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颗古典少年心

2014-09-09王晓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扶苏诗化诗性

王晓

《山有扶苏》是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其显现出的古典诗性气象深深地震撼了我。黄子平在《“灰阑”中的叙述》中曾谈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人们梳理出了一条“诗化小说”的线索,像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师陀的《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属于“诗化小说”的范畴。公允地说,刘耀辉的《山有扶苏》正是这样纯美的儿童文学作品。

先不瞧“里”,就以“红鞭炮”“柳皮哨”“黑铁钟”“麦秸笼”“凝露庵”“荷花灯”“雪罗汉”“狐狸雨”这些相互呼应的“外”来看,其中古典诗性的美学趣味就已似星光一般闪现出来了。《山有扶苏》的“里”,“像是宽阔的浚河在月光下不疾不徐地流淌,又像是巍峨的蒙山在细雨中不紧不慢地呼吸”。难得的是,这种诗意的呈现并不造作扭捏,而是朴素之中有美闪现。再来看主人公简简这个人物,她扎着两个羊角辫,白里透红的鸭蛋脸儿一笑就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两道像新月那样细而弯的眉毛下,镶着一对野葡萄一样黑亮的眼睛。在她黑亮的眼睛里,仿佛还能看见翠翠、三姑娘、细竹的影子,她们触目青山绿水,清澈灵秀,是诗化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女主人公。

能于作品中如此不疾不徐地流淌朴素的诗意,不仅与作者自觉继承文脉和自身的审美趣味有关,更与他选择童年经验书写有关。乡土的根有着勾起遥远记忆的魔力。在书中,作者家乡的一切、童年的一切,也因了这篇小说而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那些明明爽爽留在记忆里的热腾腾的团圆饭、雪夜中的大红灯笼、黄昏中赶鸭子的女孩、男孩之间的意气打斗、金银花枕头等等都成了触之生情的写作经验,与血肉相连,含有一种之于故乡和童年的热爱和眷恋。诗化小说中不可缺的人情民俗,书中也没有漏放,蒙山脚下的小村庄里的歌谣(“一年丰,雪打灯”“五黄六月天,哪有闲人站路边?人人忙得一头汗,小孩子也得把活干”)、丰水期“搬缸”的习俗都是作者在重拾故乡记忆,化作自己的写作资源。这些民俗歌谣并不只是点缀,而是小说整体的一环,老柴头“茅草青青月儿明,唱个歌子给你听”的歌谣便不止出现一次,当第二次出现在陈金伞被困中之时,便不仅是呼应,而更是将它所存有的诗意力量予以升华了。

《山有扶苏》不仅写美,且更多地是在关注成长与人性。其中不仅有小女儿性的柔软和淳朴,还有男孩子的皮实和阳刚。男主人公金伞不是感伤的,而是心有沉实的感情,对姐姐、对简简、对诗歌、对自然,对生命。我深信,这个男孩的形象熔铸了作者的心血,是作者试图到达最为深层、最为根本的地方,重新成为从前的那个自己,再经由潜意识,与具有普遍性的儿童相逢的产物。不需要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只需一个芦雪场,就可以以金伞为核心辐射出去而成几条线索——金伞与姐姐戴银的姐弟情、金伞与潘家兄弟以及姜二有的恩怨、金伞与杨老师的师生情、金伞与简简的懵懂情。这些叙事线索很理性,将金伞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他会发了疯似的跟小伙伴打架、闹别扭;他会有走出大山的憧憬;他的“山有扶苏”朗诵如交响乐;他会跑到大河滩上给大家捡砚台,把那个最漂亮的留给简简;他会为了找姐姐只身翻越大山,甚至命悬一线。连金伞的梦都可细细琢磨,梦中有人最隐蔽的欲望和最深切的渴望,他的梦不是随意胡诌,而是与情节暗暗相合。在大麦缸里的葵花梦中,对二有的报复就呼应了开头金伞和二有的结仇,而金伞沉醉地陷入简简送的葵花盘的香味里,则是金伞与简简之间那种朦胧感情的折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说金伞在梦中实现了自己在现实中暂时不能实现的愿望。

李利安·H·史密斯在《欢欣岁月》中曾说道,“回顾密西西比河的少年时代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他所反映的并不是一个时代,而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变的少年心。它虽然紧密地结合在密西西比河,不过却是世界的一部分”。《山有扶苏》反映的也是一颗少年心,一颗古典少年心,它紧密结合着蒙山和浚河,显示着童年的力量,显示着美感的力量,也显示着诗意的力量,从而必将抵达千万小读者的内心深处,给他们带去最可宝贵的滋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扶苏诗化诗性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