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2014-08-30孙红娟张福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分值命题诗词

孙红娟+张福圣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是能力等级要求较高的题型,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2014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考查内容仍然立足理解和评价这两个基本点,题型依然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推陈出新”,答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客观规范,有效检测了考生古诗鉴赏和评价的实际水平。古诗词鉴赏题共选择23首诗歌,设置了40个小题,除北京、上海外,均以主观题型的方式对考生进行了考查。各个省市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以往的命题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积极发挥古诗鉴赏题对考生能力考查的有利特点。从整体来说,命题更科学,设问更贴心,答案更权威。下面,笔者将结合2014年各地诗歌鉴赏题归纳的图表从时代分布、体裁、作家、题材、考点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2014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总体情况

由上表可见,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呈现如下特点:

1.所选诗歌的时代分布。今年所选择的23首诗歌,周朝1首,唐代6首,宋代11首,元代1首,清代4首。其中选料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周朝和元代。清代作品今年考了4首,为历年来之首。所选诗词最远的是周朝,最近的是清代,历史的跨度为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唐宋诗词约占74%,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是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题料,命题者可以把握好难易度和可信度,不会受到诟病。而其他朝代的作品只能是唐诗宋词的“影子”或“替补”,无法望其项背。

2.诗歌的体裁。所考诗歌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7首;其次是词,共4首,再次是曲,共2首。诗的比例约占73%,可谓“独霸天下”,具体又分布为:9首七言绝句,2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律诗,2首古体诗。从入选诗词的篇幅来看:最长的诗词为孙周卿的《双调·蟾宫曲 自乐》(福建卷),也仅57字;最短的为两首五言绝句,一首仅20字;大多数诗词的篇幅在30至50字之间,是历年来篇幅最短小的一年。可见,短小精悍的诗词已成为了高考诗歌命题的首选。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阅读难度,另一方面突出鉴赏的重点。

3.作家的情况。23首诗歌涉及到22位作者(其中有二首诗的作者同为陈与义)。著名作家较少,一般作家居多。考生较为熟悉的诗人有杜甫、韦应物、李商隐、韦庄、刘长卿 、苏轼、陈与义、陆游等8位,不熟悉的却有14位。今年的试卷对作者进行介绍的只有一家,即新课标卷II。该注释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解题起了有限的提示作用。我们都知道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就往往要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创作风格、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等。所以,从诗人和创作背景入手来剖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一向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而今年的试题,2/3左右为不熟悉的作家,绝大多数命题者也不太注重对作家进行补充注释和背景介绍。即使有注解也多限于词语的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强调对诗歌文本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诗歌名家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反押题和回避已考诗文,这也是命题者无奈之举。

4.诗歌的题材。扫描2014年各地高考试卷诗歌的题材,我们发现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诗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达到了历史之最。除了湖北卷、新课标Ⅱ中的两首思乡怀人诗,新课标Ⅰ中的1首闺怨诗,广东卷中的1首送别诗,湖南卷中的1首的贺婚诗以及上海卷中的1首写人抒怀诗,其他均是写景抒怀诗。写景抒怀之作一般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总的来说,今年的古诗词鉴赏题还是很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是2014年试题题材选择的显著特点。

5.考点的分布。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鉴赏题仍然对表现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综合进行了考查。除上海(第14题)、北京(第12题①)设置了客观选择题,其余均为主观题。其中,表现手法共设题13题、思想情感14题、形象4题、语言4题。考查的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形象)、怎么写的——表现手法(语言)、为什么写——思想情感,这样的三个中心,引导考生主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也兼顾了考查微观的诗歌语言层面。可谓点面结合、收放自如。同时,命题者在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问题,问题的设置有具体、小巧等特点。设题密度大,考查内容全面,基本都是围绕着 “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设题,如江苏卷的三道题就是如此。那种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的命题方式已逐渐被命题者摒弃。诗歌鉴赏题命题形式已逐步走向成熟。

6.分值趋向稳定。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的比较,我们发现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分值持续提高的趋势已经基本停止,并且各地的分值差距在缩小,说明命题者普遍对此题已有了成熟的定位。绝大多数省份的分值在都在8分以上。各地诗歌鉴赏题最低分为6分(福建卷),最高分为11分(新课标卷、北京卷、辽宁卷和江苏卷),分值差为5分,与去年一致,是近几年来差距较小的两次。今年的北京卷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定位也是最适中的一次,北京卷在2011、2012两年的诗歌鉴赏题都达17分,远高于大多数省份,2013年北京卷又将诗歌鉴赏题降回2010年的7分,成为2013年仅次于福建卷6分的分值,今年分值调整折中为11分,缩短跟其他省份的分值差距,也给予诗歌鉴赏分量上理性的定位。

二、备考建议

盘点2014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就会发现: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上都有所涉及。就考点设置、能力考查点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套试卷没有怪题,应该说难度是适中的。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勾连教材,学会联想。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考试卷有引导教师全面用好教材资源的功效。为了体现高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所有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有些题目明扣教材,有些暗扣教材。这样真正体现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的命题理念。还有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百篇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规定必读必背的篇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考生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知识宝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延展,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江苏考卷的最后一问“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看到此题我们就会联想到诗词的简单常识:“结句”也称结尾,起收束整首词的作用,往往是一首词的点睛之笔,通常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主要写法。前者如柳永《雨霖铃》的结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后者如王勃的《滕王阁》的结尾:“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很显然,本题属于后者,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本题答案为: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所环境,揭示其诗歌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2.问读诗歌,切中肯綮。

诗歌鉴赏的试题是命题者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精选题料诗而拟制的。可以尝试着对诗歌进行三次问读。一问写了什么,主要是何景何物何人何事;“诗言志,歌言情”,一首诗中最重要就是感情,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问怎么写的,亦即表达技巧;三问为什么这么表达,与诗人经历、遭遇、甚至审美追求有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情感——借昭君形象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却入朝见妒,忠不被用却无辜遭贬,有家却难归、漂泊西南深沉怨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这么表达的原因——不敢讲,只好用曲笔。任何一首需要鉴赏的诗,我们考生都尝试着这么“问”。三问能促进考生思考,由浅入深了解考题,揣测出题人意图,学生如果懂得提好这个“问”,再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考场就可所向披靡。

3.审读题干,据分答题。

我们要审慎地读题干。因为其中既有答题的要求,还有答题的区间,甚至还有暗示的答案信息。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分值相对稳定,各地诗歌鉴赏题最低分为6分(福建卷),最高分为11分(新课标卷、北京卷、辽宁卷和江苏卷)。考生答题文字的“质”和“量”就决定了此题的的得分。分值会提示我们答案的字数。一般情况下,1个词语对应着1分题;1个短语对应着2分题(;一句话对应着2—3分题;一段话对应着4分以上题。考生的答案要详略相宜、言简意赅。分值大的题目,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甚至怎么样。如重庆卷第12题(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哪些”暗示了至少2个以上的答案,“描写”“手法”暗示着应该从“动与静,视与听,声与色,虚与实,远与近,白描,细节“等方面寻找答案。赋分3分,说明只要回答术语,不需要具体分析。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分值命题诗词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诗词之页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