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敦大剧院歌剧《蝴蝶夫人》的灯光设计

2014-09-03彼得·菲利普森

演艺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蝴蝶夫人设计者灯具

彼得·菲利普森

2013年11月13日~12月1日,伦敦大剧院(London Coliseum)上演了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这是该剧院在2005年之后又一次将这部剧目搬上舞台,在特殊的舞美环境中,灯光设计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了精美的设计效果。笔者拜访了该剧灯光设计师彼得·曼福特(Peter Mumford),小谈该剧灯光创作的构思和过程。

在3个半小时的历史悲剧史诗中,《蝴蝶夫人》讲述历经苦难的日本艺妓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结婚后历经等待、遭遇背弃,最终自杀了结尘缘的故事。创作之初,剧作家普契尼就将《蝴蝶夫人》的舞美效果定位为室内抒情风格,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全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舞美与灯光

此次歌剧的舞美设计尽求简洁,舞台设计师迈克·莱文(Michael Levine)改变了以往舞美呈现的日本风格,将整个舞台变得像一个大型的电视或电影摄影棚,这也是依照普契尼原本的规模与想法编排而来。设计者在舞台上安装了大型、微弯的、面对观众的许多大片玻璃面板,并在舞台上方装了一个倾斜式的玻璃景片。而这种设计限制了灯光师的灯位选择。

此次已是曼福特第三次担任《蝴蝶夫人》的灯光设计师,他力图加入一些创意元素来吸引观众,将这部广为人知的歌剧,创作成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曼福特在舞台左右共使用了8台Vari-Lite 1000 AS(VL1000 Arc ERS)灯具,每侧各4台,由顶棚上方垂直放下的直立式灯杆吊挂。演出中,每一根直立式灯杆都可以升降至不同高度(最多可降至原来高度的五分之一)。伦敦大剧院通过配重维持这些吊杆的重量平衡,由手动操控。

舞台天花板上方的结构挡住了光线,曼福特将顶光不足的劣势,转化为表演中的另一个优点:蝴蝶夫人的儿子是一个真人比例的人型木偶,由两人操控。设计师使用安装于左右侧杆上的8台高度不同的电脑灯来为“他”提供照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顶光不足的问题,让“他”看起来更像日本传统文乐人型偶(Japanese Bunraku Puppet)①。观众看不到木偶的移动,反倒能看到光和影在移动。不同高度的电脑灯打出的侧光成功营造了一种雕塑感。

设计者在灯杆上吊挂了146台Thomas Par灯、55台ETC Source Four、4台ADB Warp及11台Robert Julliat 1.2Kw Profile灯具,这些灯具用于呈现侧幕景(Wings Scenery)上带有隐喻色彩的门、窗。设计者还准备了4种淡雅的辅助基本色(Wash)及特殊光色等,主要用于呈现特定色感。例如第一幕的婚礼中,投射出大白光营造“祥和的白色氛围”,成为第一幕的结尾,与随后女主人公的痛苦生活形成反差。

由于在舞台上方安装了倾斜式平面玻璃、在地板上安装了弧面玻璃及相互紧靠的铺罩式布幕门窗格,舞台的整体效果使天幕像是信箱式投影幕。曼福特在背照幕(Rear Projection,简称RP)后方悬吊了QUARTZCOLOR Iris 4天幕灯,向天幕方向投射,其高度几乎与悬挂的倾斜玻璃的下缘同高,当它们与地排灯一起投射时,由于整个背光极为贴近天幕,所以颜色相当饱和且亮度充足。

光线反射

近几年来,剧院因故3次调整了大型玻璃地板的位置。最初因为玻璃片太新导致光线反射过度。当时为了防止损害或弄脏玻璃地板面,演员们都穿着特制的鞋子上台;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被慢慢磨损,它们目前反射光线的程度刚好达到了设计者的要求。而且,从观众席的某些角度看演员时,还可以见到真人与地板所反射的人影同时出现的特殊效果。

舞台地板及上空出现的玻璃反射效果,主要由舞台上零散的折射光线形成。一般而言,任何表面(即使是无光泽的黑色表面)在光线的照射下,都会反射出一些光,玻璃表面的反射尤甚。因此,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自弧形镜面反射出的光线。这算是一种光线干扰。单纯从《蝴蝶夫人》的舞台玻璃反光观察,观众席上方的灯具投射到舞台的灯光最为刺眼;由于视角不同,观众在某些角度所看到的玻璃地板表面会是暗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使用了两旁的直立式灯柱(Boom Stands),灯柱上的灯具直接将光线投射在演员身上,灯具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则经由玻璃反射至对面的侧幕。这种方式使得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都是明亮的,而且在玻璃上也没有黑暗的死角。

