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邂逅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音韵幻化

2014-09-03周宛鹿庄元

演艺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水磨张军场合

周宛鹿 庄元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在上海首次演出的张军水磨新调全息音乐会,将中国传统昆曲艺术与当下最前沿的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相结 合,创造出亦古亦今的视觉效果和如梦如幻地沉浸式音响感受,从而实践了一次文化创新。这种波场合成3D 技术或将引发音响行业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昆曲;沉浸式音响感受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7.007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传统昆曲邂逅现代波场合成(WFS)3D声音技术会呈现怎样的场景呢?2013年10月金秋,一场应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张军昆曲水磨新调演唱会在上海滩完美上演。

张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原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联合国促进昆剧发展大奖” 等奖项。2009年,他成立了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新推出了昆曲现代版的“水磨新调”(Kunplug),为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昆曲“水磨调”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一带,历代相传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曲目。 传统的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水磨新调”是张军携手著名音乐人彭程将昆曲音乐的“水磨腔”与当今世界音乐风格相融合独创的全新音乐曲风。所谓Kunplug,是将昆曲的“Kun”和“plug”组合而成,在表演上保留了昆曲堂会的形式,即在厅堂和园林中回归自然和传统的不用传声器(unplug)的清唱;伴奏上则采用了当代的计算机音乐、音效,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电音、New Age、摇滚、爵士等风格迥异的多样化的音乐元素,使昆曲“水磨新调” 成为21世纪古典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的后现代艺术。

1 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与戏剧表演

如今,运用高科技投影设备制作的“3D灯光秀”、“3D电影”已经较为常见,但是,“3D音乐会”却还是一个新名词。从最初的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环绕声至3D声音,现代音响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现代人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声音。那么,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

简而言之,声波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称之为波场,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不同于以往的双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环绕声概念,它是基于惠更斯理论基础上的波场合成技术。大家都知道,要实现完美的声场再现,理论上需要无数多的声道和扬声器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环境声,但是实际运用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发明出了从4~11声道数量不等的环绕声制式。其共同的弊端,就是无论用了多少只扬声器,它们都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也就是说只能实现二维空间的声音回放。而3D环绕声可以实现声音对象在x、y、z轴三维空间中的精确定位,可准确还原球面波、平面波、柱形波等声波传播方式,使最佳听音区域最大化到整个房间,而无“皇帝位”的局限。

虽然惠更斯很早就提出波场合成的理论,但是直到近十年来,借助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人们才得以实现这一梦想。具体而言,波场合成3D技术是通过WFS(Wave Field Synthesis,波场合成)算法,将海量的声音信息馈送到三层或更多层的扬声器阵列,在回放时人工合成出任意空间、任意距离、任意方位并实时变化的波场,这就好比3D电影把画面分成一层一层之后再重新合成呈现。

要谈到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开发应用,必然要提到音频压缩格式mp3之父凯尔海兹· 勃兰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正是这位极具眼光的科学家兼老板,他邀请了奥拉夫(Olaf)来负责开发和管理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开发团队。奥拉夫原是建筑工程师,毕业于全球名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学院,因为热爱音响技术,便跨界涉足数字音响领域。正是这位老板的邀请,奥拉夫成为现代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鼻祖,并创建了位于德国埃尔福特市的IOSONO公司。今天,IOSONO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波场合成3D声音领域中的佼佼者,IOSONO系统已经被应用于全球50多个案例之中。

全世界最早在室内戏剧演出运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是德国导演Sven Soeren Beyer,凭借舞台戏剧表演与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结合,其导演的歌剧《Neither》获得了“2013德国舞台戏剧大奖”的殊荣。这部歌剧由柏林艺术团体Phase7出演,女高音歌唱家站在舞台当中,观众围坐在舞台四周,观众外围设置一圈用于实现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扬声器,大概有60只。整台演出最特别的是,没有乐队在现场伴奏,伴奏音乐是事先录制好并进行了后期合成,通过波场合成理论把伴奏定位到观众席的座位之间,观众可以感到琴声就在自己身前身后响起,造成一种被音乐完全包围的沉浸感。图1为采用波场合成技术演出的歌剧《Neither》剧照。

