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

2014-09-10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马林演奏家打击乐

景作人

打击乐是一种古老的演奏形式,它的身上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人类“图腾”般的生命信仰。打击乐又是一种现代的演奏形式,它身上的民族性、艺术性、广义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人类数千年的音乐史上,打击乐的辉煌时代从未消失过,它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艺术思维的不断进步,而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打击乐又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艺术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演奏形式之一。

2014年8月1日至8月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打击乐大赛暨箭丽打击乐艺术节在山西太原举行。一时间,并州大地掀起了一阵打击乐狂潮,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击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包括参赛的青少年选手)云集一堂,共同唱响了一曲辉煌的“打击乐之歌”。

中国国际打击乐大赛暨箭丽打击乐艺术节是目前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打击乐综合艺术活动。今年是该活动第五次举办。

本届大赛和艺术节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各个项目的专项比赛,又有评委大师和演奏家们的独奏、重奏、协奏音乐会,还有九堂富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的大师课。一周的时间里,这里处处听“打”,处处观“打”,处处谈“打”。人们被这生动、活跃、精彩的一“打”所震撼,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收益和享受。

本届比赛共设爵士鼓、民族鼓、小军鼓、马林巴四个项目,分少年组和青年组(爵士鼓分儿童组,少儿A、B组,少年A、B组和青年组),有来自全国各地将近四百名选手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四个项目共有八十余人获得各种奖项,其中一等奖十名(三项空缺),二等奖十七名(两项空缺),三等奖二十七名(一项空缺),其余均为优秀奖。此外,比赛还评出了优秀教师奖十名。

本届比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赛选手多,年龄分布广。两百多名选手中,竟能分出六个年龄级别,且男女性别较为均等。这个现象说明,首先,目前我国学习打击乐的人数相当多,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所占比例非常之大。其次,这些学习者对打击乐艺术十分热爱,很多人都是凭着浓厚兴趣来学习的。最后,学习者专业涉及面大,既有古典的马林巴、小军鼓,又有流行的爵士鼓和民族鼓,且每个项目都不乏突出的优秀人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打击乐艺术确实在人民大众中扎下了根基。

本届比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选手普遍基本功好,方法正确,比赛中鲜有演奏不正规者。这个现象说明,我国的打击乐教育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各地富有才华的年轻教师很多,从而使大批青少年学生能够得到正规化的指导和专业化的训练。大赛期间,我观看了小军鼓的决赛和马林巴的决赛。说实话,参赛选手无论儿童、少年、青年,他们的演奏都令我吃惊不小,深深折服。

举小军鼓比赛为例,大部分参赛者在完成基本动作、充分表现乐曲技巧的同时,都能够将音乐的细腻感觉融入其中,这是非常可贵的。给我印象颇深的是,有几位年纪不大的参赛者(大概是少年组),不仅能够很好地表现以节奏和“颗粒性”为主的技巧,还能够以激情的音乐性“渲染”作品,恰到好处地处理力度、音色和情调上的变化,使演奏显得鲜活而成熟。

马林巴决赛更有看点,选手们除了充分、娴熟地掌握乐器演奏技巧外,对音乐的韵律感、音色的敏锐感、音响的细腻感,都有着一定的掌握和表现。尤其是少年组的几位选手,才华显露得十分明显,某些地方的把握与表现已经有了成熟音乐家的“影子”。

比赛期间,我有幸采访了大赛评委会名誉主席、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总裁、打击乐演奏家余其铿。他认为,本届打击乐大赛比起以往各届水平要高很多,选手们对打击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质的改变,技术和音乐方面都得到了飞速提高。毫不夸张地说,假若以第一届比赛冠军选手的水平来参加本届比赛,充其量只能在初赛阶段露露面,连复赛都进不了。这充分说明了十年来,我国打击乐艺术的基础水平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肤浅粗糙的技术和单一落后的观念正在逐步改善,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余其铿还说,本届比赛邀请了众多世界一流大师来做评委,他们不仅欣然前来,还非常重视此次大赛和艺术节。这说明近年来我们与国际打击乐界交往日益频繁,很多成绩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因此,“融入世界,步入一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打击乐工作者已经达到和实现的目标。

谈到今后我国打击乐艺术的发展问题,余其铿认为最紧要的是提高文化的比重,将打击乐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继而使学习者和爱好者真正领悟到它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内涵。他说,目前我国学习爵士鼓的青少年有十几万之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打击乐艺术家,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努力向这方面发展,使这些学习者逐渐掌握更多的乐器演奏方法,成为名符其实的全能打击乐手。

