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现场应用分析

2014-09-14王丽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开发中心山东东营257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冻胶段塞孔道

王丽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开发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孤南油田131块位于孤南洼陷东部,孤南大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开发层系沙二段,探明含油面积2.0km2,地质储量246×104t。构造形态为西北界受孤南大断层切割遮挡的鼻状构造,地层倾角12~30°。沙二段划分为3个砂层组 (S21、S22、S23),储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平均孔隙度16.4%,平均渗透率74.5mD,属中孔中低渗储层,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

该区块1986年投入开发,1989年转入注水开发,至2011年1月,共有油井20口,单元日产油40t,综合含水91.0%。累积产油64×104t,累积产水140×104m3,采油速度0.6%,采出程度25.9%。注水井11口,日注水平480m3,累积注水166×104m3,累积注采比0.74。目前处于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采油开发阶段。

1 调剖的必要性

孤南油田131块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油层内部形成高水相流体渗流优势通道,导致驱油效率明显降低。该区块累积注采比0.74,累积亏空57×104m3,地下实际存水率15.7%。注水开发早期,存水率在80%以上,随着开发时间的延续,油井含水上升快,注水利用率逐渐降低,至2000年以后,存水率一直维持在20%左右。在开发过程中突显2个主要矛盾:

1)层间层内吸水不均,储层动用不均。根据吸水剖面资料分析,该区块的S21主力层与非主力层S22、S23之间,吸水状况差异较大。S21厚度大储量高,吸水状况好,相对吸水量占50%~70%;而S22和S23吸水较差。同时,从该区块的油井饱和度测井看,S22、S23层储量动用较差,剩余油集中于S22、S23层。

2)水线推进速度快。该块目前处于低采油、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开发阶段,长期注水条件下,油层内部形成高水相流体渗流优势通道,导致驱油效率明显降低,造成注入水长期低效或无效循环,严重干扰了其他层段以及其他部位油层的吸水、出油状况,使得产量急剧下降。

2 调剖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

2.1 第1轮调剖

1)调剖思路:调+堵+调,由远及近逐级封堵。首先依据1/3~2/3架桥原则[1-3],用聚合物微球封堵远处的优势渗流通道,再适当选用水膨体颗粒封堵较大的窜流通道,最后用微球深部调驱,达到扩大水驱波及面积,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2)聚合物微球调剖原理。聚合物微球是采用微乳聚合方法合成平均尺寸为几百纳米的、在水中可以均匀分散、易于进入注水地层、随后缓慢吸水膨胀的冻胶微球。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4]是通过膨胀后的微球封堵高渗透条带的孔喉,再不断变形、运移,逐级封堵和改变水驱液流方向,扩大水驱波及系数,达到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其中纳米级微球通过水化后膨胀架桥堵塞封堵,微米级微球通过水化后膨胀电荷吸附封堵。微球均在地层渗流通道最窄的孔喉处进行堵塞,从而实现注入水微观改向。聚合物微球具有深部调驱剂所具备的 “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点,表现为:①粒径为纳微米级,易于进入地层深部;②能吸水膨胀,可在孔喉处架桥滞留,改变液流方向;③为粘弹性球体,在地层压力波动下可变形移动,产生多次封堵;④耐温、耐盐、耐剪切,在地层条件下长期稳定。

聚合物微球室内现场试验指标:①在油藏温度50~130℃,矿化度5000~300000mg/L (饱和钙镁离子浓度)条件下,聚合物微球能形成有效的封堵;②聚合物微球在油藏污水中可直接形成均匀分散体系,2000mg/L体系膨胀10d对1.5μm2填砂管封堵效率达到80%以上;室内试验表明微球体系在120℃放置6mon后封堵性能仍未下降。③依据现场试验注入水井压力一般可上升1~1.5MPa。

3)调剖过程。①聚合物微球的选择。该区块流动区间孔喉半径为1.6~6.3μm,孔喉直径3.2~12.6μm,根据孔喉大小和1/3匹配原则,选择聚合物微球具备以下特点:微球膨胀初始粒径≤1.0μm,膨胀后粒径在3~4μm左右最佳,根据水线推进速度16m/d,要求微球10~15d达到最大粒径。根据以上选择要求,优选D-2-10聚合物微球 (见表1)。