2013年3月22日,乔治·比才不朽的作品歌剧《卡门》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装点下于悉尼海港演出。这场歌剧的舞台搭建在悉尼歌剧院旁的水面上,采用独特的户外演出方式,海港美妙的夜景尽收眼底。该歌剧在各个层面都制作精良,引人入胜,形如斗牛场的32 m×24 m舞台漂浮于悉尼海港之上,加上炫目的戏服和烟花效果,让观众尽享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见图2。波场合成3D声音系统将管弦乐队以及歌者的声音精确而自然地定位。IOSONO空间处理器及20个线性阵列扬声器让整个海港充斥着清澈透明的声音。

2 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的设计endprint

张军的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是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第一次被运用到国内室内戏剧表演中来。其创作流程大约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了音乐会曲目后,由作曲家为演唱曲目创作伴奏音乐;第二步在波场合成3D声音实验室里采用IOSONO 3D声音系统进行音乐和演唱的再设计与合成,实验室装有与演出现场相同的密集的扬声器阵列、装有波场合成技术处理系统的音频工作站及其他周边设备;第三步在演出现场进行波场合成音响系统的安装,并与艺术家一起进行音响系统的调试、走台直至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是一座主要用于交响乐队排练的室内排练厅,大约250 m2,在排练厅中间划出10 m×10 m的演出区域。现场搭建的桁架分为三层,安装了104只扬声器,第一层80只扬声器,扬声器高度中心略高于听众的耳朵,即距地面约1.25 m,相邻扬声器之间的水平中心距离约为0.4 m;第二层16只扬声器仿照一般室内的天花板高度,扬声器高度中心离地面约2.3 m ;第三层是在头顶上方共8只音箱,扬声器中心距地面约3.6 m。80位观众四面围坐,留出亭子间般大小的空地给“昆曲王子”表演。张军昆曲3D音乐会扬声器布置A侧视图见图3,B侧视图见图4,顶视图见图5。

IOSONO 3D声音系统的设计由德国专家主持,主要包括1台音频工作站(DAW)、1台IOSONO 3D处理器(Processor)、4台D/A转换器(D/A converter),104只sE扬声器,26台sE D类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张军昆曲3D音乐会使用设备清单见表1。

3D声音设备的调试也由德国IOSONO公司的专家亲自进行,并不断与表演艺术家交流沟通。张军昆曲3D音乐会现场调试见图6。

3 张军昆曲3D音乐会的效果

中国首场室内戏曲3D音乐会终于开始了,“昆曲王子”缓缓步出小场地,且行且唱,把低回婉转的声韵腔调全方位地飘洒开来。他先演唱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选段《懒画眉》。古琴、箫、笛子和鼓仿佛被安置在房间中的不同地方。乐声起时,忽闻背后笛声飞扬,刚想寻找声源,又聆前方古琴泠泠,有时,一声短促的琴音如同一只跳跃的兔子从脑后倏忽而过,有时又被轻轻送到耳边,而后飘散在空中。虽然只是清唱,但其营造的音效,已足够让听众感受到昆曲的隽永与优美。在3D声场中,观众不仅能体验到“触手可及”的精确声音定位,而且能够感受到有纵向高度定位的声音效果,感受到如梦如幻的效果。

在《牡丹亭·硬拷》选段中,3D音响技术的运用使电声风格编配的音乐产生节奏动荡、旋律飘曳的感觉,把张军切入的那段本应悲苦缠身的《牡丹亭·硬拷》的演唱,衬托得别有韵致、焕然一新。毫无疑问,3D音效放大了人声与配乐的互动效应,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音乐更加融洽、充满新意。

