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不是公主

2014-09-06庄玮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迪斯尼灰姑娘公主

庄玮

复旦大学外文系学士,耶鲁大学东亚系硕士、博士候选人

第一次从网上看国内的童装市场,让我眼界大开。首先吃惊的是广告上的孩子几乎全是洋人,很少亚洲面孔。再一看性别那一栏我就更傻了:上面的选择不是男孩女孩,而是王子公主!怪不得广告上看不到普通的中国孩子,原来这些童装都是给王子公主穿的。再回想一下我认识的年轻父母们都一个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王子公主捧着的事实,京东只不过是投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已。

可麻烦的是: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不是王子就是公主,那么谁来当平民侍候他们呢?他们小时候自然可以由父母、祖父母来侍候。可是等长大了、长辈也走了以后,未来的国土全是清一色的王子公主,那会是个什么场面?

众所周知,世界上流行的王子公主形象主要是被美国迪斯尼公司制造出来的。迪斯尼卡通片的玩具中,灰姑娘、睡美人等公主形象是最畅销的,2011年光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就是16亿美元,全球则达到30亿美元。几乎所有的美国女孩都是看着《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迪斯尼的卡通片长大的。她们从小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些童话中的落难公主,等待着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然后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记得去年感恩节前夕,美国NBC电视台报道了肯塔基州一个只有五百多学生的天主教女校——慈悲学院(Mercy Academy),该校在招生广告上向校内外女生发出了一个反主流信息:“你不是公主!”并且设计了一系列广告,贴在学校的网站上,并发布在电台、公交车站台、电影院及马路的广告牌上:“不要等待王子,你必须自己能拯救自己!”“生活不是童话,为真实的生活做准备!“你不是公主!但你依然可以统治世界!”

广告一推出,马上引起了全国性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有些当惯了公主的女士立马提出抗议:“我就是公主,我需要被尊重,被爱护。没有人有权告诉我我不是公主。这些广告是对我的侮辱!”不过,更多的却是支持的声音。有的在校生看了这些广告的录像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要去寻找不是公主的真实自我,自己去书写自己的生活。

家长们尤其欢迎这些信息,说这正是13,14岁的女孩子们所需要的。许多父母在此之前就一直担心女儿被迪斯尼的童话所渗透,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尤其不希望女儿有下列公主心态:过于关心美容,被动地等待王子的出现,并认为自己所有的享受都是天经地义的等等。有一位叫Victor Fiorillo的父亲还给女儿写了一首歌:“灰姑娘只是一个故事,白雪公主是个童话,可你是真的,你可以做的比公主多很多。你强壮,善良,好奇,聪明,还富有创造性……”

虽然天主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宗教团体,尤其在反对避孕等教规上似乎和现代社会不协调,但天主教女校在培养有独立人格的毕业生方面其实很有成效,甚至可以说富有女权主义的色彩。慈悲学院院长Mike Johnson很自豪地回忆学院自十八世纪晚期成立以来的业绩:毕业生不仅在学业、体育上很出色,而且比男女混校培养出来的女生更少被世俗对女性的偏见所束缚,在职场上自信独立。

你愿不愿意叫自己的女儿“公主”完全是一个个人的决定。但你真的要把自己的女儿塑造成迪斯尼式的公主吗?

在当今的中国,让自己的宝宝成为公主或王子似乎已经成了众多父母毫无反省的本能。我只想提醒大家:所谓公主王子的形象主要是50年代的迪斯尼公司制造出来的。当时普通中产家庭只有一辆车,丈夫开车上班后,妻子守在郊外的大房子里,甚至连传统的都市热闹和社交也难以享受。被动地等待王子出现的公主童话在这个时代大盛,并不奇怪。在这样的社会,只有女孩子对公主感兴趣,男孩子如果要去当迪斯尼式的王子,会被同伴们嘲笑为“女里女气”(sissy)。男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多是反叛、冒险的海盗、牛仔、或彼得. 潘。

毕竟,现代社会的一大核心特征就是个人的解放。在男权时代,这样的解放早就让男孩儿摆脱了对王子角色的追求,进而崇尚独立、冒险、甚至从一无所有的境况开始奋斗的“自我塑造”(self-made)型人格。在当今的“后女权时代”,美国的女孩子们都准备脱下迪斯尼公主的长裙、摆脱依赖性人格,中国的社会却要用公主和王子的概念把下一代关在一个供养宠物的笼子里。那么,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那种开拓、創造、自立的强健人格?

猜你喜欢

迪斯尼灰姑娘公主
帮灰姑娘数红豆
灰姑娘的水晶鞋
小公主
音乐迪斯尼
倒霉的灰姑娘
长了怪兽心的公主
公主的回答
音乐迪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