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续一)

2014-09-04

演艺科技 2014年4期

【摘 要】 介绍了剧场发展历史,对我国新时期剧场建设和运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 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建剧场;剧场概述;剧场建设;剧场运营;剧场院线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4.002

1 剧场概述

1.1 什么是“剧场”

本课题所述的“剧场”,主要是指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的西式剧场。因为在中国本土是没有“剧场”这一称谓的,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演出场所称之为“戏台”、“茶园”、“戏楼”。与中国传统的演出场所相比,西式剧场无论是场地形式,还是观演模式,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这样一种舶来品,在现在的中国成为了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观演建筑类型。其之所以能够落地生根,而又壮大、开花、结果,一方面说明剧场适应多种表演体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观众对在剧场中进行的演出形式是欣赏和接受的。

所以,现在通常所指的剧场是:设有舞台、观众席、技术用房、演员用房等,配置有专用的演艺设备,供人们欣赏表演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公共建筑。

1.2 剧场的组成

剧场一般由以下部分构成:

☆ 表演区:即舞台或其他表演空间;

☆ 观演区:即观众席;

☆ 观众活动和休息区:包括观众休息厅、前厅、衣帽间等;

☆ 演出用房:包括演员化装间、服装间、小道具室、演奏员休息间、设备库房等;

☆ 技术用房:如舞台机械设备室、电气室、机械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柜室;音响控制室、功放机房、录音及后期制作室等;

☆ 辅助用房:排练厅、琴房、同声传译室等;

☆ 制作用房:绘景间、储景库、木工间、金工间、布景组装间、道具制作间、服装制作修理间、假发及鞋帽制作间;

☆ 通用设备用房:如变压器房、配电间、空调机房、供水机房等;

☆ 票务与接待中心;

☆ 行政管理用房等。

其中表演区、观演区、演出用房、技术用房,是一座剧场不可或缺的功能部分。

1.3 剧场的沿革

1.3.1 西方剧场的发展

希腊人在历史上创造了真正意义的戏剧,所以剧场“Theater”的词源出自希腊文“Theatron”,意为观看演出的场所。

有文献记载,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建造了用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永久性剧场——酒神剧场(The Theatre of Dionyus Eleuthereus),见图8。剧场依山坡而建,能够容纳17 000人。坡度很陡的座席保证了较好视线,并且能很好地接受直达声。而大约建于公元前525年的阿提卡的骚里哥剧场(The Theatre of Thorikos)是目前发掘出来的、可考的世界上最早的永久性剧场,见图9。其表演区、观演区、景房(用于化装和道具储藏等,这也是剧场的演出用房和技术用房的发端)相互毗连又各自相对独立。其后,古希腊建筑的露天剧场基本上遵循了这一模式。

罗马帝国在露天剧场的建筑形式上有所革新,扩展了表演区的规模,在舞台顶部建有大型的声反射天棚,并将演出用房等纳入舞台后部整体建筑中,形成了半露天剧场的模式。公元50年,罗马人在法国奥伦治修建了可容纳8 000名观众的奥伦治剧场(The Theater of Orange),即是古罗马半露天剧场的典型代表。奥伦治剧场呈半圆形,远看仿佛是半截碗,阶梯状的观众席一级级地向碗底收缩,见图10。舞台后面长103 m、高38 m的建筑即为声反射天棚、后台演出用房,并与观众席围成一体。剧场的自然声效果极佳,时至今日,这里依然经常上演歌剧和音乐会。

罗马帝国被推翻后,宗教成为社会的权威力量,戏剧也成为宗教的宣传工具,宗教剧开始在教堂的圣坛上演出。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发展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的桎梏,出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表现的场景进一步扩大,剧情也趋于曲折复杂。布景道具的使用不仅增多,而且出现了立体道具和透视布景。这一发展趋势令原始的开敞式舞台不能满足演出的要求,剧场和舞台的形式开始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生改变。1618年,阿里奥蒂(Giambatlista Aleotti,1552~1616)在意大利的帕尔玛城(Parma)设计建造的法尔尼斯剧场(Farnese),是第一座使用了箱型舞台形式的剧场,在舞台前增加了镜框式台口,演员退入到箱形空间进行表演,具有机械化可移动的布景,台口挂起了大幕,见图11~图12。这座剧场可以说是现代剧场的鼻祖。

