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头对马嘴 形形色色的古巴组合武器

2014-08-30林云

现代兵器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炮榴弹炮轮式

林云

轮式突击炮

轮式突击炮是受当今世界各国热捧的武器装备,能和敌坦克作战,一般装备给快速反应部队,提高其火力打击能力。在网上一组2011年4月的照片中,我们发现古巴军队也有一种轮式突击炮,采用8×8轮式底盘,明眼人很快就能认出这是苏制BTR-60系列装甲输送车的底盘。从车门的位置来看,这种轮式突击炮车门开在第一组车轮上方偏后的位置,而且左右对称,符合早期敞开式车厢BTR-60、BTR-60P的车门特征。

仔细观察这种轮式突击炮的底盘,我们还是能发现古巴人对其做了较大修改,一是车体中部被加宽了,原本向内倾斜的装甲在这里被加出一块,这显然是为了配合炮塔座圈的尺寸而修改的;另一个有变化的地方是尾部的发动机舱,原来BTR-60系列尾部发动机舱盖向后下方倾斜,越往后越低,车体尾部有平时关闭的喷水推进装置喷水口,供水上行驶时使用。而这种轮式突击炮的尾部发动机舱不再向后下方倾斜,顶部装甲成水平布置,车体尾部的喷水口也不见了。从这些可以判断古巴人改变了车辆的动力机构,放弃了水上行驶能力,发动机尺寸也比原来的2台GAZ-40P6缸汽油发动机更大,估计是一台车用柴油发动机。

再看炮塔,该轮式突击炮的炮塔看似有棱有角,似乎是一种未知的焊接炮塔。但仔细观察火炮防盾部位、直接瞄准镜窗口、并列机枪开口、红外大灯安装方式和车长指挥塔等处,还是能够识别出其庐山真面目——这其实是一个修改了外形的T-55中型坦克炮塔。除了外形变得更有棱角外,它还有两个很大的改动:一是增加了一个尺寸较大的尾舱,二是抬高了装填手舱门。从炮塔外的红外大灯、车长红外灯和各种观察瞄准窗口来看,该炮塔在火控装置上与原来的T-55坦克并没有本质的提高,并未加装任何现代化火控装置。从火炮的尺寸和接近炮口的抽烟装置来看,该轮式突击炮使用的仍然是T-55中型坦克的100毫米D-10T坦克炮,但在抽烟装置前方可以看到有个多室制退器,这是原本D-10T坦克炮没有的,很显然是为了适应较轻的轮式底盘而加装的。不过,这个多室制退器尺寸很小,其制退效果能不能满足火炮在3点钟、9点钟方向稳定射击还存在疑问。

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

古巴人用不同履带式底盘+武器组合成自行加农炮、自行榴弹炮,依据所用的底盘不同,可大致分为T-34底盘系列和BMP-1底盘系列两大类。

T-34中型坦克是二战时期的老式装备,古巴人民军建军时就装备过该型坦克。随着时间的推移,T-34中型坦克的战术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古巴对主战坦克的要求,但仍有不少坦克底盘还堪使用,所以古巴人就利用该型底盘搭载D-30式122毫米榴弹炮、M-46式130毫米加农炮或者MT-12式100毫米反坦克炮,变成了简易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自行反坦克炮。

T-34底盘搭载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方案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保留T-34/85坦克的炮塔座圈部分,切除炮塔前半部分和顶部装甲,变成敞顶结构,在原来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位置安装1门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炮手仍在炮塔里操作火炮。该方案虽然切开了炮塔,但是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炮尾的尺寸比85毫米坦克炮大,所以炮塔空间非常拥挤,操作非常不便。第二种改造方式是彻底拆除原先的炮塔,改装一个用垂直装甲钢板围起来的大型敞顶式炮塔,D-30榴弹炮安装在这个大型炮塔里。这个方案炮塔扩大了许多,操作空间宽敞了不少,要比第一个方案更加合理。由于T-34底盘是坦克底盘,发动机动力舱在车体后部,炮塔和战斗室位置靠前,所以两种T-34底盘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在行军状态时还是和T-34/85坦克一样炮塔都转向后方,火炮用发动机舱盖上的行军固定器固定,这与绝大多数发动机前置的自行火炮不一样。