第二层较微弱的反光,是由演员身上的衣服反射出来的,从观众席看过去,这种反射光带来了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效果,给了观众另一种“奇妙的感受”。

灯具配置

设计者在外区部分(Front of House)只使用了6台交错投射光线的ETC Source Four灯具(以往剧目使用的数量比较多,现在已较少),而乐池区并没有布光;另外以舞台上方总长约12 m的Howard Eaton M16 (MR16)条灯,负责位于上舞台地板区位演员的布光,该灯具所散发出的光线,可投射到弧形镜面最高处的演员身上。另外,设计者准备了150个~350个灯笼以备吊挂,并依不同的演出场地决定吊挂的数量。Vari-Lite 1000AS灯具是由PRG公司(Production Resource Group,娱乐演出制作及资源跨国集团)提供的。设计者还使用了3台Kupo Xenon 2500W追光灯(Follow Spot)。在大胆且简洁的舞台与灯光相互呼应下,在玻璃与所有光线的交互影响下,感觉非常好。

灯光团队必须细致地安排挂灯、确定灯具高度与调整灯具,工作虽然细微但对演出效果影响很大。举例来说,设计者常将位于上舞台的8台电脑灯用于背景幕上,在不同的场景变换时,这些灯具也会被挪至舞台四周。此时应精准地放置电脑灯与景片,否则某些位置的观众会看到一大片强烈的反射光。伦敦大剧院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在换景时看管灯具与景片的正确位置。

为了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经常由同一位工作人员负责特定区域的悬挂、调整灯具等相关工作。团队事先都已做好详细的笔记,也会用照片图标来说明电脑灯具的摆放位置,或用FocusTrack公司的数据库数据系统做演出前的灯具定位工作,此外,偶尔也会使用素描等手段。伦敦大剧院的灯光部门总共有29个人可以处理灯光上的大小问题。

曼福特介绍:“换景时大家都是特别紧张。由于在音乐剧中,主角都配有传声器,虽然经常一天中要进行至少两场以上的演出,但基本是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而在歌剧里,所有的主角以不戴传声器的方式,配合着大规模的交响乐团的庞大音量做演唱,如果马上再进行下一场彩排演出,将会超过演员能够承受的极限。”所以在部分剧目的彩排中,导演会删除一些情节,并于正式演出前的总彩排里再补齐。所以,灯光工作人员在换景时必须特别专注,以避免由于技术因素的重复性彩排而增加演唱负荷。设计者总结道:“通常我们的剧场一次会有三个演出剧目要同时进行,逻辑性地处理各种相关技术共通需求,将是至为重要的!”endprint

2013年11月13日~12月1日,伦敦大剧院(London Coliseum)上演了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这是该剧院在2005年之后又一次将这部剧目搬上舞台,在特殊的舞美环境中,灯光设计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了精美的设计效果。笔者拜访了该剧灯光设计师彼得·曼福特(Peter Mumford),小谈该剧灯光创作的构思和过程。

在3个半小时的历史悲剧史诗中,《蝴蝶夫人》讲述历经苦难的日本艺妓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结婚后历经等待、遭遇背弃,最终自杀了结尘缘的故事。创作之初,剧作家普契尼就将《蝴蝶夫人》的舞美效果定位为室内抒情风格,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全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舞美与灯光

此次歌剧的舞美设计尽求简洁,舞台设计师迈克·莱文(Michael Levine)改变了以往舞美呈现的日本风格,将整个舞台变得像一个大型的电视或电影摄影棚,这也是依照普契尼原本的规模与想法编排而来。设计者在舞台上安装了大型、微弯的、面对观众的许多大片玻璃面板,并在舞台上方装了一个倾斜式的玻璃景片。而这种设计限制了灯光师的灯位选择。