张军演唱的《玉簪记》、《牡丹亭》、《浣纱记》等曲目,唱腔均属水磨调,亦是昆曲上辈所传,虽为原腔原调,现在却不用传统乐器伴奏。青年作曲家彭程为张军专门编配了风格不拘的音响配乐,再加上运用了3D声音技术制作,现场演出真可谓亦古亦今、美轮美奂。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现场剧照见图7、图8。

4 音乐会制作团队的创新

此番为了将传统的昆曲以3D 声音的全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创新一:演出的曲目原本都是立体声作品,3D声音设计师如何把原来的“水磨新调”中所有融合好的声音全部拆开,重新在空间中摆位?这对3D声音制作和混音的要求非常之高。

四维音乐工程设计的3D声音设计师携手德国TAUCHER声音公司CEO兼首席音频工程师Johannes Scherzer,对原先的昆曲作品进行了再创作。以《折桂令》一曲为例,传统的曲目由笛、钟琴、木鱼、板鼓、锣等传统乐器合奏而成,“水磨新调”则在原有的编曲中融合了b-box、贝斯、吉他、电钢琴、弦乐、架子鼓、康加鼓、沙球等现代乐器。声音设计师对配器进行拆分之后,将两类乐器的声音定位在舞台两侧,实现了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的对话。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板鼓和西方的经典乐器康加鼓,将它们的声音分别放置在相对的两侧,由远及近地传来,一起到达舞台中央,使在场观众清晰地体验到3D声音的定位效果,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创新二:演出时,既有回放的伴奏,又有现场乐器的伴奏,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场音乐会选取的5首曲目以三种不同的配乐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一,是以3D声音回放的配乐形式,这在前期的制作中已经完成。制作过程中,除了声音定位,所有的伴奏乐器都加上了卷积混响(Convolution Reverberation),以创造最真实的声场环境。考虑到现场演出效果,声音设计师还安排了另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演出区域内配合演员演奏伴奏乐器,小提琴加上无线传声器,这并不是仅以扩声为目的,而是为了加上卷积混响,使实时演奏的乐器与回放的伴奏融合在一起,现场的小提琴伴奏见图9。

另一种是张军在舞台区域演唱时,伴奏乐器在隔壁封闭的房间内演奏,封闭房间带有玻璃窗,演出现场和演奏现场可以相互看到。箫和笛上都装有无线传声器拾取声音,通过IOSONO 3D声音系统定位之后回放。在观众听来,箫和笛就犹如在演出区域内伴着张军的演唱而演奏。演奏者通过无线返听耳机,能够实时听到现场的声音,确保整场演出的完美配合。如此一来,3D声音技术的运用使艺术内容更淋漓尽致地得到显现。前沿的声音技术和系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丰富、拓宽了演出形式。在封闭小房间里演奏的萧和笛子见图10。

创新三:观众的座席被排成圆形,表演区域位于其中。如何保证每个座位都能听到高质量的声音?

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中,观众面对正前方舞台被动聆听。3D声音技术则摆脱了传统的舞台布局,把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融入创作。观众围坐在表演区四周,不同的音效、乐器可以安排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将所有人 “沉浸”在音乐里。在配乐制作的过程中,3D声音技术消除了“皇帝位”的概念,不同位置都能聆听到真实的、高品质的声音。张军的演唱抑扬顿挫,自有一番昆曲的隽永与优美,但随声而起的音乐却来自四面八方,听众似被包围在乐声中间。张军经常缓缓步出小场地,行走于听众背后的通道上,边走边唱,把低回婉转的歌声全方位地飘洒开来。演唱时,张军的人声演唱和现场的琴箫演奏,以及制作后的3D音乐在同一空间,营造出完全有别于传统剧场的音乐效果。观众包围式的演出格局见图11。