除了安装D-30式122毫米榴弹炮,古巴还在T-34底盘上安装更加庞大的M-46式130毫米加农炮。该炮体积、重量和后坐力都远超过122毫米榴弹炮,所以古巴人放弃了炮塔结构,改为直接在T-34底盘前端固定安装火炮,炮口指向后方,仅有一个有限的水平射角,进入阵地时倒车进入。由于火炮体积太大,这种自行加农炮没有战斗室和防盾,炮手在完全暴露的条件下操炮。

BMP-1底盘是步兵战车底盘,采用发动机前置,后部有体积较大的载员舱方便改造为自行火炮战斗室,比T-34坦克底盘更适合改造为自行火炮。古巴用BMP底盘改装的自行火炮有两种:装MT-12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自行反坦克炮和装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自行榴弹炮。

从照片来看,BMP-1底盘10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比较简陋,去掉了BMP-1步兵战车的单人炮塔,利用车体后部载员舱的空间安排战斗室,战斗室为敞顶结构,四周有装甲钢板作为防护。从履带式底盘、后置敞开式战斗室、长身管火炮等外形特征来看,我们很容易把它与二战时德国88毫米“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联系起来,两者的外观比较相像。而这种利用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载员舱空间作为战斗室,加装火炮的改造方式又与中国曾经列装的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非常相似。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到这种自行反坦克炮有任何类似激光测距仪、稳像式瞄准镜的设备,射击方式应该还是用直接瞄准镜里的测距分化测距瞄准射击,不具备行进间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加上敞开式的战斗室不能有效保护乘员免受榴弹破片的伤害,过高的全车高度又不利于隐蔽,所以实战价值并不大。

BMP-1底盘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改造方式和10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非常相似,也是利用原BMP-1底盘的步兵载员舱改造为战斗室。所不同的是10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室是固定式的,火炮仅有左右很小的射角,而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则在战斗室上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炮塔,拥有360°射界。这种区别是因为100毫米MT-12反坦克炮后坐力大、后坐距离长,无法布置在旋转炮塔里,所以不得不用固定战斗室。

轮式自行火炮

使用卡车底盘的轮式自行火炮俗称卡车炮,它既有很好的公路机动性,成本又远远低于履带式自行火炮,所以在最近几年成为热门武器,倍受各国追捧。在这方面古巴也没有落后,他们利用过去从苏联获得的KrAZ(KrAZ国内一般译作“克拉兹”)卡车底盘也搞出了自己的卡车炮。endprint

第一种卡车炮是用普通的KrAZ-255卡车底盘,在货斗内装1门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火炮安装在一个可360°转动的底盘上,有环射能力。在卡车车厢的两边共有4个折叠起来的炮架,发射前炮手需下车人工打开4个支架,再用铁锤将4个打入式驻锄敲入土中固定,构成一个稳定的发射平台。与发达国家卡车炮常用的液压驻锄相比,这种简易卡车炮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长,易遭到火力反击,炮手操作强度大。除此之外,该卡车炮没有炮手车厢,行军时炮手只能露天坐在货斗里,既要承受风吹雨淋,也没有装甲保护。

第二种卡车炮是用KrAZ特种牵引车底盘搭载改进后的A-19式122毫米加农炮。这种KrAZ特种牵引车有左右两个驾驶室,类似某种近程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车,驾驶室后面有供炮手乘坐的载员室,乘坐条件要比炮手只能坐在货斗里的KrAZ-255底盘卡车炮好一点。A-19式122毫米加农炮是苏军二战时期的老式火炮,苏军早已淘汰。古巴人民革命军将保存的A-19稍加改装,增加了双室炮口制退器,装载到特种卡车底盘上,变成了轮式自行火炮。

