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现状

2014-09-12强国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照料农牧民少数民族

强国民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截至2010年,新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33.54万,占总人口的10.8%〔1〕。新疆老年人口正以每年4.36%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2〕。到2050年,新疆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成为重度老龄化地区之一。而且,新疆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城乡倒置现象,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据统计,目前新疆农村老龄人口约110.42万人,占新疆全部老龄人口的54%〔3〕。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集中分布在以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重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荒漠地区和以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为重点的高寒农牧贫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化程度严重。贫困化使少数民族老年人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本研究将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针对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来源、养老效果及养老期望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77.4%。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新疆13个地区;喀什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样本量各占约25%;其次为阿克苏地区,约占12%;其余各地区比例均不足10%。在被调查对象中,从民族分布情况来看,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近90%,其中维吾尔族占到约53%,这与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总体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6%,这与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的总体现状基本相符。从以上情况来看,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4部分:(1),居住方式:主要包括老人与子女同住、老人独居、依靠养老院等方面;(2)养老来源:主要包括日常开支来源、生活照料来源、精神慰藉来源三个方面;(3)养老效果:主要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总体感觉4个方面;(4)养老期望:主要包括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3个方面的期望途径。设置题型主要以多项选择题为主,开放式问答题为辅。

2 结 果

2.1居住方式 当被问及居住方式时,有60.43%的人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有33.44%的人选择老两口住,5.83%的人选择独住,没有人选择住养老院。这表明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中,老人与子女同住的传统习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中,父母身边通常要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儿子,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独生子一般不分家〔4〕。但是,在少数民族农牧民中子女与父母分开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单一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原因:(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农牧民可以生育3个子女,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的少数民族家庭,相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规模缩小了,这导致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农牧民传统的“还子”防老、“养子”防老的执行者人数在缩减〔5〕。(2)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家庭收入,新疆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

2.2养老来源 当被问及老人日常开支的来源时,有62.67%的人选择子女供给,24.85%的人选择自己耕种,5.83%的人靠养老保险,3.99%的人靠政府救助,3.07%的人靠其他方式。这说明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来源以子女为主,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而且,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多聚居在土地贫瘠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子女生活困难,因此,经济上很难完全尽到赡养义务〔7〕。另一方面,受恶劣生活环境的影响,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一般自理能力很强,他们尽可能自我照料而不加重子女负担,在传统家庭中,他们不仅是被赡养者,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当被问及老人生活照料来源时,有54.29%的人选择靠子女照料,31.09%的人选择自己照料,13.8%的人靠老伴照料,没有人选择养老院照料。当被问及60岁以上老人精神慰藉来源时,有64.42%的人选择子女关心,28.83%的人选择老伴陪伴,3.68%的人选择自己想办法,3.07%的人选择政府关心。这充分说明,在生活和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家庭仍然要靠子女,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情感交流机会在减少,并非所有子女都能履行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义务。而且,在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中,社会养老方式还无法接受,这对当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2.3养老效果 在调查养老状况满意度时,如表1所示,有60.74%的人总体感觉非常好或比较好,仅有3.68%的人认为不太好或很不好。这一方面说明,主要依赖于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认为效果良好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也表明,生活在荒漠化边缘与偏远山区的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大多对外面的世界不羡慕也不追求,对老年生活的期望值不高,更容易知足,这一观点与以往多数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具体来看,经济保障方面的效果低于生活照料与关心体贴方面,这与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经济收入偏低〔8〕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南疆三地州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5 919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低于4 642.67元的新疆平均水平。家庭收入偏低是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老人的经济保障难以满足的主要原因。

精神慰藉方面的效果高于经济保障与生活照料方面,这与新疆独特的养老文化有密切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尊老敬老、互助互爱、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文化。如进门时请老人先进,吃饭时请老人坐入上席,无论什么场合都不能从老人前面穿过,遇到老人必须毕恭毕敬地祝福问候,晚辈不许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或说脏话等〔9〕。尊老敬老的氛围对子女的养老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这使得老人更能感受到子女的尊重与关心,因此,精神慰藉的总体感觉较好。

