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积极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4-08-31刘温温李燕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康复

刘温温, 范 惠, 李燕子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已成为治疗髋关节脱位疾病的终末手段。但此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且该手术方式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术后受骨折和手术双重应激的影响,生理储备相对削弱,康复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和病情的康复[1]。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模式选择较为重要。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6月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提高了患者术后康复的积极性和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标准: ①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均经CT及X光片证实,可显示患髋转子部骨折,且多伴严重的骨质舒松; ③ 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骨折前体质和健康状况均尚可,能行走或扶单拐行走; ④ 有明确的外伤史; ⑤ 非病理性骨折; ⑥ 精神状态可配合护理。排除标准: ① 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 ② 身体机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 ③ 合并有重大器官严重疾病者; ④ 合并有精神病,神经病史,不能配合护理。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5~78岁,平均(68.5±11.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 h~6 d; 骨折部位:左侧44例,右侧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行走摔伤55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Singh指数1级10例,2级43例,3级27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麻醉和手术方式大体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后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康复指导等[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可能会影响患者康复积极性和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做到早期预防。

1.3 前瞻性护理干预

1.3.1 提高康复认知:术前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聊天式沟通,进行认知护理干预,重点说明术前准备工作与手术效果,介绍主刀医生的技能和骨折治愈的经验,增强患者的手中和术后康复信心。患者清醒后,鼓励其表达手术创伤对自己的影响,耐心倾听其叙述,尽量满足其要求。患者间相互分享手术及应对疼痛的经验,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创造良好的身体恢复氛围。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克服患者因惧怕术后疼痛而拒绝康复的心理。

1.3.2 疼痛改善性护理: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疼痛的接受程度。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消除异味,避免视觉、味觉及外力作用引起的疼痛感觉。术后24 h除给予药物镇痛外,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患者疼痛时及时到达患者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看书等方式,分散注意力[3],减轻疼痛。

1.3.3 系统的康复指导:患者清醒后发放康复训练手册,家属陪伴讲解。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足趾被动及主动屈伸活动,手术后第2天,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术后1~2周内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康复过程中肯定患者所作出的努力,鼓励患者的家属协助、督促患者进行训练。

1.3.4 优化饮食:除常规饮食外,嘱患者饮食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使用富含维生素C、D、脂溶性维生素活性维生素D3的食物。食物尽量软而可口,荤素搭配,温度适中。适当实用芝麻、核桃、橡胶等利于肠蠕动的食物,以减少便秘带给患者的痛苦。多食用能够活血化瘀的食物,食用富含微量元素和胶原纤维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此外多补充钙,老年患者确保每日给予1 000 mg。

1.3.5 并发症的预防: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以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对痰多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为了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患肢予软枕垫高或适当进行肢体按摩[4],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麻木等不适感。为了有效预防术后便秘,可在患者饭后给予适当的腹部环形按摩,每次15 min,早晚各1次。还可进行温水足浴,加快机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5]。

1.4 评价指标

①康复积极性:包括对康复治疗有无积极需求、康复护理的主动配合程度、康复期间有无放弃治疗的举动、出现并发症后有无抵触情绪、护士及家属的鼓励是否对患者产生效果。每个方面评分0~10分,由责任护士和陪护护士共同评分,满分100分。②术后并发症: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感染标准均参照2001年1月卫生部所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判断。③住院时间。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为本院自行设计,包括20个条目,8个方面,有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种答案,前2种计入满意度。

2 结 果

观察组的康复积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康复积极性、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n(%)]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晚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跛行等症状。手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较短。该手术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成员得负担。但患者受疾病本身、手术干预治疗的创伤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影响,围术期存在一定的风险。优质的护理是确保患者身心顺利康复的关键。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和人们对护理求的提高,以往的护理模式模式以“病”为中心,大多注重单纯的机械操作,已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研究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成功的前提下,治疗手段不仅是简单的术后常规护理,而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以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前瞻性护理是一种预防性护理,通过事前调查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服务的同质性,改善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6]。本研究在髋关节患者中实施前瞻性护理,重点提高患者的康复认知、改善疼痛、系统的康复指导和优化饮食。其中,提高康复认知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消除应对方式,更增加了患者对自身病情、治疗、康复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康复积极性[7]。改善疼痛旨在减轻患者的焦虑,消除患者病痛的记忆,降低疼痛,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8],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需要。帮助患者制定渐进性的完成康复计划,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协助下,让患者主动参与到自身康复锻炼中,提高了康复的积极性,改变了被动护理的局面[9]。饮食护理的优化不仅能够促进伤口和骨折愈合,还能够通过食补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整个护理过程,护士不断的应用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医患之间的模式从“被动型”模式改为“共同参与型”模式[10],有利于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1] 俞夏飞, 陈颂芬, 欧丽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1, 10(2): 123.

[2] 盖文菊. 高龄髋关节置换病人围术期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10): 60.

[3] 崔丽华.舒适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3): 7.

[4] 月香, 曾玉娥, 卢小燕, 等.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4): 14.

[5] 李良兰, 唐万珍. 循证护理在预防股骨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中的效果[J].重庆医学, 2013, 42(29): 3588.

[6] 石启彩.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 121.

[7] 蒋群花, 沈丽, 张士珍, 等. 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 27.

[8] 黄淑芬, 陈捷, 程小芸, 等.疼痛改善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18): 138.

[9] 张阿勤. 围术期系统护理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9): 1402.

[10] 包婉芳. 老年病人多处自发性骨折的护理及前瞻性预防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9): 1133.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康复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