此次已是曼福特第三次担任《蝴蝶夫人》的灯光设计师,他力图加入一些创意元素来吸引观众,将这部广为人知的歌剧,创作成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曼福特在舞台左右共使用了8台Vari-Lite 1000 AS(VL1000 Arc ERS)灯具,每侧各4台,由顶棚上方垂直放下的直立式灯杆吊挂。演出中,每一根直立式灯杆都可以升降至不同高度(最多可降至原来高度的五分之一)。伦敦大剧院通过配重维持这些吊杆的重量平衡,由手动操控。

舞台天花板上方的结构挡住了光线,曼福特将顶光不足的劣势,转化为表演中的另一个优点:蝴蝶夫人的儿子是一个真人比例的人型木偶,由两人操控。设计师使用安装于左右侧杆上的8台高度不同的电脑灯来为“他”提供照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顶光不足的问题,让“他”看起来更像日本传统文乐人型偶(Japanese Bunraku Puppet)①。观众看不到木偶的移动,反倒能看到光和影在移动。不同高度的电脑灯打出的侧光成功营造了一种雕塑感。

设计者在灯杆上吊挂了146台Thomas Par灯、55台ETC Source Four、4台ADB Warp及11台Robert Julliat 1.2Kw Profile灯具,这些灯具用于呈现侧幕景(Wings Scenery)上带有隐喻色彩的门、窗。设计者还准备了4种淡雅的辅助基本色(Wash)及特殊光色等,主要用于呈现特定色感。例如第一幕的婚礼中,投射出大白光营造“祥和的白色氛围”,成为第一幕的结尾,与随后女主人公的痛苦生活形成反差。

由于在舞台上方安装了倾斜式平面玻璃、在地板上安装了弧面玻璃及相互紧靠的铺罩式布幕门窗格,舞台的整体效果使天幕像是信箱式投影幕。曼福特在背照幕(Rear Projection,简称RP)后方悬吊了QUARTZCOLOR Iris 4天幕灯,向天幕方向投射,其高度几乎与悬挂的倾斜玻璃的下缘同高,当它们与地排灯一起投射时,由于整个背光极为贴近天幕,所以颜色相当饱和且亮度充足。

光线反射

近几年来,剧院因故3次调整了大型玻璃地板的位置。最初因为玻璃片太新导致光线反射过度。当时为了防止损害或弄脏玻璃地板面,演员们都穿着特制的鞋子上台;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被慢慢磨损,它们目前反射光线的程度刚好达到了设计者的要求。而且,从观众席的某些角度看演员时,还可以见到真人与地板所反射的人影同时出现的特殊效果。

舞台地板及上空出现的玻璃反射效果,主要由舞台上零散的折射光线形成。一般而言,任何表面(即使是无光泽的黑色表面)在光线的照射下,都会反射出一些光,玻璃表面的反射尤甚。因此,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自弧形镜面反射出的光线。这算是一种光线干扰。单纯从《蝴蝶夫人》的舞台玻璃反光观察,观众席上方的灯具投射到舞台的灯光最为刺眼;由于视角不同,观众在某些角度所看到的玻璃地板表面会是暗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使用了两旁的直立式灯柱(Boom Stands),灯柱上的灯具直接将光线投射在演员身上,灯具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则经由玻璃反射至对面的侧幕。这种方式使得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都是明亮的,而且在玻璃上也没有黑暗的死角。

第二层较微弱的反光,是由演员身上的衣服反射出来的,从观众席看过去,这种反射光带来了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效果,给了观众另一种“奇妙的感受”。

灯具配置

设计者在外区部分(Front of House)只使用了6台交错投射光线的ETC Source Four灯具(以往剧目使用的数量比较多,现在已较少),而乐池区并没有布光;另外以舞台上方总长约12 m的Howard Eaton M16 (MR16)条灯,负责位于上舞台地板区位演员的布光,该灯具所散发出的光线,可投射到弧形镜面最高处的演员身上。另外,设计者准备了150个~350个灯笼以备吊挂,并依不同的演出场地决定吊挂的数量。Vari-Lite 1000AS灯具是由PRG公司(Production Resource Group,娱乐演出制作及资源跨国集团)提供的。设计者还使用了3台Kupo Xenon 2500W追光灯(Follow Spot)。在大胆且简洁的舞台与灯光相互呼应下,在玻璃与所有光线的交互影响下,感觉非常好。