表1 D-2-10型聚合物微球性能指标

②堵窜剂的选择。根据以往现场经验[5-6]选择水膨体颗粒堵剂封堵窜流通道,其性能指标见表2。

③调剖施工过程。由于初次施工,对地下窜流情况把握准确性较小,采用3段塞施工:第1段塞微球试注,第2段塞水膨体颗粒堵剂封堵大孔道,第3段塞微球深部调驱。

第1段塞:微球试注。微球注入浓度1000~3000mg/L,微球注入量9.42t。该井注水油压由8.5MPa升至9.1MPa,测试井口PI值 (压降等电点)增加了0.02MPa,FD值 (充满度指数)增加了0.02。对应3口油井产出液微球浓度高于背景浓度。第1段塞后井组产油量下降,由4.7t/d下降至2.8t/d,含水升高,由94.8%上升至97.5%,开发形势变差。分析油水井之间存在高渗流通道,恢复注水后优势通道被打开,微球不能对大孔道实施有效封堵,导致开发形势变差。

第2段塞:颗粒堵剂封堵大孔道。挤入预交联颗粒堵剂8t,油压达10.7MPa,对比调剖前,油压上升2MPa左右。测试PI值 (8.02MPa),较第1段塞升高1.21MPa,说明采用预交联颗粒堵剂,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水井间的优势渗流通道进行了封堵。

第3段塞:微球深部调驱。微球注入浓度3000mg/L,微球注入量18.125t。第3段塞实施19d、42d后分别2次测试PI值 (8.47MPa、8.94MPa),较第2段塞又有明显升高0.92MPa,说明颗粒堵剂封堵部分大孔道后,微球又对渗流的通道形成了有效封堵。封堵30d内,产出液微球浓度小于背景浓度,分析认为堵窜有效。

4)调剖认识。①注水开发后期,储层物性发生变化,目前孔渗值远高于原始条件,地下优势渗流通道较广。利用地下流体水动力学原理,假设供给边缘压力不变、圆形、单层、均质油藏,根据达西定律计算井组平均渗透率为217×10-3μm2,高于原始的74.5×10-3μm2。

②在存在大的窜流通道的情况下仅靠微球封堵效果差。注微球18d该井组中某一油井首次检测到微球,堵窜30d后又检测到浓度较高的微球,油井含水上升快,说明地层仍存在较大的窜流通道。

表2 水膨体颗粒堵剂性能指标

2.2 第2轮调剖

为进一步改善井组水驱开发效果,本着 “深部、多轮次”调剖的原则[7-9],分别于2010年3月、6月、8月,3次对该井组中的水井及其周围的水井进行压降测试,发现该井组仍处于低PI值区域。同时,基于第1轮调剖的认识,更改第2轮调剖思路,并进一步对堵剂类型进行优化组合,制定多段塞施工方案。

1)调驱思路:堵+调。①利用高温冻胶+絮凝剂体系封窜,由远及近,先封堵大孔道,逐级封堵小孔道,使PI值达到区块平均值;②在达到以上指标后再用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在先期封窜的基础上对渗流通道进行深部封堵,达到改变储层平衡的目的。

2)调剖过程。①堵窜剂的选择。高温冻胶:聚合物YG100+交联剂YG103,126℃下成冻时间1d就达到G级,7d后冻胶又有流动性,体积收缩率只有5%,即聚合物在高温下降解后留下酚醛树脂,酚醛树脂耐温性可达到360℃,在地层会永久存在,连续冻胶的流动性和体积稍有收缩的特点,能使冻胶运移到地层深部更有利于深部调剖。絮凝剂:絮凝剂为稳定化的纳土无机颗粒,悬浮能力好、耐温性好。利用黏土污染的不可逆性对地层孔道进行封堵,这种污染伤害能够达到封堵地层大孔道的目的。

