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文本学习兴趣点的研究

2014-09-02陈河宪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钓鱼岛中职课文

陈河宪

摘 要: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其实成了课堂的奴隶。渐渐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而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那就需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着眼点和生长点。

关键词:中职语文;兴趣点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2-01

纵观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他们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吸引学生的东西却很多,如网络、游戏等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足够的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在当今网络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地、有兴趣地阅读文本,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那就需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因此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时,教师要着眼于挖掘语文文本的兴趣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着眼点和生长点。

入选教材的文本,往往有很多让学生感到有趣,能激起他们共鸣的兴趣点,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过分注重课堂的形式,而对这些兴趣点利用得却很少。在教学上主要表现为:1、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没有被完全打破,课堂上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阅读课文的生动性更是无法展现;2、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媒体,忽视文本本身的存在价值,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3、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细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有些教师为了上课赶教案,怕学生节外生枝,就回避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硬是领着学生将课文学完。

从以上归纳的几点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其实成了课堂的奴隶。

渐渐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而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读书,同时又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选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最佳连接点———兴趣点。这个点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兴趣点的设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如何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利用好文本的兴趣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借助时事知识增强语文文本的趣味性

语文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时事,认识社会。时事热点具有新鲜、真实的特点,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不会觉得是老生常谈,也不会觉得教师在说大道理,反而会产生情感共鸣,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有新鲜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典型的时政文,从文章内容上看根本不会引起当今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而文中提到马克思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中职学校不开设哲学课,学生更不可能理解这一现象,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来讲解。

我们可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悍然进行了所谓的将钓鱼岛“国有化”,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粗暴侵犯,理所当然地激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极大义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措施,这有赖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为了争取国家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周恩来总理提出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改革开放后,从经济发展和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是中国政府从未放弃过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之后,国家在解决钓鱼岛争端时就显得信心很足,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文中抽象的概念,并对本文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借助历史知识增强语文文本学习的兴趣性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的内容都离不开历史,主要是介绍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成就、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在教学有关内容时,需要教师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作品所体现的风格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恰当运用这些历史知识,既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课文,尤其是以近现代以前生活为背景的课文,由于所处的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课文的主旨、写作动机不容易把握。

因为不理解就很难有阅读的兴趣,因此导入时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精神振奋,激发出学习热情。

三、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形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了。”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利用“兴趣教学法”“对症下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话题、教学方式重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再次投入到课堂中去。比如,在学习课文《雷雨》时,可以通过设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各自从文本中寻找自己的支撑依据展开辩论,这样就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又能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然,语文文本的内容包罗万象,需要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探索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争取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文本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提高语文素养及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钓鱼岛中职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钓鱼岛问题溯源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