第三种卡车炮也使用KrAZ特种牵引车底盘,不过装的是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M-46式130毫米加农炮,安装方式与A-19加农炮类似。由于火炮后坐力更大,122毫米、130毫米轮式自行加农炮驻锄与前面介绍的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不同,不再分布在车厢四周,而是在车尾有两个,平时折叠,发射前放下,所以122、130毫米轮式自行加农炮没有360°射界,只能向车首方向射击。

此外,古巴人民革命军还有一种轮式自行迫击炮。和前面介绍的卡车底盘火炮不同,轮式自行迫击炮采用BRDM-2装甲侦察车底盘,取消了14.5毫米单人机枪炮塔,直接在车顶上安装1门B-11式120毫米迫击炮,其后还有两个钢板制的弹药箱存放炮弹。B-11式120毫米迫击炮原本是苏军营属火器,依靠GAZ-66轻型卡车驮载,像古巴这样直接装在BRDM-2装甲侦察车上也算是别出心裁。不过BRDM-2车体较小,容不下B-11迫击炮炮身,所以这种自行迫击炮不能像其他国家常见的那样把火炮装进车身、从顶部天窗露出炮口射击,而只能选择直接安装在车顶上,这对炮手操作和抵御枪弹破片都很不利。

轮式步兵战车

古巴人民革命军拥有BTR-60系列装甲输送车和BMP-1步兵战车,这两种车辆本来都是苏军摩托化步兵的搭载车辆,所以苏军战斗条令、军事资料书籍提起摩托化步兵,往往都要规范地分别提到“装甲输送车或步兵战斗车”以区分两种不同载具。可是在这一点上古巴人又别出心裁了一把,他们把BMP-1步兵战车的炮塔装到BTR-60装甲输送车上,变成了轮式步兵战车。

这种安装BMP-1炮塔的轮式步兵战车采用BTR-60PB底盘,这是BTR-60系列中使用封闭式车体并安装有炮塔的型号。其识别特征是车体比后来的BTR-70、BTR-80更高,驾驶室正面两扇防弹玻璃窗的倾斜角度要小一些,车体左右两侧各有一扇车门,开在车体上半部,而不是像BTR-70、BTR-80那样开在车体下半部第二、第三组车轮之间。安装了BMP-1炮塔的BTR-60PB底盘整体外形区别不大,发动机舱仍是向后下方倾斜,并保留了水上行驶用的喷水推进器,不过在安装炮塔的位置稍稍扩大了座圈,以适应直径更大的BMP-1炮塔,因此在车体两侧有两块微微突出的“耳朵”。

轮式步兵战车搭载的BMP-1炮塔基本没有做什么改动,仍旧是1门2A28式73毫米低压滑膛炮作主炮,右侧1挺7.62毫米PKT并列机枪,2A28式低压滑膛炮顶上装一具反坦克导弹发射滑轨,可发射9M14M反坦克导弹。不过,照片中其搭载的反坦克导弹头部有一探杆,探杆上还有四片小弹翼,与9M14M原型有所区别,应该是带有串联战斗部的改进型。古巴军队从哪里获得这种改进型反坦克导弹的我们不得而知。

自行高炮

在各种古巴组合兵器中,自行高炮型号最多的,按照底盘分有使用BTR-60装甲输送车底盘和使用T-34坦克底盘的,口径则有23毫米、37毫米、57毫米和100毫米四种。

BTR-60装甲输送车改装的23毫米自行高炮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利用BTR-60装甲输送车的载员舱空间,拆除顶部装甲,安装1门ZU-23双管高炮。为了给ZU-23高炮足够的回转空间,BTR-60装甲输送车的车体侧面也做了修改,将原本内倾的装甲改为略向外倾斜。炮手还是坐在高炮原本的炮手座椅上,与火炮一起回转。这种改装方案的23毫米自行高炮在古巴阅兵式上有过亮相。

另一种利用BTR-60车体改装的23毫米自行高炮出现在古巴军队电视宣传片中,它和第一种23毫米自行高炮有很大不同。该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车体结构,只是在原本14.5毫米炮塔位置安装了一个敞开式炮塔,炮塔内安装1门ZU-23双管高炮。从视频截图来看,该炮全车高度很高,重心靠前,这对行驶稳定性不利,而且火炮火线很高,平射时的死角很大。这种自行高炮出现较少,在历次阅兵式上也没有出现,可能是早期的一个实验型号。