5 结语

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将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现代3D声音技术和时尚元素相结合,既传承创新了民族传统文化,又重新赢得了在戏曲领域失去的年轻人,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当然,这台音乐会虽然十分别致,但仍然是在小空间里尝试的实验性表演,要真正在大型的商业演出中运用这种技术,目前还存在经费成本、技术难度、甚至制作观念等问题。

3D声音技术这种沉浸式音响技术带来的美妙感受,给中国演艺科技界带来了新的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作为“明日之声”的3D声音技术将会在今后音视频作品和室内外现场演出中被采用,越来越多的展会、活动、演出都将引入这种时尚的“音响秀”,这也许是中国音响行业迎来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编辑 杜 青)endprint

张军的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是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第一次被运用到国内室内戏剧表演中来。其创作流程大约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了音乐会曲目后,由作曲家为演唱曲目创作伴奏音乐;第二步在波场合成3D声音实验室里采用IOSONO 3D声音系统进行音乐和演唱的再设计与合成,实验室装有与演出现场相同的密集的扬声器阵列、装有波场合成技术处理系统的音频工作站及其他周边设备;第三步在演出现场进行波场合成音响系统的安装,并与艺术家一起进行音响系统的调试、走台直至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是一座主要用于交响乐队排练的室内排练厅,大约250 m2,在排练厅中间划出10 m×10 m的演出区域。现场搭建的桁架分为三层,安装了104只扬声器,第一层80只扬声器,扬声器高度中心略高于听众的耳朵,即距地面约1.25 m,相邻扬声器之间的水平中心距离约为0.4 m;第二层16只扬声器仿照一般室内的天花板高度,扬声器高度中心离地面约2.3 m ;第三层是在头顶上方共8只音箱,扬声器中心距地面约3.6 m。80位观众四面围坐,留出亭子间般大小的空地给“昆曲王子”表演。张军昆曲3D音乐会扬声器布置A侧视图见图3,B侧视图见图4,顶视图见图5。

IOSONO 3D声音系统的设计由德国专家主持,主要包括1台音频工作站(DAW)、1台IOSONO 3D处理器(Processor)、4台D/A转换器(D/A converter),104只sE扬声器,26台sE D类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张军昆曲3D音乐会使用设备清单见表1。

3D声音设备的调试也由德国IOSONO公司的专家亲自进行,并不断与表演艺术家交流沟通。张军昆曲3D音乐会现场调试见图6。

3 张军昆曲3D音乐会的效果

中国首场室内戏曲3D音乐会终于开始了,“昆曲王子”缓缓步出小场地,且行且唱,把低回婉转的声韵腔调全方位地飘洒开来。他先演唱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选段《懒画眉》。古琴、箫、笛子和鼓仿佛被安置在房间中的不同地方。乐声起时,忽闻背后笛声飞扬,刚想寻找声源,又聆前方古琴泠泠,有时,一声短促的琴音如同一只跳跃的兔子从脑后倏忽而过,有时又被轻轻送到耳边,而后飘散在空中。虽然只是清唱,但其营造的音效,已足够让听众感受到昆曲的隽永与优美。在3D声场中,观众不仅能体验到“触手可及”的精确声音定位,而且能够感受到有纵向高度定位的声音效果,感受到如梦如幻的效果。

在《牡丹亭·硬拷》选段中,3D音响技术的运用使电声风格编配的音乐产生节奏动荡、旋律飘曳的感觉,把张军切入的那段本应悲苦缠身的《牡丹亭·硬拷》的演唱,衬托得别有韵致、焕然一新。毫无疑问,3D音效放大了人声与配乐的互动效应,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音乐更加融洽、充满新意。

张军演唱的《玉簪记》、《牡丹亭》、《浣纱记》等曲目,唱腔均属水磨调,亦是昆曲上辈所传,虽为原腔原调,现在却不用传统乐器伴奏。青年作曲家彭程为张军专门编配了风格不拘的音响配乐,再加上运用了3D声音技术制作,现场演出真可谓亦古亦今、美轮美奂。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现场剧照见图7、图8。