灯光团队必须细致地安排挂灯、确定灯具高度与调整灯具,工作虽然细微但对演出效果影响很大。举例来说,设计者常将位于上舞台的8台电脑灯用于背景幕上,在不同的场景变换时,这些灯具也会被挪至舞台四周。此时应精准地放置电脑灯与景片,否则某些位置的观众会看到一大片强烈的反射光。伦敦大剧院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在换景时看管灯具与景片的正确位置。

为了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经常由同一位工作人员负责特定区域的悬挂、调整灯具等相关工作。团队事先都已做好详细的笔记,也会用照片图标来说明电脑灯具的摆放位置,或用FocusTrack公司的数据库数据系统做演出前的灯具定位工作,此外,偶尔也会使用素描等手段。伦敦大剧院的灯光部门总共有29个人可以处理灯光上的大小问题。

曼福特介绍:“换景时大家都是特别紧张。由于在音乐剧中,主角都配有传声器,虽然经常一天中要进行至少两场以上的演出,但基本是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而在歌剧里,所有的主角以不戴传声器的方式,配合着大规模的交响乐团的庞大音量做演唱,如果马上再进行下一场彩排演出,将会超过演员能够承受的极限。”所以在部分剧目的彩排中,导演会删除一些情节,并于正式演出前的总彩排里再补齐。所以,灯光工作人员在换景时必须特别专注,以避免由于技术因素的重复性彩排而增加演唱负荷。设计者总结道:“通常我们的剧场一次会有三个演出剧目要同时进行,逻辑性地处理各种相关技术共通需求,将是至为重要的!”endprint

2013年11月13日~12月1日,伦敦大剧院(London Coliseum)上演了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这是该剧院在2005年之后又一次将这部剧目搬上舞台,在特殊的舞美环境中,灯光设计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了精美的设计效果。笔者拜访了该剧灯光设计师彼得·曼福特(Peter Mumford),小谈该剧灯光创作的构思和过程。

在3个半小时的历史悲剧史诗中,《蝴蝶夫人》讲述历经苦难的日本艺妓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结婚后历经等待、遭遇背弃,最终自杀了结尘缘的故事。创作之初,剧作家普契尼就将《蝴蝶夫人》的舞美效果定位为室内抒情风格,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全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舞美与灯光

此次歌剧的舞美设计尽求简洁,舞台设计师迈克·莱文(Michael Levine)改变了以往舞美呈现的日本风格,将整个舞台变得像一个大型的电视或电影摄影棚,这也是依照普契尼原本的规模与想法编排而来。设计者在舞台上安装了大型、微弯的、面对观众的许多大片玻璃面板,并在舞台上方装了一个倾斜式的玻璃景片。而这种设计限制了灯光师的灯位选择。

此次已是曼福特第三次担任《蝴蝶夫人》的灯光设计师,他力图加入一些创意元素来吸引观众,将这部广为人知的歌剧,创作成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曼福特在舞台左右共使用了8台Vari-Lite 1000 AS(VL1000 Arc ERS)灯具,每侧各4台,由顶棚上方垂直放下的直立式灯杆吊挂。演出中,每一根直立式灯杆都可以升降至不同高度(最多可降至原来高度的五分之一)。伦敦大剧院通过配重维持这些吊杆的重量平衡,由手动操控。

舞台天花板上方的结构挡住了光线,曼福特将顶光不足的劣势,转化为表演中的另一个优点:蝴蝶夫人的儿子是一个真人比例的人型木偶,由两人操控。设计师使用安装于左右侧杆上的8台高度不同的电脑灯来为“他”提供照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顶光不足的问题,让“他”看起来更像日本传统文乐人型偶(Japanese Bunraku Puppet)①。观众看不到木偶的移动,反倒能看到光和影在移动。不同高度的电脑灯打出的侧光成功营造了一种雕塑感。

设计者在灯杆上吊挂了146台Thomas Par灯、55台ETC Source Four、4台ADB Warp及11台Robert Julliat 1.2Kw Profile灯具,这些灯具用于呈现侧幕景(Wings Scenery)上带有隐喻色彩的门、窗。设计者还准备了4种淡雅的辅助基本色(Wash)及特殊光色等,主要用于呈现特定色感。例如第一幕的婚礼中,投射出大白光营造“祥和的白色氛围”,成为第一幕的结尾,与随后女主人公的痛苦生活形成反差。