箭丽打击乐艺术中心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打击乐基地,多年来为中国的打击乐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届艺术节与大赛融为一体,既给人们带来了严肃不失活泼的艺术交流,又给人们带来了新鲜丰富的艺术享受。大赛和艺术节期间,每晚都有评委、专家和教师为大家演出的音乐会,其种类之多、水平之高,无不令人感到惊叹。我本人欣赏了其中的三场音乐会,对演奏家们的神奇技艺感到格外欣喜。

8月4日晚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是一场重奏音乐会,演奏家均为马林巴比赛的评委,包括戴维·弗里德曼、鲍格顿·博卡诺、吴珮菁、张景丽、李晶晶等。这是一场轻松而惬意的音乐会,艺术节音乐总监张景丽除参加演奏外,还亲自担任了音乐会的主持和讲解,她的主持亲切,讲解生动,为音乐会增添了自然和谐的气氛。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马林巴四重奏,曲名叫做《Sculpture in Wood》,演奏者是鲍格顿·博卡诺、张景丽、李晶晶、倪冉冉。这是一首温馨和谐的作品,四位演奏家的合作感觉很恰当,音乐的进行和音色的变化均显得流畅而细腻。音乐会开始前,张景丽告诉大家,本场音乐会,演奏家们只进行了一个短短的走台,根本来不及进行细致的合练,故演奏的准备是“不充分”的。然而在实际演出中,人们感觉到的却是默契的配合与娴熟的表现,如此看来,四位演奏家的室内乐功力和重奏经验都是非常老到的。

第二个曲目是《Rebounds A》,演奏者是鲍格顿·博卡诺的学生、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克里斯托夫·西辰。西辰是一位年轻的技巧大师,他的演奏充满动感和激情,恰似火焰的燃烧和瀑布的喷泻。当晚他一个人演奏A、B两个声部,整体效果浑然一体,非常震撼。西辰除技巧好外,演奏中还有着细腻的音乐内涵及丰富的经验,当晚他一个人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成熟驾驭感,令所有的观众深深叹服。

台湾演奏家吴珮菁是一位亚裔奇才,她是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打击乐博士、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专任副教授、朱宗庆打击乐团首席。吴珮菁的马林巴演奏与众不同,除了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音色外,还有着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和浪漫情调。当晚她演奏了《Princess Chang Ping》(金川、陈鸽、严伟伴奏),这是一首带有故事情节的乐曲,吴珮菁的演奏刚柔相济,情意绵绵,马林巴在她的槌下显得格外富有“人性”,演奏中的娓娓道来和低吟歌唱,使每一位观众都“身入其境,情入其里”。

世界颤音琴大师戴维·弗里德曼也登台展示了自己的绝技——即兴演奏。这位七十一岁的“世界之宝”信步走上台来,埋头便在那架比马林巴小些的颤音琴上演奏起来。他的演奏十分神奇,从头至尾都是即兴演奏,琴随心动,十多分钟的演奏,既体现出高超的颤音琴演奏技巧,又体现出娴熟的音乐理论功底,特别是和声,即兴的运用和变化非常奇妙。

8月5日晚在山西大剧院举行的是一场协奏曲音乐会。打击乐协奏曲与其他器乐协奏曲略有区别,一般来讲,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效果。然而,本场打击乐协奏曲音乐会却有所不同,几部作品除专业性强、技巧丰富外,均有着内在的音乐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开场的第一部作品是马林巴二重协奏曲,它是根据巴赫的音乐改编的。张景丽与鲍格顿·博卡诺的演奏很有分寸感,两人的赋格段处理张弛有度,富有韵味,“一问一答”游刃有余。在和声的效果上,两人尽量相“融”相“拢”,使之获得了管风琴般的音响效果。

吴珮菁演奏的马林巴协奏曲《巴黎圣母院》(为六只琴槌马林巴与管弦乐团而作)是作曲家林金丞的作品。林金丞本人亦是打击乐演奏家,故协奏曲写得十分“打击乐化”,他用马林巴叙述,用马林巴歌唱,用马林巴表现,使观众在写意与写实的交替融会中,感受到了栩栩如生的音乐内容。吴珮菁是最善于演奏这类作品的演奏家,她将马林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很多地方抒情性浓郁,戏剧性突出。