1.3.2 剧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是葡萄牙人1868年在澳门建成的岗顶剧院。图13~图14为岗顶剧院外景及内景。

1874年建成投用的上海兰心大戏院,也是以英国人主导设计和建造,该剧场1929年改为他用,1931年又另行建造了一座上海兰心大戏院,并一直使用至今。见图15。其在中国剧场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

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建成投用后,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革新、西方戏剧传入国内等方面的影响,在全国各地先后或对茶园、戏楼进行改良,或直接模仿学习建设。上海新舞台(见图16)、上海天蟾舞台、北京第一舞台、西安易俗社剧场、南通更俗剧场、天津长城剧场等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建成。

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剧场建设的时期,很多国外学成的设计师(以赴美留学者居多)逐步确立了建设剧场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具有镜框式台口舞台的剧场渐成国内剧场的主流。但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一时期建设的剧场,多为英美式的剧场,这与当时的戏剧、戏曲演出主要是“跑码头”的形式是非常适宜的。

建国以后,中国剧场的剧场建设开始学习前苏联、东欧的剧场技术,并将由前民主德国带回的剧场资料等知识和舞台机械的技术落实到天桥剧场、首都剧场的建设实践中。1958年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促进了我国剧场建设的水平,虽然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没有能够实施,但仍是非常具有经典案例的设计方案,见图17。其后,人民大会堂的核心——万人大会堂也采用了剧场的形式,这种会堂兼作剧场的模式是会堂设计向剧场化发展的先例,也影响了全国各地在兴建会堂时所采用的模式。

20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是我国剧场发展的低潮期,建成的剧场寥寥可数。从1976年开始,剧场发展逐步复苏,进而进入一个建设的高潮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剧场建设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注重舞台机械的发展。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有首开舞台机械配置先河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引进了英国舞台机械的深圳大剧院,以及配置了当时最为全面的舞台机械设备的中国剧场。这些剧场的建设,使欧洲大陆式剧场的模式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图17~图18为配置了舞台机械的两座剧场的平面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从而也使剧场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各地开始兴建“大剧院”。而上海大剧院首开先河的国际招标设计方案,也使我国剧场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开放时期,使之成为一种建设设计方案确定的模式,其影响十分深远。“大剧院”模式的剧场,其内部一般都包括歌剧场、音乐厅、戏剧场或小剧场等。

1.4 剧场的分类

1.4.1 按规模

1.4.1.1 小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0座及以下的剧场。

1.4.1.2 中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1座~1 200座的剧场。

1.4.1.3 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201座~1 500座的剧场。

1.4.1.4 特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 501~2 500座的剧场。

1.4.1.5 超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2 501座以上的剧场。

1.4.2 按剧场的用途

1.4.2.1 专业剧场:为特定剧种的演出而设计建造的剧场。

专业剧场主要是指歌/舞剧场、戏剧场、音乐厅三类。

——歌/舞剧场: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的剧场。

——戏剧场: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剧场。

——音乐厅:主要上演交响乐、室内乐、合唱、重奏或独奏(唱)等音乐节目的剧场。

1.4.2.2 多用途剧场:在不改变建筑空间和配置设备的情况下,可用于不同类型剧目的演出活动的剧场。即以上演一种剧种为主、兼演其他剧种的剧场。

我国的很多剧场是多用途剧场。示例之一见图23。

1.4.2.3 多功能剧场:剧场的建筑空间和配置的设备,可根据不同演出类型的需要进行变化调整,以满足多种类型剧目演出要求的剧场。

多功能剧场的关键是混响时间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出需要。而改变混响时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变舞台的空间,以增强直达声和反射声;二是改变观众厅空间,以调整混响时间。目前,改变舞台空间主要靠在舞台上设置可移动式(或可拆卸式)的大型反声罩。改变观众厅的空间方式有三种形式:(1)在观众厅周围设置混响空间(混响室);(2)改变观众厅的建筑容积;(3)观众厅设置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我国目前没有改变剧场观众厅建筑空间类型的多功能剧场;一些剧场采用配置舞台反声罩改变舞台空间,可以作为音乐厅使用;仅有个别剧场采用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1.4.2.4 实验剧场(黑匣子剧场):指舞台和观众厅处于同一空间、可以方便地改变舞台及观众席的大小、形式、位置,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要和活动内容的开放式剧场。

