙相沟通,以吸纳、排泄地表水为主,形成于地下水系垂直较好、循环流畅的潜水面之上,是地表水流入地下在地表面形成的与漏斗形态相似的溶洞。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标志之一。

落水洞形成初始阶段以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并遇到强烈降雨时,大量地表流水集于洞中进入地下河道,能量巨大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石砾不断对洞壁四周进行冲刷磨蚀,致使洞体规模迅速扩大。此外,物理风化作用、植物风化作用和地震同样可以引起岩体崩塌,使落水洞规模不断扩大。在形成的晚期阶段,溶洞发育并不完全垂直向下贯通,而是像阶梯一样逐级下降,在断裂、节理发育的情况下,水会顺着岩层倾斜和断裂发育的方向流动,通过溶蚀和冲刷磨蚀,形成落水洞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扩大后,地面上会出现盆状洼地,叫做“漏斗”等 (见图1)。由于落水洞附近塌陷十分明显,被遗弃的古河道形迹保存完好,记载着公园区地质地貌演化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科普及旅游观光价值。

图1 落水洞的 “漏斗”

2.2 地下洞穴系统

地下洞穴系统属于水平溶洞,其主要代表是神游洞。神游洞位于青山半山腰、青山寺附近,是一处天然形成的水平溶洞,洞口呈圆柱形,高约1.8m,宽约1.1m,发育在奥陶纪三山子组b段糖粒状白云岩中,主要受马村-大山头断裂控制,是地下水在水平运动循环中不断扩大水流通道或地下水储存空间,经过漫长地质岁月,在岩层中形成各种形态的洞穴。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洞穴脱离地下水面而高悬于山坡上,是新构造间歇抬升的重要标志。神游洞蜿蜒崎岖,整个洞分上下两层,每层水平溶洞的高度可以代表当时地下水的变化。上层洞与下层洞间隔在5~7m左右,上洞高约3~6m,延伸约10余米;下洞深奥幽长延伸约30余米,洞壁有较多凹痕,潮湿润滑。洞体曲折弯转,高低不平,总体向西延伸。

3 影响岩溶地貌景观的相关因素

溶洞在开发之前,洞内封闭性较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内部温度变化不明显,且常年变化较小。但随着溶洞旅游开发,溶洞内部照明设施的建设,会提升溶洞的温度。此外,每天有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在洞内陆续逗留1~2h,产生大量热量,这也是溶洞内的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3]。随着洞内温度升高,导致大量水分蒸发,溶洞湿度会降低,从而造成小形态溶岩景观脱水干裂剥落、表面出现白色钙末的现象,最终会严重影响溶洞的天然景观[4]。

4 岩溶地貌景观保护对策

4.1 科学规划旅游资源

溶洞资源具有观赏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应坚决杜绝先开发后评价和规划、边开发边规划以及先开发或发展后保护等行为,规划要做到系统全面,施工设计要合理切实可行。因此,必须聘请有关洞穴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规划过程,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2 加强岩溶洞穴景观的保护

1)确定合理的游客流量 根据影响溶洞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指标,如观测游客人数变化和溶洞O2、CO2、温度、湿度等变化情况,找到每日游客人数的上限,从而确定合理的游客流量。

2)使用合理光源 溶洞内避免使用白炽灯,应选用发热率较低的冷光源,使其对洞内温度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加强媒介宣传 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溶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如在游客游览溶洞前免费放映溶洞环境教育音像资料,介绍溶洞成因、历史演变以及人类旅游活动对溶洞生态环境、景观的影响。同时,对溶洞内重要景观应科学命名并标注通俗、醒目的解说牌。此外,严禁在溶洞内人为制造景观。

4)注重破损景观的修复 对有破裂或折断岩溶景观,可以采用水泥进行修补、加固;对风化剥落破损的景观,应清除破损面风化层,采用与景观颜色一致的染料添入白色水泥进行加厚复原,涂于修补的部位[5]。此外,对典型珍奇的造型,可以用栏杆隔开,以免游人破坏。

5 结语

岩溶地貌景观具有形成时间长、形成机理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且破坏后很难恢复的特点。对青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岩溶地貌成因和景观类型进行了详尽阐述,分析了影响岩溶地貌景观的相关因素,制定了岩溶地貌景观保护对策,以便为该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景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雷家驹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2):40-44.

[2]朱其光,朱德浩 .洞穴医疗及柳州响水岩洞穴医疗研究 [J].中国岩溶,1998,17(3):269-277.

[3]汪训一,杨日英 .旅游洞穴环境的变异与保护之研究 [J].中国岩溶,1998,17(3):245-250.

[4]胡希军,马永俊,朱丽东,等 .旅游活动对溶洞环境、景观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1):77-79.

[5]朱文孝,李 坡 .旅游洞穴次生CaCO3沉积景观风化剥蚀、变色机理及其改善与保护 [J].贵州科学,2000,18(1-2):134-138.

猜你喜欢

洞穴溶洞岩溶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出发吧,去溶洞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少年洞穴救援记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现代洞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