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海工乐章的起承转合

2014-09-06张向辉

中国船检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工休斯敦海洋工程

本刊记者 张向辉

近几年,面对船市持续低迷困局、国际油价持续高企的现状,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深蓝”领域,为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纵览世界海工业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虽然以美国和挪威为代表的世界老牌海工强国,其地位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撼动,但以韩国、新加坡、中国以及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海工新锐在制造领域已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那么,未来世界海工业发展态势又将如何演绎?

海工之都休斯敦

美国之所以在全球海洋油气工程行业成为领先者,与其鲜明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188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海岸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世界海洋油气工业发展的序幕。在长期的海洋油气开发的实践中,大量的技术专利、技术储备和工程实践经验成为美国海工发展的原始积淀。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就制定了全面开发海洋资源的《美国海洋政策》,海洋利用资源的触角深向海洋的各个角落。美国的第四大城市——休斯顿则是海工之城的最杰出代表。

谈到休斯敦,我们或许有种特殊的情愫,中国篮球巨星姚明曾经效力的休斯敦火箭队曾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记忆。休斯敦海工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火箭般冲入云霄的威力和实力,在海事界享有极高的口碑。尤其是在技术设备及研发方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休斯敦被称为“全球油气工业中心” 和“海工技术中心”。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可以集众多光环于一身?

休斯敦位于美国“能源走廊”地带上。许多油气跨国公司如康菲公司、美国海湾、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集团、马拉松石油、阿帕奇和哈里伯顿等公司的总部均设在此地,组成“豪华石油客户群”。无疑,石油巨头的需求成为该区域发展海工的直接驱动。在软实力上,休斯敦在海洋油气田开发设计方案、规则制定、装备设计和油气田工程建设等领域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例如,美国F&G公司目前是全球海洋工程移动钻井平台最大的设计商,公司主要从事海洋工程平台设计和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业务,拥有超过60年海洋平台设计经验,全球超过100多个海洋作业平台均由该公司设计。

当然,技术的开发、设计等优势的确立都离不开高技术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如果说,美国硅谷是全球计算机精英向往的电子工业基地,而休斯敦则成为全球海工人才聚集的“硅谷”。同时,其他行业的众多大型公司和人才也都汇集于此,比如有很多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如艾森哲、麦肯锡和CRA、保险商、律师、软件设计师等等,这为该区域建设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

有专家认为,休斯敦不仅仅是“油气生产和海工技术的双中心”,它还是“世界海工商务中心”。海洋油气技术海工技术展会(OTC)一般于每年的4月底或5月初在休斯敦举行,它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专业展览会。这里聚集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及国际众多海工油气装备和配套厂商以及来自全球的买家,堪称世界海工界的盛宴。

中集集团海工部总经理高上认为,“除了OTC,休斯敦海工之都的内涵还应该被充分理解,强大的金融后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休斯敦是美国南部的金融中心。美国上市银行的前20强大都在休斯敦设有分支机构;20家外国银行在休斯敦设有分行。强大的金融支持为休斯敦的海工融资开辟了便捷通道。海工是高技术、高投入项目,以我国的“海洋石油981”为例,该工程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架空中“巨无霸”——“空客380”的造价。发展海工、发展海洋经济,没有金融业尤其是银行财团的强大支持是绝对不行的。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表示,美国休斯敦被称为“海工之都”,就是因为其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人在做,技术、人才、资金、物流都在这里汇集,没有长期的技术储备和合理的分工协作,它是不会获得“海工之都”这一美誉的。

大斯塔万格

与美国同处第一梯队的国家还有欧洲劲旅——挪威,它也是世界级海工基地的又一佼佼者。挪威位于北欧,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在近150年中,一直是全球主要的海事工业强国。

在海洋工程技术和应用、海工设计及建造技术,挪威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挪威船东拥有的各类海洋工程船整体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船舶技术含量高,作业能力强,很多企业在业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优秀代表,如Vard集团(原STX OSV)、Aker造船厂、Farstad公司、Kleven Maritime 集团、Bergen集团、哈佛船厂和Ulstein等都是国际海工船的佼佼者。

和美国休斯敦在世界石油工业中的地位相似,挪威在世界海洋油气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1年底,挪威大陆架共计有70个油气田在进行生产活动,其中56个位于北海,13个位于挪威海,1个位于巴伦支海。其中,第四大城市斯塔万格被誉为挪威著名的“北海油都”,目前已成为挪威石油、海工产业集群的“地标”式城市,与休斯敦集多重“软硬”条件于一个城市的海工业优势条件不同,挪威充分利用多个城市的优势资源,海工集群效应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在挪威,除了斯塔万格石油工业的重要依托,首都奥斯陆具有融资、法律事务集中优势;卑尔根具有航运和海工船集中优势;奥拉松具有造船、设备和海工船运营集中优势,斯塔万格联合15个城市整合与集聚海上油气产业链的生产、知识、研发、商务各类资源,形成“大斯塔万格”,依靠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能力。

