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多舛的杀手:螳螂

2014-09-10王江

旅游纵览 2014年3期
关键词:交尾螳螂雌性

王江

追捕、躲藏、杀戮,一幕幕惊险的场景诠释、演绎着大自然残酷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杀手,它们生活在丛林的角落里,施展各自的独门秘籍,螳螂就是其中之一。

在昆虫的王国里,螳螂被视为不折不扣的杀手,由于螳螂平时总是把两个前臂收于胸前,像是在祈祷,法布尔等西方学者把螳螂称为“祈祷者”。其实,螳螂这种虔诚姿态的背后却暗藏杀机,这正是它捕猎前的标准姿势。螳螂的家族很庞大,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部分地区。在我国,螳螂的种类也很多,目前已知的就有百余种,其中蜚声江湖的有丽眼斑螳、棕污斑螳、广腹螳、薄翅螳、中华大刀螳等等。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从若虫到成虫一直肉食。

螳螂的头呈三角形,能任意旋转,头生一对多节且丝状的触角,平添了几分威武;颈细长,一对相距较远外突复眼,六足。螳螂平时潜伏在不同的植被中只对移动的物体感兴趣。捕猎时靠头部的转动来盯住猎物,螳螂前臂的一、二关节生有不规则的锯齿状硬刺,这是它值得骄傲的一对秘密武器。猎物一旦被螳螂捕捉到,接下来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因为在螳螂带刺的“铁”夹子下,猎物越是挣扎越是加速死亡,逃跑成为了一种妄想。也许,这就是杀手的性格。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有关螳螂的成语。由于螳螂平日里捕捉的大多为害虫,对庄稼有益,所以一直受人们的喜爱。

危机四伏的童年

螳螂从卵鞘里钻出来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杀手不平凡的一生。就以我国北方常见的中华大刀螳螂来说,它历经4个月的若虫期、一个月的成虫期、交尾产卵、以卵鞘越冬、来年孵化这一漫长过程,来完成一年一个世代的。每年的五月,树木枝繁叶茂,野草丛生,适宜的温度,让螳螂的孵化悄然来临。小螳螂在妈妈编织的卵鞘里睡了快8个月了,终于熬到苏醒的这一天。它们迫不及待地从卵鞘的两侧钻出并悬吊而下,形成绝妙的奇观。它们依靠腹部的细丝与卵鞘相连,开始是被一个长方形的、薄薄的膜包裹着。小螳螂左右摇摆一会儿后才破膜而出,等到整个身子变得稍硬些了,便爬到一旁休息。然而,在这个孵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小螳螂都那么幸运。有很多小螳螂因为无力挣脱掉卵膜,挂在细丝上慢慢地死去;有的螳螂虽然挣脱掉卵膜,但因为十分弱小,刚一落地就遭到蚂蚁的围剿,成为蚂蚁的美餐。只有一小部分幸存的螳螂被风吹或依靠自己的脚力扩散开来,由此开始了自己虫在江湖的多舛命运。

螳螂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受外骨骼的制约,靠不断的蜕皮身体才会变大。小螳螂成活后,大约两周后开始第一次蜕皮,螳螂一生大约要进行8~9次蜕皮。每到时机成熟,螳螂就倒悬于植被下进行蜕皮。整个过程需要一小时的时间,新皮与空气结合完全变硬后,螳螂才开始活动。蜕皮一次,螳螂的个头就大一些,直到成虫。

螳螂小的时候极需营养且不耐饿,为了生存它们选择互相残杀,这看似非常残酷,但保持了族群的强盛。经过灾害、天敌和自我提纯,一小部分螳螂成功的换到了下一龄。

杀手的江湖历练

人们喜欢螳螂不仅因为它捕杀害虫,而且还喜欢螳螂经过几次蜕皮后那更加强壮的身体和大刀闪闪的好斗性格;那不屈不挠追杀猎物的坚强意志。螳螂很适合守株待兔,用前臂抓住猎物,再拖入口中,前臂上的刺出其不意的刺向猎物,两只眼睛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对运动极为敏感,一旦察觉到细微的动静,便迅速调整脑袋,正视猎物。每当在草丛中飞舞的甲虫或跳跃的蝗虫等昆虫从螳螂眼前经过的时候,螳螂颈部的本体感受器立即神速地把昆虫的形状、大小、飞行速度、跳跃方向报告给大脑指挥部,并发出捕捉的命令。猎物往往还没反应过来便已成了螳螂的刀下活尸。不论是鸣叫的蝉、飞舞的蝶、蹦跳的蚱蜢,还是庞大的螽斯、善飞行的蜻蜓、甚至小型哺乳动物,只要在螳螂的捕距之内,一瞬间都可能成为螳螂的美食。据说,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就是科学家依照仿生学的原理,模拟螳螂捕食研制出来的。