戴维·弗里德曼演奏了颤音琴协奏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由他本人创作的协奏曲,乐团协奏部分是事先写好的,独奏部分则是即兴演奏的。乐曲开始前我相当疑惑,不知这位大师如何依靠即兴手法与乐团完美结合。而当音乐奏响后,我逐渐听出了端倪,原来弗里德曼写的乐团协奏部分都是一些和弦长音,这样一来,就确保他在一定的时值范围内,依靠熟练掌握的和声功能来即兴填补乐句空白。这种手法很高明,也很“取巧”,他的“独门绝技”令现场的观众叹为观止。

在本届大赛与艺术节上,有一位特邀的评委很引人注目,他就是连续四届全美小军鼓比赛冠军得主、美国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布莱德·布鲁姆菲尔德。当晚的音乐会上,应大量慕名者的建议,布鲁姆菲尔德临时登台加演了一个小军鼓独奏节目。他的演奏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且不说各类杂技般的“花哨”演奏技巧,就连最基本的节奏型和“滚奏”,他也能让人陶醉得不能自拔。布鲁姆菲尔德的演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小军鼓的传统认识,在理解上颠覆了多年来形成的固有概念。他为小军鼓演奏艺术带来了新生,是现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小军鼓“王子”。

音乐会中最令人激动的是张景丽演奏的陈怡《打击乐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是受新加坡交响乐团委约,为世界女打击乐大师格兰妮创作的,亦是作曲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全曲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民族乐风,同时以鲜明的西洋打击乐手法与之串联并融合,达到了中西合璧、神韵相符的效果。

如果说,最好的演奏家是最有灵性的演奏家,那么张景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我观察她的演奏已有很长时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能够将打击乐的“灵性”发挥到极致,继而将这项艺术的魂魄“和盘托出”。当晚张景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一位大师在利用手中的乐器向观众布道、授业、解惑,其精神的传递在音乐语言的逐步升华中得到了实现。

演奏时,张景丽完全置身于音乐之中,以自身娴熟的技巧将作曲家的作品风貌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打击乐协奏曲所需演奏的乐器很多,最主要的就有马林巴、颤音琴、民族鼓、爵士鼓等。因此,若要演奏好这样的作品,演奏家动作上的科学性、音乐感悟上的一体化都十分重要,所谓“摆、拿、打、放,稳、准、寸、狠”。当晚张景丽极好地表现出了这些因素,听她的演奏,一切衔接都像流水般自如,所有的“点状”发声方法,都有着“线状”的韵律效果。特别是第二乐章的打击乐加吟诵,实在是富有新意,张景丽手打乐器,嘴里吟诵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还不时唱上几句戏曲的“板腔”,将人、器、乐三者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化、立体化、行为化的全新感觉。

8月6日的音乐会是温德青打击乐作品音乐会,由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功夫”打击乐团演奏。这场音乐会的几首打击乐作品都是表现温德青音乐风格和音乐趣味的作品,即复杂与简洁、玄机与合理、奇想与严谨、浅显与深刻之间的对立统一和辩证融合。七首作品包括《杨柳不怨箫》《七、台、匡》《摇滚精神》《自言自语》《功夫》《悲歌》等。

《杨柳不怨箫》是作曲家歌剧《赌命》中的间奏曲,有着虚幻般的悲剧气氛。独奏长笛(刘宁演奏)与打击乐合奏的配合相当耐人寻味,带着一种“灰色”的情调。《七、台、匡》是民间戏曲的“锣鼓经”段落,两位锣镲演奏者潘琦、夏禹棋手脚并用,将四声部的快速对位表现得异常精准。《功夫》是一首用打击乐表现中国功夫的作品,全曲的结构贯穿着阴阳对比,音色节奏变化多端,异常丰富,演奏者口头念诵模拟打击乐器的声音源自于中国传统的“锣鼓经”,为的是达到释放能量的目的。《功夫》是整台音乐会中最出彩的,李林教授的演奏刚柔并济,气韵贯通,高超的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整部作品击打流畅,衔接自然,具有深厚感和震慑力。《悲歌》是带有京剧韵白的打击乐合奏,有意思的是,这里采用的打击乐器不是鼓,不是镲,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垃圾桶等物件,乐曲进行中,作曲家本人既指挥又朗诵韵白,双方的配合“一招一式”,很有默契的感觉。

“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这是第五届中国国际打击乐大赛暨箭丽打击乐艺术节的辉煌特色。总结本届大赛与艺术节,展望下届大赛与艺术节,中国打击乐工作者和打击乐爱好者们信心十足,他们将满怀豪情地迎接打击乐艺术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马林演奏家打击乐
演奏家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From cashier to world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Two-phase SPH simulation of vertical water entry of a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