1.4.2.5 综合性剧场:将两个以上的剧场组合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大型剧场,或由相毗邻的多个单体剧场组成的剧场建筑群。

综合性剧场的组合方式有:将某几类专业剧场组合在一起;将几种规模大小不同的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将专业剧场与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等。近年来建设的“大剧院”、“艺术中心”等,多属于综合性剧场。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其属于综合性剧场,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

1.4.3 按剧场经营模式

1.4.3.1 保留剧目剧场:主要轮流上演多年积累的保留剧目的剧场。剧场大多是由一个演出团体使用,即场团合一的剧场,或称驻团剧场。

在该剧场中轮流上演驻场剧团多年积累的优秀剧目。从相对比较短的一段时间来看,剧目更换比较频繁,有可能每天上演不同的剧目,有些剧场甚至日场、晚场演出的剧目也不相同。但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上演的剧目比较固定。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专业歌剧院和专业话剧院均采用这种模式。

在我国,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留剧目剧场。首都剧场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驻团剧场,虽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基本上实行了保留剧目制,但首都剧场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场次用于出租。

1.4.3.2 连续上演制剧场:舞台设备专门为特定剧目设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剧场。

这类剧场对一个剧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允许。一个剧目的演出周期,短的数月,长的数年、十数年。这类剧场在我国属于新兴类型,例如浙江宋城大剧院、北京欢乐谷剧场、深圳世界之窗剧场、锦绣中华剧场等。

1.4.3.3 出租剧场:主要用于接待外来演出团体进行演出的剧场。

这类剧场主要是接待外部演出团体的演出,具体租赁时间由剧场、剧团协商而定,但一般都是以短期为主。我国绝大部分的剧场都属于出租剧场。

1.4.3.4 游乐剧场:专门以游客为主体观众、长年演出相对固定剧目的剧场。

这类剧场多兴建在旅游城市,一般是根据旅游地的文化特征所打造的特定剧目而兴建或改造。例如,天龙源剧场、北京前门饭店内的梨园剧场、“印象系列”剧场等。

20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是我国剧场发展的低潮期,建成的剧场寥寥可数。从1976年开始,剧场发展逐步复苏,进而进入一个建设的高潮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剧场建设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注重舞台机械的发展。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有首开舞台机械配置先河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引进了英国舞台机械的深圳大剧院,以及配置了当时最为全面的舞台机械设备的中国剧场。这些剧场的建设,使欧洲大陆式剧场的模式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图17~图18为配置了舞台机械的两座剧场的平面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从而也使剧场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各地开始兴建“大剧院”。而上海大剧院首开先河的国际招标设计方案,也使我国剧场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开放时期,使之成为一种建设设计方案确定的模式,其影响十分深远。“大剧院”模式的剧场,其内部一般都包括歌剧场、音乐厅、戏剧场或小剧场等。