4 音乐会制作团队的创新

此番为了将传统的昆曲以3D 声音的全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创新一:演出的曲目原本都是立体声作品,3D声音设计师如何把原来的“水磨新调”中所有融合好的声音全部拆开,重新在空间中摆位?这对3D声音制作和混音的要求非常之高。

四维音乐工程设计的3D声音设计师携手德国TAUCHER声音公司CEO兼首席音频工程师Johannes Scherzer,对原先的昆曲作品进行了再创作。以《折桂令》一曲为例,传统的曲目由笛、钟琴、木鱼、板鼓、锣等传统乐器合奏而成,“水磨新调”则在原有的编曲中融合了b-box、贝斯、吉他、电钢琴、弦乐、架子鼓、康加鼓、沙球等现代乐器。声音设计师对配器进行拆分之后,将两类乐器的声音定位在舞台两侧,实现了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的对话。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板鼓和西方的经典乐器康加鼓,将它们的声音分别放置在相对的两侧,由远及近地传来,一起到达舞台中央,使在场观众清晰地体验到3D声音的定位效果,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创新二:演出时,既有回放的伴奏,又有现场乐器的伴奏,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场音乐会选取的5首曲目以三种不同的配乐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一,是以3D声音回放的配乐形式,这在前期的制作中已经完成。制作过程中,除了声音定位,所有的伴奏乐器都加上了卷积混响(Convolution Reverberation),以创造最真实的声场环境。考虑到现场演出效果,声音设计师还安排了另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演出区域内配合演员演奏伴奏乐器,小提琴加上无线传声器,这并不是仅以扩声为目的,而是为了加上卷积混响,使实时演奏的乐器与回放的伴奏融合在一起,现场的小提琴伴奏见图9。

另一种是张军在舞台区域演唱时,伴奏乐器在隔壁封闭的房间内演奏,封闭房间带有玻璃窗,演出现场和演奏现场可以相互看到。箫和笛上都装有无线传声器拾取声音,通过IOSONO 3D声音系统定位之后回放。在观众听来,箫和笛就犹如在演出区域内伴着张军的演唱而演奏。演奏者通过无线返听耳机,能够实时听到现场的声音,确保整场演出的完美配合。如此一来,3D声音技术的运用使艺术内容更淋漓尽致地得到显现。前沿的声音技术和系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丰富、拓宽了演出形式。在封闭小房间里演奏的萧和笛子见图10。

创新三:观众的座席被排成圆形,表演区域位于其中。如何保证每个座位都能听到高质量的声音?

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中,观众面对正前方舞台被动聆听。3D声音技术则摆脱了传统的舞台布局,把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融入创作。观众围坐在表演区四周,不同的音效、乐器可以安排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将所有人 “沉浸”在音乐里。在配乐制作的过程中,3D声音技术消除了“皇帝位”的概念,不同位置都能聆听到真实的、高品质的声音。张军的演唱抑扬顿挫,自有一番昆曲的隽永与优美,但随声而起的音乐却来自四面八方,听众似被包围在乐声中间。张军经常缓缓步出小场地,行走于听众背后的通道上,边走边唱,把低回婉转的歌声全方位地飘洒开来。演唱时,张军的人声演唱和现场的琴箫演奏,以及制作后的3D音乐在同一空间,营造出完全有别于传统剧场的音乐效果。观众包围式的演出格局见图11。

5 结语

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将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现代3D声音技术和时尚元素相结合,既传承创新了民族传统文化,又重新赢得了在戏曲领域失去的年轻人,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当然,这台音乐会虽然十分别致,但仍然是在小空间里尝试的实验性表演,要真正在大型的商业演出中运用这种技术,目前还存在经费成本、技术难度、甚至制作观念等问题。