表1 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满意度(%)

2.4养老期望 当被问及期望养老的经济来源时,有82.4%的人期望靠子女赡养,67.2%的人期望靠自己(劳动、储蓄、财产),57.8%的人期望靠养老保险,28.2%的人期望靠老伴,25.3%的人期望靠政府救助,1.6%的人期望靠其他途径。当被问及期望养老的生活照料方式时,有85%的人期望靠子女照顾,61.8%的人期望靠自己,59%的人期望靠老伴,16.3%的人期望进养老院,9%的人期望雇人照顾,1.8%的人期望其他方式。当被问及期望养老的精神慰藉方式时,有82.6%的人选择期望靠子女,73.6%的人期望靠老伴陪伴,50.9%的人期望找邻居、朋友聊天,49.4%的人期望靠自己,30.2%的人期望靠政府提供的老年文化娱乐设施,2.7%的人期望其他方式。这充分说明,依赖子女的家庭养老方式仍是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期望的主要途径。其次,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更多的选择依赖自己或者老伴的方式来养老,这说明家庭在养老期望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农牧民生活方式相对封闭、保守,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性与依赖性较强,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较慢,因此,他们对依赖于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期望极高,其次是靠自己、靠老伴,对其他养老模式的期望偏低。这也证明了“养儿防老”观念在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体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 讨 论

本次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效果总体感觉良好。但受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遇到挑战。(2)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主要依赖于子女,其次来源于自己种地,由于经济条件落后,贫困化问题突出,老年人经济保障效果相对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效果偏差。(3)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来源以子女为主,由于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子女赡养老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尽管家庭收入偏低,但老年人受到子女的尊重与关心,精神慰籍效果较生活照料与经济保障偏好。(4)受绿洲文化的影响,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较慢,因此,他们对依赖于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期望极高,其次是靠自己、靠老伴,对其他养老模式的期望偏低。

基于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养老问题:(1)建立健全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农牧区反贫困长效机制: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农牧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较多,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因素;少数民族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汉语言能力较差,且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等主观因素。因此,有序而持久的实施生态环境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双语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等反贫困政策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老龄人口贫困问题,防止因老返贫、因病返贫的发生。(2)利用对口援疆新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牧区地方经济,促进劳动力原地就业。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对口援疆的良好契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大力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借助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平台,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当地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3)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同时宣传社会养老的新观念,强化社会养老功能。尊老敬老是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养老文化的精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子女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帮助子女照料家务,这种相对稳定的养老模式是任何一种其他的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的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而少数民族农牧民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速度慢,收入偏低,贫困化问题突出。因此,大力宣传社会养老的新观念,推行普惠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强化社会养老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4 参考文献

1哈力木拉提.新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EB/OL〕.http://www. tianshannet.com.cn/news/content/2011-03/22/content_5684278. htm, 2011-03-22/2012-08-22.

2高 纪.全区212万老人迎来自己的节日〔N〕.新疆都市报,2010-09-15(A04)

3吐热尼古丽·阿木提,阿里木江·阿不来提.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其影响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1-9.

4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努尔比亚·库尔班.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养老方式的对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55-7.

5武晓雯.文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研究—以哈萨克族“还子”制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1):12-4.

6史传芝.“十二五”新疆转移千万人次农业富余劳动力〔EB/OL〕. http://www.wlmqwb.com/2852/201012/t20101214_1547388.shtml,2010-12-14/2012-08-22

7李慧娟,米迎海.南疆少数民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评析—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为例〔J〕.西北人口,2011;32(1):114-8.

8新疆统计局,地县经济〔EB/OL〕.http://www.xjtj.gov.cn/stats_data/dxjj/,2012-08-22

9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的非制度化补充性抚养机制—以克日希两村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1):77-81.

猜你喜欢

照料农牧民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