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头设悬念,叙事有波澜

2014-09-02吴蒙李雪松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8期
关键词:千字周瑜三国演义

吴蒙 李雪松

2013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记叙文的开头赢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悬念迭出,形象生动: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条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厉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角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它怎样从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蜘蛛”去哪儿了?作者是落荒而逃还是勇往直前?欲知后事如何,阅卷老师只能读下去。这就是“悬念”的吸引力。悬念,说到底就是利用了人的猎奇心理与探究心理:不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吸引读者往下看文章。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当然,设置悬念不是轻易可为的,也不可以天马行空、不合逻辑地瞎说八道。

一、设置悬念的形式

1.悬疑式,就像侦探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里有个“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讲的是周瑜偷看曹军水营回来,决定要除掉蔡、张二人。此时,正好曹操的说客来访,周瑜得知后与众将附耳低言。周瑜说什么呢?这是任何一个读者此时都想知道的,但罗贯中却不告诉你。这就是悬念。再如《祝福》中用了倒叙,作者开篇就让祥林嫂在一连串玄而又玄的问题后死去,这不能不令读者感到纳闷儿:这祥林嫂为什么要向“我”问那些古怪的问题呢?看下去再说。

2.误会式,挑战读者的判断能力,其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

四川一名考生写过一篇《保姆与家教》的高考满分作文。一个女大学教授聘请了一个农村姑娘当保姆,同时又聘请了一个在校女大学生当孩子的家教老师。一天女教授发现自己新买的裙子上有一个小洞,显示这裙子被谁偷穿过。大多数读者看到此处,基本上在心里都认为肯定是那个做家教的女大学生偷穿的,农村小保姆哪有这胆啊。结果事实恰恰相反,经过女教授的突然袭击,还就是小保姆犯的错。就在这短短千字的小说中,考生给阅卷老师来了个出人意料,你说分数能不高吗?

二、设置悬念的3个注意点

1.要想抓住读者的心作者首先要抓住自己的心。

也就是说作者在构思情节时就要刻意制造紧张的矛盾与氛围出来。即使是普通的故事也要放慢节奏,利用一些夸张的词语故意卖关子,就像苏州园林里有许多屏风挡住游客视线的道理一样,不急着让读者知道答案,做到既让叙述风生水起,又娓娓道来。如《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就是很好的示例。一拳下去死没死,不知道;二拳下去呢,还是不知道死没死;只好出第三拳了,第三拳结果又怎样,各位读者,不要急,再往下看。

2.在最紧要处设置悬念。

一篇千字左右的作文,悬念不可能多,有一两个就足矣。这个设置悬念的“点”要把握好。一般放在情节的转折处、高潮处。就像民间说书艺人通常在听众听得正在兴头上时,来个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三国演义》是设置悬念的经典之作。几个经典战争如“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空城计”等都是悬念迭出,风云激荡,看得读者的心一会儿到了嗓子眼儿,一会儿又掉回肚子里,大呼过瘾。为什么四大名著中就数《三国演义》学生最爱读,原因就是它的情节最紧张。还有《西游记》也有这个效果,多少次唐僧的肉眼看就要到妖精嘴里了,可是紧要关头便又被孙悟空给夺回来了。

3.制造悬念要注意符合生活真实,不能荒诞不经。

一个悬念揭开后要让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否则适得其反。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考场怪事》的记叙文,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

为了杜绝作弊现象,学校对这次考试加大了监考力度,教务处的老符、老赵两大名捕也披挂上阵了。题目对我来说并不难,30分钟就做完了。就在我搁笔想松口气的时候,忽然感觉到课桌动了一下,抬头一看,发现桌子前沿多了一个纸团。与此同时,前面的女孩轻轻侧了侧头,送出一个迷人的微笑,我确信这个微笑是送给我的。

就这个小小的悬念,不知读者作何猜测呢?最后谜底揭开,里面只有这几个字“2B铅笔”。看到这里读者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因为这是故弄玄虚,不符合考场真实,借铅笔按规定都是向监考老师举手的。

猜你喜欢

千字周瑜三国演义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故事林》杂志上半月刊投稿须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青春体验“作”我自己!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白寿彝文集》出版发行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