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美主义的追求者

2014-09-10张雄

音乐爱好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协奏曲大提琴

张雄

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可以说是中国音乐舞台上的常客了。这十几年中,他多次来华,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中国乐迷们的追捧和赞赏。十一年前的2003年11月,闻悉大名鼎鼎的麦斯基要来,我不惜购高价票,在上海大剧院听他演奏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长相酷似史泰龙的麦斯基,一头银色卷发,身着金黄色带皱褶的绸质上衣,脖子上挂着金光闪闪的粗项链,将舒曼这首难度很高的协奏曲演奏得饱满而气度非凡。

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再次邀请了麦斯基前来演出,在证明上海乐迷们对他的喜爱之余,也可见多年来他国际声誉的有增无减。这次麦斯基将带来两台音乐会:一台是他与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另一台是他的独奏音乐会,曲目包括巴赫的《G小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BWV 1029)、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 40)、布里顿的《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 65)以及舒曼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Op. 102)。钢琴伴奏是麦斯基的女儿莉莉·麦斯基,演出地点在复兴中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世界级独奏家在一地连续演奏两台不同的音乐会,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少见的,更何况独奏音乐会的曲目新鲜,分量也比较重,这对于我们上海的大提琴爱好者来说,当然是饕餮盛宴了。据悉,麦斯基还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大师班,这对于上音学子和沪上大提琴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和观摩机会。

麦斯基属于世界顶级的音乐艺术家,在当今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大提琴大师中,他与林恩·哈勒尔(Lynn Harrell,1944- )、马友友(1955- )、史蒂文·伊赛尔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 )、特鲁尔斯·默克(Truls M?rk,,1961- )等享有同等声誉。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1951- )对麦斯基有很高的评价:“麦斯基无与伦比的演奏极具魅力。他既能强烈地表现出热情,也能温柔地表达出爱。我的演奏深受俄罗斯学派的影响,麦斯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像他的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一样,麦斯基的演奏同样出自心灵。”

麦斯基1948年生于拉脱维亚,与他的犹太家庭出身相比较而言,他的音乐慧根让其显得更与众不同些。当他还是学生时,就赢得过全苏大提琴比赛首奖和柴科夫斯基大提琴比赛第一名;之后,政府当局因怕他出逃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关押劳改长达一年半。1972年11月,在亲友的帮助下,麦斯基才得以离开苏联,并于第二年到达以色列与姐姐团聚。

苦难确实能磨炼人。麦斯基曾谈到劳改“那十八个月如同十八年”“我没有完成学业,却在人生的课堂得到了更深入的学习”。一旦获得了新生命,麦斯基所有的能量和天赋都得到了释放。在苏联时,他的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曾夸奖他的演奏“具有高贵的气质和辉煌的技巧”,建议他出国后去找皮亚季戈尔斯基学习。此后,麦斯基在加利福尼亚与皮亚季戈尔斯基度过了令他永生难忘的三个半月。他与大师朝夕相处,一起拉二重奏、下棋、散步,已患肺癌的皮亚季戈尔斯基也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同胞。两年后皮亚季戈尔斯基逝世。

1975年,修炼已成的麦斯基正式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演奏,足迹遍及欧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国家。1982年,他签约DG唱片公司,首张唱片为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至今,麦斯基已经灌录了三十多张唱片,合作的乐团有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合作的著名演奏家有吉东·克莱默、阿格里奇、达丽亚·霍沃拉等。

除了所有的经典协奏曲外,麦斯基还灌录了许多小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由他自己改编,如博凯里尼的《小步舞曲》、舒曼为圆号写的《柔板与快板》、肖邦的《练习曲》和《夜曲》、圣-桑的钢琴曲《热情的快板》、德彪西的《月光》以及舒伯特的歌曲等。我很喜欢那张《瞑想曲:送给莉莉的催眠曲》(莉莉是麦斯基的大女儿,现在已是一位钢琴家了,这次随父来沪为其伴奏)。在这张小品集中,麦斯基那细致入微、温柔亲切的演奏令听者着迷,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无比慈爱。与此同时,在演奏快速热情的乐曲时,麦斯基在激情中又能保持音质的干净纯正,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听他录音的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便可领略到他的超凡技艺,真让人叹服。