3D声音技术这种沉浸式音响技术带来的美妙感受,给中国演艺科技界带来了新的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作为“明日之声”的3D声音技术将会在今后音视频作品和室内外现场演出中被采用,越来越多的展会、活动、演出都将引入这种时尚的“音响秀”,这也许是中国音响行业迎来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编辑 杜 青)endprint

张军的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是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第一次被运用到国内室内戏剧表演中来。其创作流程大约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了音乐会曲目后,由作曲家为演唱曲目创作伴奏音乐;第二步在波场合成3D声音实验室里采用IOSONO 3D声音系统进行音乐和演唱的再设计与合成,实验室装有与演出现场相同的密集的扬声器阵列、装有波场合成技术处理系统的音频工作站及其他周边设备;第三步在演出现场进行波场合成音响系统的安装,并与艺术家一起进行音响系统的调试、走台直至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是一座主要用于交响乐队排练的室内排练厅,大约250 m2,在排练厅中间划出10 m×10 m的演出区域。现场搭建的桁架分为三层,安装了104只扬声器,第一层80只扬声器,扬声器高度中心略高于听众的耳朵,即距地面约1.25 m,相邻扬声器之间的水平中心距离约为0.4 m;第二层16只扬声器仿照一般室内的天花板高度,扬声器高度中心离地面约2.3 m ;第三层是在头顶上方共8只音箱,扬声器中心距地面约3.6 m。80位观众四面围坐,留出亭子间般大小的空地给“昆曲王子”表演。张军昆曲3D音乐会扬声器布置A侧视图见图3,B侧视图见图4,顶视图见图5。

IOSONO 3D声音系统的设计由德国专家主持,主要包括1台音频工作站(DAW)、1台IOSONO 3D处理器(Processor)、4台D/A转换器(D/A converter),104只sE扬声器,26台sE D类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张军昆曲3D音乐会使用设备清单见表1。

3D声音设备的调试也由德国IOSONO公司的专家亲自进行,并不断与表演艺术家交流沟通。张军昆曲3D音乐会现场调试见图6。

3 张军昆曲3D音乐会的效果

中国首场室内戏曲3D音乐会终于开始了,“昆曲王子”缓缓步出小场地,且行且唱,把低回婉转的声韵腔调全方位地飘洒开来。他先演唱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选段《懒画眉》。古琴、箫、笛子和鼓仿佛被安置在房间中的不同地方。乐声起时,忽闻背后笛声飞扬,刚想寻找声源,又聆前方古琴泠泠,有时,一声短促的琴音如同一只跳跃的兔子从脑后倏忽而过,有时又被轻轻送到耳边,而后飘散在空中。虽然只是清唱,但其营造的音效,已足够让听众感受到昆曲的隽永与优美。在3D声场中,观众不仅能体验到“触手可及”的精确声音定位,而且能够感受到有纵向高度定位的声音效果,感受到如梦如幻的效果。

在《牡丹亭·硬拷》选段中,3D音响技术的运用使电声风格编配的音乐产生节奏动荡、旋律飘曳的感觉,把张军切入的那段本应悲苦缠身的《牡丹亭·硬拷》的演唱,衬托得别有韵致、焕然一新。毫无疑问,3D音效放大了人声与配乐的互动效应,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音乐更加融洽、充满新意。

张军演唱的《玉簪记》、《牡丹亭》、《浣纱记》等曲目,唱腔均属水磨调,亦是昆曲上辈所传,虽为原腔原调,现在却不用传统乐器伴奏。青年作曲家彭程为张军专门编配了风格不拘的音响配乐,再加上运用了3D声音技术制作,现场演出真可谓亦古亦今、美轮美奂。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现场剧照见图7、图8。

4 音乐会制作团队的创新

此番为了将传统的昆曲以3D 声音的全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创新一:演出的曲目原本都是立体声作品,3D声音设计师如何把原来的“水磨新调”中所有融合好的声音全部拆开,重新在空间中摆位?这对3D声音制作和混音的要求非常之高。