据中国船级社专家介绍:“海洋工程和造船业是挪威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行业发展非常有序,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协调,同时,挪威海事行业集中了著名船东大亨、知名家族企业、世界领先的特种船运输企业以及其他大型企业等,使挪威在高科技船舶、海工设计和配套设备上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再有,在挪威,油气公司、海工企业、挪威船东协会、DNV GL船级社以及一些服务和研发机构开展紧密合作,经常联合开发国外客户,提供技术输出服务。这种各大组织间的通力合作帮助该国在海事行业的合作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出色的攻关能力。”

通过美国和挪威海工发展的路径不难发现,海工业不同于造船业,它具有更广泛的概念,是一个技术更密集、垄断性更强、更注重作业安全、应用模式更个性化、更加复杂多变的领域。打造世界级海工之都,或许是一个城市,或许是一个区域,它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良好的顶层设计是海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往往构成发展海工的直接市场驱动,在此基础上,集聚了各种资源如设计、技术、资金、人才、物流、管理、规则制定、经验等众多因素于一体,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具备长期垄断工程设计以及生产装备、工程施工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的深水产品设计的“杀手锏”。

亚洲之路

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工程产业近三十年来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形成了目前“欧美设计,亚洲制造”的竞争格局。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海洋工程产业链建造环节的重心从欧美国家转移到韩国和新加坡;第二次是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工程产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新兴国家在海工产业链建造环节的市场地位日益突出,而韩国和新加坡向建造环节的高端领域转移,并在设计、总装和维护业务领域取得一定的话语权。目前,韩国与新加坡凭借其建造技术优势,位居第二梯队;中国近几年海工的发展表现可圈可点,位居第三梯队;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利用能源优势,提高本土化力度,暂居第四梯队。

韩国虽然连续两年在船舶建造完工量上不敌中国,但是在海工装备制造市场,稳坐霸主之位。据国际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2013年,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额约580亿美元,其中,韩国接单250亿美元,中国150亿美元,新加坡约100亿美元。韩国的强势并非一日造就。据悉,韩国海工战略发展与造船优势一脉相承。从20世纪70年代涉足海洋工程领域,90年代开始加大对海洋工程市场的培育,汇集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等等世界级造船厂。根据《海洋成套设备产业发展方案》内容显示,韩国争取在2020年实现海洋成套设备订单规模达到800亿美元、工程技术及器材设备国产率达到60%的目标。2013年,韩国造船协会更名为韩国海工造船协会,韩国海工的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称:“从产业链角度看,韩国的海工呈现水上和水下立体式发展的模式;从国家政策层面,韩国的造船海工业和电子、汽车等行业一样被视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造船海工业占GDP的比重较大。发展造船海工,上升至韩国的国家外交层面,有时候政府官员率团和出面促进韩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重要开发项目和关键技术合作事宜。”

新加坡的海工发展态势同样值得关注。新加坡是传统的修船大国,自20世纪60年代转型进入海洋工程领域,从修理到改装,再到建造,逐步完成了渐进式的发展,善用全球资源,不断累积海工方面的技术、业绩和人力资源。21世纪以来,新加坡船厂开始自主研发,进一步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据联合早报网介绍,新加坡巨资打造“未来综合船厂”竞争中韩,2013年11月6日该船厂正式开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主持开幕仪式并宣称,“新一代‘未来综合船厂’的新设施将进一步巩固新加坡作为本区域造船和海工建造领头羊的地位。”

目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形成了依托大型造修船基地和新建专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共同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了面向全世界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战略布局,但企业仍位于全球产业中下端。例如自升式钻井平台,2013年上半年占我国企业全部订单数量的62%。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水装备市场仍然被韩国牢牢掌控,深水的浮式生产装备占其订单的40%。

从中日韩三大造船基地,再到中新韩三大海工建造基地,似乎少了日本海工的身影。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搁浅了海工建造计划,如今,随着海工装备新造市场的不断升温,日本船厂决定重返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将海洋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日本海工的强势归来,因其具有造船技术的积累,所以后劲足,未来竞争实力不容小视。

面对亚洲海工建造市场的异常火爆,南美洲能源大国巴西也值得关注。2012年8月,巴西在桑托斯湾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油田,它的发现和开发扩张,强烈激发了海工装备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扶持本国海工发展,巴西政府设立了“本土化”条件,无疑这对发展本土海工业是一大利好。

显然,未来,以美国和挪威为代表的第一梯队集团在高端领域继续仍将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在第二梯队中,韩国将继续保持优势,新加坡、中国、日本、巴西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同时,随着北极、墨西哥湾、西非、巴西以及我国东海和南海等开发的不断深入,势必又将引发全方位的竞争。

猜你喜欢

海工休斯敦海洋工程
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船舶海工装备入列
吹响海洋强国梦号角——镇江高新区船舶海工产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休斯敦迷局
休斯敦有我的朋友
休斯敦火箭 易燃易爆 HOUSTON ROCKETS
纪录 休斯敦火箭
海洋工程无损检测的特点分析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无处安放的海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