麦斯基录过两次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曾在学生时代参加过列宁格勒巴赫协会,那里的学术氛围使年轻的麦斯基受益颇多,是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DVD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既庄重热情,又精致典雅,风格独特,非常值得欣赏。他还灌录过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唱片(包括这次来沪演奏的《G小调第三奏鸣曲》),由阿格里奇担任钢琴伴奏。2000年是巴赫逝世两百五十周年纪念,麦斯基曾在世界各地巡演巴赫作品达一百多场,不但传播了巴赫的音乐,也展示了他多年探究巴赫的成果。

我们在麦斯基身上似乎能看到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他曾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很少演奏现代作品。难道我演奏的巴赫不是现代作品吗?巴赫的音乐很有前瞻性,别人认为应该很正统地去演奏,但我认为没必要让自己回到三百年前,因为时至今日,我们才算是跟上了他的音乐步伐。”联想到我在2003年听麦斯基音乐会那次,他的安可曲目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一首,速度居然快得像练习曲。我惊异之余想了想,倒也是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该有的都有了。

罗斯特罗波维奇还在苏联时就已经是出色的指挥家了。当今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兼指挥的还有立陶宛人戴维·格林加斯(David Geringas,1946- )、奥地利人海因里希·席夫(Heinrich Schiff,1951- )和朱利安·劳埃德·韦伯;连年轻的韩国大提琴家张汉娜(1982- )都早早地拿起了指挥棒。麦斯基是否也会跃跃欲试呢?他的回答是:“每个人情况不同。你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干。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对我而言,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人的精力有限,你干了别的,花在琴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必须权衡得失。”

这些年来麦斯基在中国各地演出,别具一格的服装也成为人们常议的话题,在印象中,他往往身着名牌休闲装登台,对于这个问题,麦斯基的回答简单而又合理:“为了方便演奏,也为了让我演奏的古典音乐能够与年轻观众更加贴近。”可见在这样的事情上,麦斯基显然是思考过的。

关于这次演出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上海的乐迷们应该都很熟悉了,这里无须赘述,要提的是麦斯基演奏的该曲唱片。这是DG唱片公司2004年为纪念德沃夏克逝世一百周年出版的,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梅塔指挥。特别之处在于该唱片推出一个带总谱的欣赏版,由麦斯基亲自担任每个乐章的讲解。对德沃夏克这首伟大作品有如此深入研究,麦斯基的演奏一定值得期待。麦斯基有一句名言:“音乐的乐趣就在于体会微妙的差异。”第二次听他演奏德沃夏克的人想必能领略到他这次再演的不同魅力。

担任本次音乐会乐队演奏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我从上音艺术处处长陈明老师那里了解到,该乐团由上音管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别看成员年轻,乐团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一拨一拨的成员更换中,乐团始终在学校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以及指挥大师们的训练指导下成长,这些大师包括塞蒙·莱托、小泽征尔、郑明勋、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以及国内的黄晓同、郑小瑛、张国勇、汤沐海、叶聪等。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于近年成立的乐队教研室,对乐队课的训练规划和乐团整体演奏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年9月小泽征尔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到上音讲学时,为学生乐队作重点排练和指导的正是德沃夏克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此曲还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担任独奏在大剧院作了观摩性演出(我观看了他们的排练和演出)。由此可见,这是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乐队。

对于喜欢大提琴音乐的人来说,麦斯基的另一场独奏音乐会也不能放弃。这场曲目涵盖巴洛克、浪漫和现代各个时期,风格迥异,都是重要的大提琴作品,平时难得听到像麦斯基这样的大师演释,机会不容错过。再说,台上是帅酷的父亲与漂亮女儿的合作,他们之间会有怎样不同于他人的默契和亲密的配合,也是很值得乐迷们期待的。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协奏曲大提琴
请让我独处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