四维音乐工程设计的3D声音设计师携手德国TAUCHER声音公司CEO兼首席音频工程师Johannes Scherzer,对原先的昆曲作品进行了再创作。以《折桂令》一曲为例,传统的曲目由笛、钟琴、木鱼、板鼓、锣等传统乐器合奏而成,“水磨新调”则在原有的编曲中融合了b-box、贝斯、吉他、电钢琴、弦乐、架子鼓、康加鼓、沙球等现代乐器。声音设计师对配器进行拆分之后,将两类乐器的声音定位在舞台两侧,实现了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的对话。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板鼓和西方的经典乐器康加鼓,将它们的声音分别放置在相对的两侧,由远及近地传来,一起到达舞台中央,使在场观众清晰地体验到3D声音的定位效果,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创新二:演出时,既有回放的伴奏,又有现场乐器的伴奏,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场音乐会选取的5首曲目以三种不同的配乐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一,是以3D声音回放的配乐形式,这在前期的制作中已经完成。制作过程中,除了声音定位,所有的伴奏乐器都加上了卷积混响(Convolution Reverberation),以创造最真实的声场环境。考虑到现场演出效果,声音设计师还安排了另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演出区域内配合演员演奏伴奏乐器,小提琴加上无线传声器,这并不是仅以扩声为目的,而是为了加上卷积混响,使实时演奏的乐器与回放的伴奏融合在一起,现场的小提琴伴奏见图9。

另一种是张军在舞台区域演唱时,伴奏乐器在隔壁封闭的房间内演奏,封闭房间带有玻璃窗,演出现场和演奏现场可以相互看到。箫和笛上都装有无线传声器拾取声音,通过IOSONO 3D声音系统定位之后回放。在观众听来,箫和笛就犹如在演出区域内伴着张军的演唱而演奏。演奏者通过无线返听耳机,能够实时听到现场的声音,确保整场演出的完美配合。如此一来,3D声音技术的运用使艺术内容更淋漓尽致地得到显现。前沿的声音技术和系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丰富、拓宽了演出形式。在封闭小房间里演奏的萧和笛子见图10。

创新三:观众的座席被排成圆形,表演区域位于其中。如何保证每个座位都能听到高质量的声音?

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中,观众面对正前方舞台被动聆听。3D声音技术则摆脱了传统的舞台布局,把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融入创作。观众围坐在表演区四周,不同的音效、乐器可以安排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将所有人 “沉浸”在音乐里。在配乐制作的过程中,3D声音技术消除了“皇帝位”的概念,不同位置都能聆听到真实的、高品质的声音。张军的演唱抑扬顿挫,自有一番昆曲的隽永与优美,但随声而起的音乐却来自四面八方,听众似被包围在乐声中间。张军经常缓缓步出小场地,行走于听众背后的通道上,边走边唱,把低回婉转的歌声全方位地飘洒开来。演唱时,张军的人声演唱和现场的琴箫演奏,以及制作后的3D音乐在同一空间,营造出完全有别于传统剧场的音乐效果。观众包围式的演出格局见图11。

5 结语

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将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现代3D声音技术和时尚元素相结合,既传承创新了民族传统文化,又重新赢得了在戏曲领域失去的年轻人,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当然,这台音乐会虽然十分别致,但仍然是在小空间里尝试的实验性表演,要真正在大型的商业演出中运用这种技术,目前还存在经费成本、技术难度、甚至制作观念等问题。

3D声音技术这种沉浸式音响技术带来的美妙感受,给中国演艺科技界带来了新的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作为“明日之声”的3D声音技术将会在今后音视频作品和室内外现场演出中被采用,越来越多的展会、活动、演出都将引入这种时尚的“音响秀”,这也许是中国音响行业迎来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编辑 杜 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磨张军场合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不同的场合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