②调剖施工过程。孤南131-2井于2010年9月4日开始实施第2轮次堵窜施工,截止到2010年10月15日,累计注入堵窜剂1590m3。分2个段塞施工,其中2010年9月4日~2010年9月22日注入200m3MPa高温冻胶,YG340-1絮凝剂37t,第1段塞施工后注水油压由9.7MPa升至12.4MPa;第2段塞注入时间2010年9月27日~2010年10月15日,注入150m3高温冻胶,YG340-1絮凝剂25t。施工过程中对GN131-2测试井口压降,曲线及PI值如图1所示。施工前2010.9.3的PI902.5为5.21MPa,2010.10.19的PI902.5为7.14MPa,对比调剖前增加了1.93MPa。从曲线看,PI曲线上移并且变缓。

2.3 调剖效果评价

1)经济效益。调堵后井组平均日产油由4.7t上升至12t,峰值产油14.3t,截止2011年4月底,2轮累增油1600t,其中第1轮增油315t,第2轮增油1285t,投入产出比为1∶6。

2)水井吸水剖面。调剖前主力吸水层为一砂组,相对吸水量达70%,调剖后一砂组吸水能力降低,二砂组吸水能力增强,纵向上吸水剖面趋于平衡,层间差异得到一定的缓解。

3)注水指示曲线。2轮调剖后注水启动压力由7.0MPa升至8.7MPa再升至11.5MPa,视吸水指数由108降至82再降至5,水井吸水能力减弱,说明大孔道得到一定的封堵。

4)油井产液剖面。调剖后油井产液剖面有所改变,二砂组动用程度提高,层间剩余油得到挖潜。

图1 GN131-2井调剖过程中井口压降测试

3 结论及认识

1)由第1轮调剖认识到微球对优势大孔道封堵效果差;水膨体堵窜升压快,不适合深部堵窜。注微球过程中水井油压增幅小,说明存在明显的窜流通道,微球无法架桥吸附,封堵效果差;注水膨体堵窜后,周围油井均呈现含水下降趋势,但由于其膨胀时间短、粒径大,短期内压力升高快,影响堵窜范围和堵窜深度。

2)由第2轮调剖认识到高温冻胶+絮凝剂组合堵剂对窜流通道封堵作用明显,用量和连续性注入是提高有效期的关键。冻胶+絮凝剂体系进入地层后井组含水由96.8%下降至92%,初期封堵作用明显。但由于冻胶注入量少 (350m3),后期在地层流体的剪切及油藏温度、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冻胶由连续相转变为分散相,同时絮凝剂由于泵注困难没有连续性注入,钠土分散体在地下运移导致原封堵层重新窜流,进而导致注水油压降低至调剖前水平,分析认为堵剂用量和连续性注入是提高调剖有效期的关键。

3)地下优势渗流通道是逐渐形成的并且分布范围较广,必须经过单元整体、多轮次调剖,才能明显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4)该区块调剖技术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及今后控水稳油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技术措施。

[1]吴琳 .高含水井调剖堵水技术及现场应用分析 [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24(3):58-60.

[2]郭雄华,冯其红,李淑霞 .高含水期油田堵调综合治理方法 [J].石油大学学报,2000,24(5):35-38.

[3]罗沛 .注水井调剖选井方法 [J].油气井测试,2005,14(5):42-43.

[4]王涛,孙焕泉,肖建洪,等 .孤岛油田东区1-14井组聚合物微球技术调驱矿场试验 [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27(6):779-781.

[5]李克华,赵福麟,焦翠,等 .调剖时机的试验研究 [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2,17(2):30-36.

[6]冯其红,陈耀武,郭京来 .注水井调剖效果预测统计方法研究 [J].石油钻采工艺,2003(6):63-66.

[7]胡书勇,张烈辉,余华洁,等 .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J].钻采工艺,2009,29(6):117-120.

[8]赵福麟,戴彩丽,王业飞,等 .油井堵水概念的内涵及其技术关键 [J].石油学报,2006,27(5):71-78.

[9]王振 .牛居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的措施及效果 [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6,11(4):29-34.

猜你喜欢

冻胶段塞孔道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
一种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塔河油田高温特高盐油藏冻胶堵水剂研究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接触压力非均匀分布下弯曲孔道摩阻损失分析
组合段塞工艺解除凝析气井水锁伤害实验评价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末期段塞优化提效室内物理实验*
堵水用聚合物冻胶失水研究进展
基于响应面设计方法的海上油田注聚段塞优化研究
DPF孔道内流场及微粒沉积特性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