1.4 剧场的分类

1.4.1 按规模

1.4.1.1 小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0座及以下的剧场。

1.4.1.2 中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1座~1 200座的剧场。

1.4.1.3 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201座~1 500座的剧场。

1.4.1.4 特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 501~2 500座的剧场。

1.4.1.5 超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2 501座以上的剧场。

1.4.2 按剧场的用途

1.4.2.1 专业剧场:为特定剧种的演出而设计建造的剧场。

专业剧场主要是指歌/舞剧场、戏剧场、音乐厅三类。

——歌/舞剧场: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的剧场。

——戏剧场: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剧场。

——音乐厅:主要上演交响乐、室内乐、合唱、重奏或独奏(唱)等音乐节目的剧场。

1.4.2.2 多用途剧场:在不改变建筑空间和配置设备的情况下,可用于不同类型剧目的演出活动的剧场。即以上演一种剧种为主、兼演其他剧种的剧场。

我国的很多剧场是多用途剧场。示例之一见图23。

1.4.2.3 多功能剧场:剧场的建筑空间和配置的设备,可根据不同演出类型的需要进行变化调整,以满足多种类型剧目演出要求的剧场。

多功能剧场的关键是混响时间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出需要。而改变混响时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变舞台的空间,以增强直达声和反射声;二是改变观众厅空间,以调整混响时间。目前,改变舞台空间主要靠在舞台上设置可移动式(或可拆卸式)的大型反声罩。改变观众厅的空间方式有三种形式:(1)在观众厅周围设置混响空间(混响室);(2)改变观众厅的建筑容积;(3)观众厅设置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我国目前没有改变剧场观众厅建筑空间类型的多功能剧场;一些剧场采用配置舞台反声罩改变舞台空间,可以作为音乐厅使用;仅有个别剧场采用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1.4.2.4 实验剧场(黑匣子剧场):指舞台和观众厅处于同一空间、可以方便地改变舞台及观众席的大小、形式、位置,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要和活动内容的开放式剧场。

1.4.2.5 综合性剧场:将两个以上的剧场组合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大型剧场,或由相毗邻的多个单体剧场组成的剧场建筑群。

综合性剧场的组合方式有:将某几类专业剧场组合在一起;将几种规模大小不同的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将专业剧场与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等。近年来建设的“大剧院”、“艺术中心”等,多属于综合性剧场。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其属于综合性剧场,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

1.4.3 按剧场经营模式

1.4.3.1 保留剧目剧场:主要轮流上演多年积累的保留剧目的剧场。剧场大多是由一个演出团体使用,即场团合一的剧场,或称驻团剧场。

在该剧场中轮流上演驻场剧团多年积累的优秀剧目。从相对比较短的一段时间来看,剧目更换比较频繁,有可能每天上演不同的剧目,有些剧场甚至日场、晚场演出的剧目也不相同。但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上演的剧目比较固定。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专业歌剧院和专业话剧院均采用这种模式。

在我国,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留剧目剧场。首都剧场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驻团剧场,虽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基本上实行了保留剧目制,但首都剧场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场次用于出租。

1.4.3.2 连续上演制剧场:舞台设备专门为特定剧目设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剧场。

这类剧场对一个剧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允许。一个剧目的演出周期,短的数月,长的数年、十数年。这类剧场在我国属于新兴类型,例如浙江宋城大剧院、北京欢乐谷剧场、深圳世界之窗剧场、锦绣中华剧场等。

1.4.3.3 出租剧场:主要用于接待外来演出团体进行演出的剧场。

这类剧场主要是接待外部演出团体的演出,具体租赁时间由剧场、剧团协商而定,但一般都是以短期为主。我国绝大部分的剧场都属于出租剧场。

1.4.3.4 游乐剧场:专门以游客为主体观众、长年演出相对固定剧目的剧场。

这类剧场多兴建在旅游城市,一般是根据旅游地的文化特征所打造的特定剧目而兴建或改造。例如,天龙源剧场、北京前门饭店内的梨园剧场、“印象系列”剧场等。

20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是我国剧场发展的低潮期,建成的剧场寥寥可数。从1976年开始,剧场发展逐步复苏,进而进入一个建设的高潮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剧场建设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注重舞台机械的发展。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有首开舞台机械配置先河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引进了英国舞台机械的深圳大剧院,以及配置了当时最为全面的舞台机械设备的中国剧场。这些剧场的建设,使欧洲大陆式剧场的模式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图17~图18为配置了舞台机械的两座剧场的平面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从而也使剧场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各地开始兴建“大剧院”。而上海大剧院首开先河的国际招标设计方案,也使我国剧场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开放时期,使之成为一种建设设计方案确定的模式,其影响十分深远。“大剧院”模式的剧场,其内部一般都包括歌剧场、音乐厅、戏剧场或小剧场等。

