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式“跳槽”

2014-09-02石成诚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工学跳槽职校

石成诚

职校生在校期间,我们已经并且正在煞费苦心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导他们提升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包括“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内的“五对接”为准则来开发课程和展开教学,以期毕业生能“即插即用”,教师们研究各种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凡此种种应该能减少跳槽现象,然而,“教师有压力,学生无动力”的状况仍然让广大职教工作者无奈摇头,跳槽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学生跳槽,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是,“跳”终究有很强的主观性。他们跳槽时的主观想法往往包含这一点:“走上工作岗位,才真正认清自己和职场,后悔在校没学好,真想再回校学习,要是再让我上学我一定会认真珍惜的。”的确,再好的学校教育可能都不如亲身体验的自我教育,如果能让他经历真实的工作体验,亲身感受到工作之不易而珍惜工作,亲身感受到知识技能的缺乏而刻苦学习,亲身感受到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而不再排斥适当的理论学习,亲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在分组教学中积极主动,亲身感受到社会之艰辛而逐渐适应社会,亲身经历挫折而逐渐不惧挫折……学生才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原动力。同时,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强烈诉求,还能倒逼职校,让职教工作者更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工学结合——基于自我体验教育、终身教育、持续发展、避免“断头教育”等理念,让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不是“跳槽”到另一个用人单位,而是“跳”到高职继续学习深造。这种“先工后学”模式,也是一种工学结合。

其实,在外打工然后知不足而回校学习的例子屡见不鲜,主人公通常还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加刻苦学习,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此笔者提出一个思路:工作经历可以折算相应学分,以此作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通行证”,再辅以相应鼓励政策,让工学结合成为联系中、高职的一个纽带。我想,这样做比现行的“注册入学”可能效果更好。

在中职层面,传统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开展面临许多障碍,例如工时挤占学时、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年龄和技能层次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述工学结合式“跳槽”,避免了这些问题,还可以在高职中推行课程超市,让中职毕业生经历跳槽后发自内心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在高职层面,现在的多数高职生是由各种途径(包括“顺风顺水”的注册入学形式)升学而来的,进入高职后通常是先在校学习,后实习上岗。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倒置,有计划地先安排真实工作岗位,让学生接受亲身体验的自我教育,然后“跳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如有必要,这个“工后再学”的“跳槽”过程可以重复,形成工学交替。这样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有一个准则是要防止学校成为劳务中介,防止“工而不教”“工学分离”,学生“工而不学”。

猜你喜欢

工学跳槽职校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跳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岛内九成上班族想节后跳槽
我该辞职吗?
忙着跳槽的人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