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最短的翅膀,做最远的飞翔

2014-09-06宁丰玲

雪莲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伟灵魂故乡

作家周国平的散文《灵魂是一个游子》里有一段文字,“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你会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是你的身体。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显然不是身体了,你只能说,是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读大伟的诗集《雪落林川》就给了我莫大的快乐。其实所谓灵魂,就是承载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

纵观大伟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孤独沉默的游子在林川与城市穿越的灵魂。他的组诗《心底的林川》正是这一心理历程的真实写照。“五石嘴,五座大地秀美的乳峰/甘醇来自雪线,一路叮咚作响/喂饱了庄稼和牛羊,喂饱我/贫穷的村庄,和饥渴的目光/多年后我将出走,那抔黑土粗糙/暗合了往昔以及我羞赧的模样/……而今身处一个人的西宁/这里有水泥森林生长,遮蔽了心底/幽婉的歌/五石嘴就在远方,再次/拒绝了携沙的风阵,他巍峨的神韵/就在昨夜,铺满我荒芜多年的梦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独到的感受,幼小的心灵囿于家园荒僻的角落,而思想在漫无边际的原野随风游走。而游走这个词,最能概括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我在猜想多年前的诗人,依偎在山脚低矮的庄廓边,望着空中盘旋的老鹰,享受着贫瘠的没有多少奢侈玩具的童年,这些不曾让诗人的眼睛黯淡,反而这种生活给了诗人无穷的斗志,远离家园,远离蜗居在泥土中的生活,成了诗人全部的生活。远眺家乡空旷的原野,倔强的青稞蜿蜒在高高低低的缓坡上,柳树驻扎在雪原纷飞的凛冽中,一棵草拉着一棵草在黑质的泥土间随性而妖娆,远走的昏鸦在寂寥的黄昏寻找归途的家园,所有的景象,牵绊着世世代代在这生活的人们的依偎,而诗人却将远行。

在我看来,人的灵魂是渴望向上的,就像游子渴望回到家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他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对大伟而言,故乡无需寻找,成年后虽处在繁华都市的他,却一直坚守着质朴自然甚至于憨厚笨拙,故乡林川正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他守望着林川,用诗人特有的丰富而细腻的敏感捕捉着故乡“林川”的气息,在他的笔下,故乡的秋天“如浪起伏/在金蝉薄薄的鸣声里传递/思绪如帘,隔开一秋薄薄的愁眠/我熟知乡村所有细节/必须怀揣希冀和镰刀/阅读黑土地的沉默……”沉默如他,厚重如他的林川,正以另一种姿态进入诗人的生命,水之清灵,山之沉稳,温润着诗人的心境,丰富着诗人的心魂,那些匍匐于乡土的言辞,正挥动着飞翔的翅膀,敲打着世俗的心门。在另一首诗里,他说:“故乡/这条路/安宁洁净且沾染幸福/可供柔软的良知款款深入。”处在尘世里的诗人,更多的忧伤来自夜晚之城,来自霓虹深处,许多失却泪腺的眼睛,不忍去看尘世里浑浊的自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哪个只愿活在“春暖花开”,不愿活在尘世里的海子。

秋天深了,神的家里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是孤独的,诗人也是孤独的。诗人的孤独是根植于对乡土情结的留恋、失望和回归。我们可以在他的《走过林川寂静的村庄》《一座村庄正在变空》《需要一些泥土》《板车》等作品中明显地感觉到。在这些诗中,大伟把“林川”这一诗歌意象升华为内涵丰富的想象,“空空的巷口/我触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寂静/偶尔三两声犬吠/一匹马单音节的嘶鸣/这熟悉的村庄啊/早已淡去了炊烟袅袅的背影/……于是,一座村庄开始变空/喜欢和晨光斗嘴的麻雀也难觅踪影/只是垂手而立的青稞/思忖着小河将流向何处。”在这首诗中,诗人无处不在的孤独,在三两声狗吠马嘶的单调的回音里,在村庄袅袅炊烟的背影里,沿着老庄廓斑驳的土墙,在林川一棵草的周遭,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他认为,“需要一些泥土/尤其在四月/可以把萌芽的青稞埋好/把祖先的坟头垒高/让吹散的影子/找到一种土质的依靠。”这种依靠是坚实的,故乡的青稞依旧谦逊垂首,田野的风扩散了芬芳的绿晕,低矮的西坡浸润着小河潺潺的涟漪;这种依靠也是舒缓和悲伤的!镰刀,连枷,还没碰到秋,就已在时光里锈去;旧风匣,中秋的冷月,在孤寂的月光之下早已无人守候,这样的一种能依靠却无从依靠的孤独,无疑是大伟诗歌的一种特质。