1.4 剧场的分类

1.4.1 按规模

1.4.1.1 小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0座及以下的剧场。

1.4.1.2 中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801座~1 200座的剧场。

1.4.1.3 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201座~1 500座的剧场。

1.4.1.4 特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1 501~2 500座的剧场。

1.4.1.5 超大型剧场:观众坐席数量在2 501座以上的剧场。

1.4.2 按剧场的用途

1.4.2.1 专业剧场:为特定剧种的演出而设计建造的剧场。

专业剧场主要是指歌/舞剧场、戏剧场、音乐厅三类。

——歌/舞剧场: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的剧场。

——戏剧场: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剧场。

——音乐厅:主要上演交响乐、室内乐、合唱、重奏或独奏(唱)等音乐节目的剧场。

1.4.2.2 多用途剧场:在不改变建筑空间和配置设备的情况下,可用于不同类型剧目的演出活动的剧场。即以上演一种剧种为主、兼演其他剧种的剧场。

我国的很多剧场是多用途剧场。示例之一见图23。

1.4.2.3 多功能剧场:剧场的建筑空间和配置的设备,可根据不同演出类型的需要进行变化调整,以满足多种类型剧目演出要求的剧场。

多功能剧场的关键是混响时间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出需要。而改变混响时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变舞台的空间,以增强直达声和反射声;二是改变观众厅空间,以调整混响时间。目前,改变舞台空间主要靠在舞台上设置可移动式(或可拆卸式)的大型反声罩。改变观众厅的空间方式有三种形式:(1)在观众厅周围设置混响空间(混响室);(2)改变观众厅的建筑容积;(3)观众厅设置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我国目前没有改变剧场观众厅建筑空间类型的多功能剧场;一些剧场采用配置舞台反声罩改变舞台空间,可以作为音乐厅使用;仅有个别剧场采用可变的吸声/反射声结构。

1.4.2.4 实验剧场(黑匣子剧场):指舞台和观众厅处于同一空间、可以方便地改变舞台及观众席的大小、形式、位置,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要和活动内容的开放式剧场。

1.4.2.5 综合性剧场:将两个以上的剧场组合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大型剧场,或由相毗邻的多个单体剧场组成的剧场建筑群。

综合性剧场的组合方式有:将某几类专业剧场组合在一起;将几种规模大小不同的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将专业剧场与多用途剧场组合在一起等。近年来建设的“大剧院”、“艺术中心”等,多属于综合性剧场。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其属于综合性剧场,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

1.4.3 按剧场经营模式

1.4.3.1 保留剧目剧场:主要轮流上演多年积累的保留剧目的剧场。剧场大多是由一个演出团体使用,即场团合一的剧场,或称驻团剧场。

在该剧场中轮流上演驻场剧团多年积累的优秀剧目。从相对比较短的一段时间来看,剧目更换比较频繁,有可能每天上演不同的剧目,有些剧场甚至日场、晚场演出的剧目也不相同。但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上演的剧目比较固定。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专业歌剧院和专业话剧院均采用这种模式。

在我国,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留剧目剧场。首都剧场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驻团剧场,虽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基本上实行了保留剧目制,但首都剧场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场次用于出租。

1.4.3.2 连续上演制剧场:舞台设备专门为特定剧目设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剧场。

这类剧场对一个剧目演出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票房价值的允许。一个剧目的演出周期,短的数月,长的数年、十数年。这类剧场在我国属于新兴类型,例如浙江宋城大剧院、北京欢乐谷剧场、深圳世界之窗剧场、锦绣中华剧场等。

1.4.3.3 出租剧场:主要用于接待外来演出团体进行演出的剧场。

这类剧场主要是接待外部演出团体的演出,具体租赁时间由剧场、剧团协商而定,但一般都是以短期为主。我国绝大部分的剧场都属于出租剧场。

1.4.3.4 游乐剧场:专门以游客为主体观众、长年演出相对固定剧目的剧场。

这类剧场多兴建在旅游城市,一般是根据旅游地的文化特征所打造的特定剧目而兴建或改造。例如,天龙源剧场、北京前门饭店内的梨园剧场、“印象系列”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