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个角度看世界

2014-09-10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1期
关键词:星轨拍摄角度显微镜

2014年3月举办的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地心引力》荣获七项大奖,成为今年奥斯卡最大的赢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观众对于探索宇宙充满好奇。

太空旅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商人丹尼斯·托蒂2001年便在太空旅行了8天,很可惜托蒂并没有带上相机。国际空间站远征队的工程师兼摄影师Don Pettit可没有错过在太空拍摄的机会,他不仅替我们完成了观看太空大片的梦想,而且居然在遥远的外太空拍摄了一组星轨照片。毫无光污染的太空简直是拍摄星轨照片的乐园。

用数码相机拍摄星轨照片,曝光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否则相机的感光元件会因长时间曝光而升温,产生噪点。想要得到一张星轨大片,可以拍摄多张曝光时间30秒左右的照片,然后通过一款名为Startrails的软件进行后期合成。

目前科学界认为人眼能够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分辨率仅为2169×1213像素,这大概和2007年诞生的第一代iPhone手机摄影头的像素相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类用肉眼无法领略到的美,而借助千万级像素的相机,可以适当弥补这一遗憾。

摄影师Oliver Meckes和生物学家Nicole Ottawa采用高像素的相机,并借助彩色显微镜,让我们看到了花朵最美丽、最真实的样子。显微摄影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神秘,只需要给你的高像素相机配备一个显微镜转接环就行。

一年一度的显微摄影大赛(Microimage),是显微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摄影比赛之一,从生物到工业,从生活物品到科研材料,参赛作品几乎涉及所有题材,只要是显微观察下的图片即可,包括精密的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以及显微摄影爱好者自制的显微镜。

寻找一些特殊的拍摄位置和拍摄工具,的确能够让你的照片看起来与众不同,但或许拍摄思路的创新才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解构”和“重组”是艺术家非常喜欢使用的表达手段,对摄影师来说,“重组”显得尤为重要。

摄影师Rupert Jordan身穿雨靴走进泰晤士河,通过海平面的借位拍摄,完成了一组“水漫伦敦”的照片,伦敦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宛如被洪水淹没一般,令人心惊,也引起很大的社会共鸣。他并没有使用数码后期来制造灾难效果,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下拍摄角度。

拍摄这样的“重组”大片,首先需要有明确的主题,然后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摄影技巧来表现这一主题,二者兼备,你就向艺术家的身份靠近了。

独特的拍摄角度并不容易找到,没关系,富有创意的数码后期同样可以创造出博人眼球的大片。HDR(高动态范围)、全景接片、移轴效果这些后期技巧能让平凡的拍摄题材变得耀眼,但还达不到脱胎换骨的程度,是时候试试德罗斯特(Droste effect)效应了。

德罗斯特原是荷兰著名的巧克力品牌,它出品的可可粉包装上印有一位护士,手拿一个放有杯子和纸盒的托盘,纸盒上出现的则是完整的可可粉包装的图案,如此无限循环。后来“德罗斯特效应”就成为此类视觉形式的代称。

制作德罗斯特效应的照片,前期拍摄的画面内需要一个封闭的空间,比如相机镜头、圆形花朵,甚至是你张开的嘴巴。拍好合适的素材后,可使用名为Pixel Bender的Photoshop插件来完成制作,它包含多款德罗斯特效果的模板,很容易操作,但只支持像素不高于4096×4096的照片。

猜你喜欢

星轨拍摄角度显微镜
星轨印记
“星云课堂”带你驶向星辰大海——单反相机拍摄星空、星轨和空间站培训小记
显微镜
新闻摄像中的角度选择与应用
把星轨变星空,总共要几步?
试析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突破与创新
“干跳”
视野
显微镜下看沙
分析拍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