由于在舞台上方安装了倾斜式平面玻璃、在地板上安装了弧面玻璃及相互紧靠的铺罩式布幕门窗格,舞台的整体效果使天幕像是信箱式投影幕。曼福特在背照幕(Rear Projection,简称RP)后方悬吊了QUARTZCOLOR Iris 4天幕灯,向天幕方向投射,其高度几乎与悬挂的倾斜玻璃的下缘同高,当它们与地排灯一起投射时,由于整个背光极为贴近天幕,所以颜色相当饱和且亮度充足。

光线反射

近几年来,剧院因故3次调整了大型玻璃地板的位置。最初因为玻璃片太新导致光线反射过度。当时为了防止损害或弄脏玻璃地板面,演员们都穿着特制的鞋子上台;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被慢慢磨损,它们目前反射光线的程度刚好达到了设计者的要求。而且,从观众席的某些角度看演员时,还可以见到真人与地板所反射的人影同时出现的特殊效果。

舞台地板及上空出现的玻璃反射效果,主要由舞台上零散的折射光线形成。一般而言,任何表面(即使是无光泽的黑色表面)在光线的照射下,都会反射出一些光,玻璃表面的反射尤甚。因此,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自弧形镜面反射出的光线。这算是一种光线干扰。单纯从《蝴蝶夫人》的舞台玻璃反光观察,观众席上方的灯具投射到舞台的灯光最为刺眼;由于视角不同,观众在某些角度所看到的玻璃地板表面会是暗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使用了两旁的直立式灯柱(Boom Stands),灯柱上的灯具直接将光线投射在演员身上,灯具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则经由玻璃反射至对面的侧幕。这种方式使得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都是明亮的,而且在玻璃上也没有黑暗的死角。

第二层较微弱的反光,是由演员身上的衣服反射出来的,从观众席看过去,这种反射光带来了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效果,给了观众另一种“奇妙的感受”。

灯具配置

设计者在外区部分(Front of House)只使用了6台交错投射光线的ETC Source Four灯具(以往剧目使用的数量比较多,现在已较少),而乐池区并没有布光;另外以舞台上方总长约12 m的Howard Eaton M16 (MR16)条灯,负责位于上舞台地板区位演员的布光,该灯具所散发出的光线,可投射到弧形镜面最高处的演员身上。另外,设计者准备了150个~350个灯笼以备吊挂,并依不同的演出场地决定吊挂的数量。Vari-Lite 1000AS灯具是由PRG公司(Production Resource Group,娱乐演出制作及资源跨国集团)提供的。设计者还使用了3台Kupo Xenon 2500W追光灯(Follow Spot)。在大胆且简洁的舞台与灯光相互呼应下,在玻璃与所有光线的交互影响下,感觉非常好。

灯光团队必须细致地安排挂灯、确定灯具高度与调整灯具,工作虽然细微但对演出效果影响很大。举例来说,设计者常将位于上舞台的8台电脑灯用于背景幕上,在不同的场景变换时,这些灯具也会被挪至舞台四周。此时应精准地放置电脑灯与景片,否则某些位置的观众会看到一大片强烈的反射光。伦敦大剧院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在换景时看管灯具与景片的正确位置。

为了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经常由同一位工作人员负责特定区域的悬挂、调整灯具等相关工作。团队事先都已做好详细的笔记,也会用照片图标来说明电脑灯具的摆放位置,或用FocusTrack公司的数据库数据系统做演出前的灯具定位工作,此外,偶尔也会使用素描等手段。伦敦大剧院的灯光部门总共有29个人可以处理灯光上的大小问题。

曼福特介绍:“换景时大家都是特别紧张。由于在音乐剧中,主角都配有传声器,虽然经常一天中要进行至少两场以上的演出,但基本是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而在歌剧里,所有的主角以不戴传声器的方式,配合着大规模的交响乐团的庞大音量做演唱,如果马上再进行下一场彩排演出,将会超过演员能够承受的极限。”所以在部分剧目的彩排中,导演会删除一些情节,并于正式演出前的总彩排里再补齐。所以,灯光工作人员在换景时必须特别专注,以避免由于技术因素的重复性彩排而增加演唱负荷。设计者总结道:“通常我们的剧场一次会有三个演出剧目要同时进行,逻辑性地处理各种相关技术共通需求,将是至为重要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蝴蝶夫人设计者灯具
◆ 灯具
灯具
蝴蝶夫人的逗趣笔记
◆ 灯具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情报站
汉朝版的蝴蝶夫人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