在大伟的眼中,林川即是游子精神的承载体,也是用来慰藉苦难心灵的良药。四年前的诗人,遭受了孪生子中宝宝夭折的剧痛。他说“隔着一座山的距离和兀岩/它低下去的坡度/是我人生必逢的暗处/失重、狭窄、刻骨。”虽然诗人在遭受命运打击时,内心能了知一切,但他还是不能了知“悬挂在万里晴空中的月亮,倒影在清澈的湖面,虽然月亮不曾来到湖面”的阐释。因此在他的诗中,失子的剧痛随处可见,“多么冷,那个黄昏/从纷乱的医院到宁静的塔尔湾/是什么遮蔽了天空的湛蓝/你黑黑的眼睛,让我心痛/一直看着我/看着世间的水/急速涌向浮光的冰层/不会再有什么了/担心、疾病、希望、绝望/塔儿湾窄窄的路上,铺满月光……,”诗人用文字表达着内心深处的痛楚。宝宝的夭折,对第一次做父亲的人的打击是多么巨大啊。九月的阳光在湛蓝的天空下肆无忌惮,而诗人的内心正遭受着没顶的痛楚,声声呼唤,唤不回宝儿远走的身影,婆娑泪眼,挽不住宝儿无声的足音。

“我抱着你走啊走/走的我双腿打颤/泪水在中秋蔓延/宝儿,我真的失去了你,痛楚像腊月的风,自每个清晨入侵/我走在大街上,回到家中,都会想你/想你浮肿的小脸,黑葡萄的眼睛/想你在遥远的塔尔湾,迎来怎样的早晨。”那个安葬宝儿的虚构的“塔儿湾”也成了诗人心魂常常游走的所在,没有了言辞,没有了期许,虚空的心无处安放,也不忍心打听,羸弱的想象只能在暗夜里被时间清算。

时间真的被割成了一绺绺的风,文字难以阻挡的寒冷,诗人把它安放在了这个与“林川”相并列的虚构的“塔尔湾”里,“谁将告诉我世界寒冷/寂静的塔尔湾/……只好将你所有的痛,埋进我褴褛的心灵……并在幻想中将自己渐渐抹平。”在此诗人表达着他对生死的极度体验与感悟。正因为如此,大伟这一阶段的诗充满了宿命的意味和凄怆的底色。同时在伤痛里他开始思索生命的真谛,他开始走出自我,开始用一种普世情怀,关爱在尘世里艰难生活的小人物,《用身体行走的人》《你的世界如此多褶》《街角的鞋匠》等,在这些诗歌中,有一首诗是特别打动我的,“你的童年囿于命运的暗盒/梦里蒲公英抵达未知之岸/在特教学校,这座城市的孤岛、时常看到瓷器新鲜的缺口/还有风,拉长十指连心的疼痛/你,趴在校园的栅栏上/想些什么?努力伸向门外的手?欲抓住什么?雪花无声落下?/满眼的白,洁如春花/这个世界很近,足以让你用手/触摸、比划。这个世界很远/对面是家,是妈妈,你的哀乐/却无法得以清晰的表达/也许,这个世界过于安静/生活的诸多诗篇和谎言/你真的一句也没听见/你的词典里,从未有过平坦/雪中,你蹒跚而去的背影/越过有一道沟坎。”大伟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关注社会中活在最底层的人,在他的诗中,有一个熟悉的场景,就是他每天上班要经过的聋哑学校,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那个站在无声世界的孩子趴在栅栏上的画面,将孩子努力伸向门外的手及无声落下的雪花,幻化为孩子眼中美丽的春花。是啊,孩子的天空即使残疾,怎么会没有春天呢?但孩子却无法得以清晰地表达。诗人期盼世人鄙夷的目光不要给孩子纯洁的心灵以伤害,也希望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在没有平坦过的词典里,坚强地走下去,越过一道道无形的沟坎。我想这时的诗人应该是走出了囿于个人悲欢离合的圈子,开始关注苍生,对苍生冷暖的触摸与悲喜的感知里,对芸芸众生的细微抚摸和吝惜中,传递出了一个诗人的普世情怀和人性光泽。正如诗人所说:“每当夜晚来临,温暖的血液找到韧性的骨骼,诗歌的灵魂如月显现,我便感动了自己,或许因此也能感动世界。”

大伟的诗,透着诗人朴实的气质,而“林川”正是诗人这一气质的承载体,林川正伫立在家乡那片厚重的泥土上,也静静地伫立在诗人的心魂中。因此,在家乡这片沉默的土地上,一个沉默的歌者,正用心魂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这片厚土给予自己的精神承载,用一种普世情怀悲悯着芸芸众生的生死哀乐。诗人也说:“用宽大的衣裳聆听过往的季风/青草慢慢抚平我躁动的心神/一个人站在泥土里/原来可以这样干净。”是的,大伟是一个心灵干净的人,更是一个用心灵走路的人,即使用最短的翅膀,也会飞向遥远的梦——《雪落林川》便是明证。

【作者简介】宁丰玲,青海贵德人,现居西宁。

猜你喜欢

大伟灵魂故乡
故乡的牵挂
张大伟作品
走在故乡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OF-derived hollow Zn-Co/C anchored on reduced graphene oxide∗
月之故乡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神奇的边界线:一不留神就出国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