在生态界,虫类的相互制约是很复杂的。像螳螂这样的杀手,亦不能称霸江湖,蜘蛛就常常扮演螳螂的克星。当螳螂专注捕食的时候,不仅忘记了身后有要吃它的黄雀,还常常忘记中间有一张透明的蜘蛛网,结果往往昆虫没抓到自己还上了网。螳螂自然不喜欢上网,它挥舞大刀拼命挣扎。可是,那刀就像砍在棉花上,把力道消磨得无影无踪。这时,蜘蛛会迅速爬过来,从尾部拉出很多细丝来“打包”螳螂。蜘蛛在螳螂的刀下辗转腾挪,游刃有余,只一会儿工夫,威武的螳螂就成了蜘蛛的阶下之囚。蜘蛛接下来会迅速爬回原先的僻静处静观其变,此时,螳螂的两个大刀已经被牢牢地缠住,但它仍在做无用的也是最后的挣扎。我曾经拍到过这样的场面,最初我很兴奋,因为我又得到了一张真实的生态行为图片,但我转眼间就同情起这只马上就要换龄步入性成熟期的雌性螳螂。我本能地伸出手想把网上的螳螂营救下来,好在一旁焦躁不安的蜘蛛阻止了我,蜘蛛愤怒的晃动着蛛网,像是在警告我说,这是我们生态界的生存法则,少管闲事。于是,我打消了营救念头,倾刻间,蜘蛛疯狂地扑向已经没有反抗能力可依然鲜活的螳螂。

除了蜘蛛会给杀手螳螂带来巨大的麻烦外,还有一种叫真菌的菌种也会给肢节动物带来致命的灾难。这种真菌专门寄生于昆虫的体内,当昆虫感染上真菌后脑部就被真菌控制了,慢慢地昆虫就会停止爬行,处于静止僵硬状态,保持着爬行的状态直到死亡。真菌促使濒死的昆虫向上爬,以取得有利的地形,便于成熟孢子四散传播。勇敢的杀手螳螂亦不例外地会受到真菌的入侵。这时,螳螂的各个肢节处都生出白色的菌,死得颇为悲壮。

在螳螂成为杀手的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寄生虫的困扰。有一种叫铁丝虫的寄生虫,它会促使螳螂投水自尽,以便自己钻入水中,寻找蜻蜓的稚虫产卵,被寄生卵的蜻蜓飞出水面后再被螳螂吃掉。这样,铁丝虫的幼虫就能在螳螂的体内寄生了。

江湖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杀手螳螂以勇敢和机智逃过了种种劫难,但更严重的考验是常常面临食物短缺。怎么办?只有在杀手与杀手之间解决。于是刀对刀大打出手,各施绝技致对方于死地。只有吃掉对方才有机会进行最后一次换龄,通常体形较大者获胜。但是,由于螳螂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弱点,相互厮杀、争斗都是致命的攻击,即便是胜利者有的时候也是伤痕累累。如果螳螂的前臂在争斗中负伤,就会直接导致蜕皮的失败,这一悲剧常常令生物学家感到惋惜。

生命不息 烽烟再起

九月的北方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早晚略带凉意。

拼到最后的螳螂,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次蜕皮。与以往不同的是,经过最后一次蜕皮,螳螂生出了两对美丽的翅膀,并且迅速步入性成熟期。雌性螳螂性成熟后,为了吸引雄性伴侣,会主动释放出雌性激素。这种激素让雄性螳螂无法抗拒。它们一路闻过来发现雌性后,不顾一切地跳到雌性螳螂的背上,用前臂紧紧抓住雌性螳螂的翅膀根部,同时弯下腹部进行交尾。整个过程大约几小时,个别有持续时间更长的。因雌性螳螂在交配、繁殖、产卵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因此,交配时的雄螳螂就成了最方便的食物了。于是,就会上演一出“妻食夫”的惨剧。虽然这看起来十分残酷和野蛮,但雌性螳螂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摄取能量,从而成功地繁衍后代。当然,如果处在交配期的雌性螳螂不是那么饥饿,交尾结束后会放对方一码的。侥幸存活下来的雄性螳螂,过几天会再次走上求婚之路。假如下一次碰到的“夫人”正处在饥饿中,雄性螳螂就不会这么幸运地从“夫人”的背上下来了。从配偶变成食物,会被“夫人”当作补充体能的点心。

在自然界有很多说不清的谜,有的时候,雌性螳螂会表现得异常地温和,两只雄性螳螂同时爬到它的背上,也不恼火,任其“施暴”,让我们看到了三螂共舞、琴瑟和谐的难得场面。

交尾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孕育下一代了。雌性螳螂产卵一般不太挑地方,只要是阳面就可以。树上、山坡上、石阶上、墙壁上还有草棍上都会成为雌性螳螂产卵的场所。雌性螳螂产卵也是倒悬的,它一边从它腹部末端的产卵管中分泌出一种粘稠的液体,一边用尾端的两个瓣膜一开一闭地搅动液体,打进空气,把液体搅成泡沫状,然后才开始产卵。每产一层卵,就盖上一层泡沫。泡沫与空气结合很快干涸,形成固体,成为卵鞘。只要食物丰富,雌性螳螂即使不交尾也能产出卵块,只是这些没有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化出小螳螂的。

产完卵的雌性螳螂和幸存活下来的雄性螳螂会在日后逐渐变冷的天气里耗尽自己最后的体力,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它们的后代在等待着来年的生命复苏,“拼命三螂”的江湖之路还将继续延伸下去。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农药喷洒,螳螂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只能在山林和草丛中找到螳螂,在农作物里已很少能寻到杀手的身影了。

猜你喜欢

交尾螳螂雌性
怎样提高中蜂蜂王的交尾成功率
——育王批次和场地的安排
连续超促排卵致肾精不足伴生育力低下雌性小鼠模型制备和比较研究
谈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
螳螂
螳螂
螳螂
河南一种雌性蚜蝇首次记述
笼养黑鹳繁殖期的交尾行为
交尾团观察
慢性焦虑刺激对成年雌性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