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地理学科 开展环保教育

2014-09-02王国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观点人类学科

王国平

摘 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并且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我国的环境教育也适应这一形势,把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恰当的贯穿于中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明确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机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社会环境;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81-01

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其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知识有关。

一、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功能

高中地理新教程中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作为地理教育观点的重点,而这些观点引导着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的变化,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使环境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具体来说,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功能体现在:1、运用空间观点说明环境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于地理现象中的分有格局及其空间格局的基本认识,而环境问题及其发生与空间关系紧密相关。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也带来了局部地域性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事件,如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汞污染事件,以及局部的水体污染和海上石油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引起的后果触目惊心,运用地理学环境问题整体性观点,便会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保问题刻不容缓。2、运用人地关系的观点阐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地理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学习明确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人地关系不协调造成的,从而有利于找到环境问题教育的最佳切入点。3、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回答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可特续发展的观点是人们面对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能源储备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人地关系的最大追求水准,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是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强调人类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是学生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功能的实施渠道

要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采取课堂和课外向结合的教学形式。1、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最经常、最有效、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教师主要是根据《标准》传授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针对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例如:讲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要不要发展核能”等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便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未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中,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多样性,也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班会、模拟活动,讨论会、知识竞赛、创作漫画、编辑地理小报,报道国际环保典范、环保新闻以及环保好人好事,另外,在生态主题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同、世界防止荒漠化日和干旱日)开展宣传纪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3、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专题讲座、报告以及学术讨论,把环境保护的新概念,新知识介绍给学生,通过提问与答辩,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讲座的内容往往结合材料做例证,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方法。4、参与环保的社会实践。为了达到环境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目标,并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并把形成的的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学生必须参与到环境规划和环境活动的实施中来,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有关知识,可以这样描述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最有成效的最重要形式。

建立于生活基础上的环保教育,才能是教育免干空谈,运用所学的地理环境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家乡和社会的环境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环保调查:参观附近化工厂,造纸厂或钢铁厂,了解他们对环境污染的类型,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也可组织环保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存感知中获得理性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培养环保意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会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套对于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终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

猜你喜欢

观点人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观点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