古巴拥有的37毫米61-k高炮是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性能已经落后。但古巴人还是执着地将它装在BTR-60装甲输送车上,成为37毫米自行高炮。该炮彻底拆除了BTR-60车身中段原载员舱的上半部,装上了一个四周有薄钢板保护、顶部敞开的旋转炮塔,炮塔上并列安装2门61-k高炮。炮塔的外形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苏联海军V-11M双管37高炮的炮塔,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别——V-11M的两根炮管距离很近,两个炮身紧贴在一起,共用一套摇架,而且炮管上有水冷套筒;而这个旋转炮塔的两根炮管没有水冷套筒,互相之间距离很大,连摇架也是独立的两套,只不过是将两门61-k高炮用连杆简单焊在一起装上了炮塔。用并列双管来增加火力的办法并不新鲜,前面提到的V-11M舰载双联37高炮就是一例,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65式37毫米双管高炮,它也是将原本55式37毫米单管高炮(中国仿制的61-k高炮)变成并列双管。但是,V-11M也好,65式也好,将火炮并列安装时都加装了同步射击装置,保证左右两根炮管击发时间高度同步,避免因为左右交替击发带来的火炮左右振动而影响射击精度。古巴人则是直接将两门61-k高炮用连杆简单并联,距离间隔过大,难以安装同步射击装置,击发时左右身管的时间差不可避免,射击精度必然会打折扣。网络上还找到几张古巴37毫米双管自行高炮生产线的照片,生产和装配几乎都是手工操作,生产环境非常简陋,这也反映出古巴兵器工业因陋就简、力不从心的现状。endprint

双管57毫米自行高炮在苏联有现成的型号ZSU-57-2,该炮是在T-54坦克底盘上加装两门S-60式57毫米高炮,两门高炮并列安装在一个顶部敞开的炮塔里。从古巴人民革命军的电视宣传片中,我们也看到一种类似的双管57毫米自行高炮,但它使用的是T-34坦克底盘,炮塔也和ZSU-57-2有很大区别——ZSU-57-2的炮塔边角较圆润,而古巴的这款双管57毫米自行高炮炮塔很方正,高度也略高,应该是古巴自行设计组装的。

100毫米高炮属于大口径高炮,一般以连、营为单位布置在固定或半固定阵地用于要地防空,靠炮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集中瞄准,很少以单炮形式作战。但是,古巴人把K-19M式100毫米高炮也搬上了T-34坦克底盘,变成了“自行高炮”。T-34坦克底盘驮载100毫米自行高炮后全车高度很大,头重脚轻,显得非常怪异滑稽。一般自行高炮用于掩护机械化部队,作战方式以单车为主,靠单车自身的雷达和光电瞄准装置瞄准射击,当然也可以从上级的警戒雷达处获得空情保障信息。可是,古巴的这款100毫米自行高炮既没有雷达和光电搜索设备,自身很低的射速也不可能满足单炮目视瞄准射击,所以基本不可能独立对空作战。从照片上也能看到,搭载了100毫米高炮的T-34底盘后面还拖了两个电缆线轴,说明它还是以连、营为单位在雷达、指挥仪集中控制下作战为主,加装履带式底盘仅仅是为了让高炮不再需要牵引车牵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能满足行进间对空作战的自行高炮。

所有口径、不同底盘的古巴自行高炮都有个共同缺点,就是没有任何现代化的雷达或光电火控装置,仅仅凭炮手目视搜索、用直接瞄准镜手动瞄准射击。他们仅仅是最低限度地让高炮装上了机动底盘,只相当于二战时德国的“东风”、“旋风”等早期自行高炮,和现代自行高炮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机动式地空导弹

