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数学”让中华古老文明重新绽放科学之光

2014-09-04陈伟

创新时代 2014年8期
关键词:公理化研究成果坐标系

作者简介:陈伟,1964年10月生于上海。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员,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成员。西北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80级本科,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1988级硕士研究生和1992级博士研究生。1984~1992年期间曾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和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工作。联系邮箱:chenwei1130@yeah.net。

一、学习与科研历程

近十多年来,作者一直潜心研究“中国大陆强震空间分布与时间周期分布”科学问题,属于个人专业爱好、个人自助和工作业余研究课题。本着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倡导的“要做一辈子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执著追求,乐于其中。主要科研成果有:

1.1996年8月博研期间参加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北京),提交和报告论文《控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热通道网络系统》,并被收录大会论文摘要集。首次发现和提出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与热通道控震网络”的概念及理论模型。

2.2009年12月参加“纪念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建所50周年—地球科学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提交和报告论文《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分布—软流层热通道网络与宝鸡上地幔热柱联合控震模型和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

3.2011年9月参加中国物理学会2011年秋季学术会议(浙江大学),提交和报告论文《从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揭示的时间新维度—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首次发现和提出“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模型。

4.2013年11月参加“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北京);提交和报告论文《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获得“2013中国科技创新卓越成果奖”。南开大学数学教授、中国国学和易学泰斗、科学易派“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导师廖墨香先生称赞论文获奖“是当今易学界的一大喜事,可喜可贺!”。

5.2014年4月发表研究论文《长江流域重大洪灾事件11/30二维时间周期分布—“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应用实例之一》;首次给出了公元1560年以来长江流域(附珠江)重特大洪灾事件“11/30二维时间周期链”分布图式,并对2014年川渝湘鄂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区域和粤桂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灾的复发做出了科学预测和提前预警,目前正在接受实际检验。

6.2014年6月完成研究成果总结性论文《“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发现论证与应用研究》,已收录于科技部所属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编辑出版的《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科技文献。

本文对“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数理模型的创新发现与科学意义作概要介绍。

二、研究课题、指导思想与主要成果

全球变化与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预防,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中亟待理论突破的重大科学课题,也是各国政府、民众与科学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周期分布”问题整个研究过程中,可以分为对近现代西方科学观及其数理逻辑公理化假设提出反思和质疑、提出新的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发现地震时间活动基本周期数11与30、建立新的数理模型及坐标系、得出科学研究结论这样五个阶段。

1.对近现代西方科学观提出反思

地球上发生的特大地震能够在数十秒时间内可以将一座城市及其数万乃至数十万生命顷刻间毁灭;这既是对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挑战。“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当今人类科技发展,对自己脚下的地球“地震形成动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却在试图推演数十亿-百亿年前的宇宙星体起源与演化。由此可见,西方科学观在主导和引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宇宙-天地人”系统整体认识上的严重偏离与割裂,这是当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悖论。

2.对近现代西方科学数理逻辑公理化假设提出质疑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主体是建立在西方还原论哲学思想和公理化方法逻辑基础之上的。1637年,笛卡尔创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解析几何,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初创和发展开启了大门。

自笛卡尔以来,西方科学理论大厦赖以建立的数理逻辑基础与公理化假设核心有三条:①西方数学中将包含整数在内的全部实数集合被公理化认为分布在一条直线或一维数轴之上;②近现代西方物理学中将全部自然事件的时间序列集合被公理化地认为分布在一条直线即一维时间轴之上;③并由此自然得出第三条公理化假设,在一维实数轴和一维时间轴上,“0”点是绝对且唯一的。

3.当今的科学“天问”:时间“0”点从何而生?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今物理世界时间探测尺度可以达到10^(-18)秒;那么试问,时间“0”点究竟在何处?从何而生?决定生命存亡亦即大地震发生的那一时刻或那一秒,是从何而来、从何而生的呢?当前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诸多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是否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真实时空图像?作为自然界基本物理现象之一的地震活动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学难题?

4.提出新的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

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是:①充分认识地球历史与包括地震活动在内的地壳运动呈现出的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②以中国古代阴阳太极理论与自然宇宙观为指导;③吸收近几十年来西方科学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与混沌理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这三大方面思想和方法指导相结合所获得的科学新发现。

5.主要研究成果

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①发现了体现地壳运动能量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过程、反映地震活动周期规律的“全球地震11/30二维周期分布律”;②揭示其物理本质规律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③这两大规律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它同时也揭示了代表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或数理来源。这三大研究成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缺一不可。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理化研究成果坐标系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论经济学中的公理化方法
解密坐标系中的平移变换
坐标系背后的故事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基于重心坐标系的平面几何证明的探讨
基于独立公理的离散制造系统精益设计公理化映射研究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多模态公理化系统的可分离性研究
极坐标系下移动机器人的点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