古巴人民革命军装备有S-75(SA-2)、S-125(SA-3)、2K12(SA-6)、9K33(SA-8)、9K31(SA-9)、9K35(SA-13)等多种型号的苏制地空导弹。其中,S-75和S-125由于研制时间较早,加上是装备苏联防空军,没有野战机动要求,所以采用半固定阵地发射。发射前先要构筑阵地、导弹开箱、装配吊装、测试、充气、对接、加注燃料、安装制导雷达……一切完成后才能投入战斗。以S-75为例,按照苏军条令,从行军状态装换成战斗状态需1小时,实际上需将近2个小时。为提高反应速度,能让导弹在装上发射架后短距离行军,古巴对S-75、S-125两种地空导弹进行了自行化改装。

S-75地空导弹的自行化改装选用T-55坦克底盘,将T-55坦克炮塔拆除后直接安装上S-75系统的单臂发射架。这种改装型S-75出现在古巴阅兵式上,并排行进时显得尤其高大威猛。不过S-75系统除了导弹部分,还有发电车、燃料槽车、制导雷达、搜索雷达、测高雷达等一系列装备,仅仅将导弹发射架装在坦克底盘上并不算真正将S-75系统自行化,最多是精简了发射架牵引车,并且让战备弹(完成装配、测试,已经加注燃料的导弹)能短距离机动,作战时还得停下来构筑阵地、安装雷达、连接电缆。类似的改装方案中国早年也曾经尝试过,将“红旗”-2导弹装到增加了一对负重轮的77式水陆两栖装甲输送车底盘上,希望获得一定的野战机动能力,但中国最终放弃了这个改装方案。

S-125的自行化改装与S-75相似,也是将S-125的四联装发射架直接安装在T-55坦克底盘上,极像波兰Newa SC自行式S-125系统,后者也是利用T-55底盘让S-125发射架自行化。与自行化改造的S-75一样,装了坦克底盘的S-125也没有单车作战能力,仅仅是把导弹发射架自行化了,要发射还需要停下来构筑阵地。Newa SC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装了四联装发射架的车辆严重超宽,铁路运输极不方便,与其如出一辙的古巴自行化S-125想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古巴国土面积狭小,战略机动需求小,铁路网也没有位于中欧的波兰发达,所以这个弊端相对来说显得次要一点。

古巴还装备有部分9K31近程地空导弹。与上面两个不同,9K31是血统纯正的野战防空导弹,在苏军中装备坦克团或摩托化步兵团的防空火箭连。其技术特点是使用BRDM-2装甲侦察车底盘,导弹平时密封在包装箱内,包装箱兼做发射筒,野战勤务性能好。导弹使用被动红外制导,靠导引头直接截获目标红外信号后发射,不需要天线发出指令信号或者提供雷达波照射,因此9K31发射车上没有雷达天线,全靠操作手用光学瞄准镜搜索目标发射。不知道是因为库存的导弹消耗得差不多了还是别的原因,古巴人也动起了9K31的脑筋,在原来固定导弹发射筒的支架上挂载K-13红外空空导弹,当地空导弹使用。K-13空空导弹北约命名为AA-2“环礁”,是苏联参考美国AIM-9B“响尾蛇”导弹研制的一种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由于K-13也采用被动红外制导,所以操作方式上倒和9K31差别不大,凑合着也能派上用场。

古巴因为身处“美帝国主义的后院”,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美国长期的制裁封锁使古巴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加上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也无足够资金进行工业技术升级,所以只能在已有的各种苏制武器装备上打主意,小修小补、东拼西凑。古巴研制的这些“牛头马嘴”式的组合兵器普遍为原有平台、分系统的简单组合,缺乏技术上的革新提高,带有明显的凑合色彩,实战价值不高。虽然近年来古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全面落后的现状并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因此古巴的国防现代化之路一定还非常的漫长和艰辛。

(编辑/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炮榴弹炮轮式
轮式拖拉机前驱动桥使用调整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的故障分析及排除
人影作业高炮的故障分析及排除
六盘水市人工影响天气高炮作业点安全射界管理
轮式突击炮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车载/轮式自行榴弹炮
战神之锤
南非40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