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以赣北戏曲文化为例

2014-08-30徐慧茗

江科学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赣北戏曲文化遗产

徐慧茗,何 昀

(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以赣北戏曲文化为例

徐慧茗,何 昀

(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赣北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赣北戏曲文化日渐走向消融,如何保护和传承赣北戏曲文化与该地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愈显迫切。针对戏曲文化遗产在保护意识、政策法规、宣传、创新等方面的瓶颈现象,应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北戏曲;保护策略

一、引言

戏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着时代变迁和延续的诸多文化信息,更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一种文化模式,戏曲从孕育到产生、发展、传承,经历了和中华文明同步的历史。戏曲文化从性质上说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审美趣味、思维习惯、伦理观念等普遍思想意识。由于戏曲的传播特点和它的社会作用,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认识、审美等均产生过巨大影响。因此,戏曲文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成为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古往今来,人们用戏曲来描述心灵情结,以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映射出普通民众的心态。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媒体文化充斥着传统的戏曲市场,中国戏剧出现整体危机。江西戏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延续江西地方戏剧的昔日繁盛,探索出一条当前乃至后世的持续性发展之路,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紧迫话题。做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保存,也关系到一个国际或地区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传统的和谐稳定。本文试图探讨将赣北地区戏曲文化发展的现状,找出发展中的瓶颈现象,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二、赣北地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赣北地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江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有“戏曲之乡”之美誉。有民谚流传为证:“赣南的采茶赣北的歌,吉安的灯彩抚州的傩。”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有传统戏曲:徽剧、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赣南采茶戏等。现今在赣北民间依然流传的地方戏有青阳腔、宁河戏、饶河戏、西河弹腔、南河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等近十种。其中流行最广的是青阳腔,相传它是皖南商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由安徽青阳传往江西湖口,然后在江西湖口一带逐渐生扎根、开会、结果,最终成为鄱阳湖畔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几百年来一直在赣鄱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戏曲声腔史上一颗璀璨明珠。200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青阳腔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其次是弋阳腔,发脉于宋元时期江西省弋阳县。自其问世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功能,与地方音乐、语言相糅杂,产生出新的地方腔调,形成诸多流派,进入清代,统称为高腔,在全国孕育并影响着四十七个声腔剧种的诞生与成长,开辟了中国戏曲俗文化的广阔道路。

赣北地区的戏曲文化体现了赣北人民的几百年以来的生产生活状态,映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赣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它是历史留给当代的“活化石”,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赣北戏曲文化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为尽可能保留这些“活化石”,江西省财政2006年制定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2005—2007年省财政投入300万元,2008年投入300万元,2009年投入400万元……中央与省财政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2012年江西省财政共下达1933万元用于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182万元用于赣剧、西河戏、西山万寿宫庙会等1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30万元用于国家级文化生态试验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二)赣北地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为找出当前赣北地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戏曲文化遗产开发现状与保护调查问卷”,并对此作出分析。问卷对的对象分为三个层面:即调查对象(分性别、年龄、职业等)、调查内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程度、类别、现状)、对旅游业的影响、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等。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大多数地方居民和游客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发展与再生的作用。政府及相应的文化机构(包括各级学校、社区机构等)缺乏对市民合理的引导,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报、传承与开发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2.法规建设滞后,地方性法规形同虚设。2007年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4年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成立,其他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中,三批遗产名录均是以省级为主,国家级和地方级的不多。

表2 -1 赣北戏曲种类分布情况及代表曲目

3.保护经费缺乏,保护技术设施陈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生产性的保护,人们既要开展理论上的研究,也要进行实践上的探索,要靠学者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更为艰巨,特别是传承人的挖掘和保护方面,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中断乃至消亡的局面。在技术方面,需要查阅许多官方书籍和民间族谱等,同时需要购买一些先进的器材(如音像器材、录音、鉴别设备、数据库设备等),各项调查、考证、申报、管理、展示、保护工作,在用人、用车、用料等具体工作上耗资大、耗时长,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很容易给工作造成被动。

4.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好是旅游文化中人们渴求的特色文化,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或者说市场化、产业化)现象严重,文化的商业化严重地损坏了文化本身。还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象看成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的实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5.传承有难度,创新更不易。从传承人培养的角度看,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无人,这些技艺随时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作为我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地方戏曲剧种,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当代媒体娱乐设施的冲击、城镇化现象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使得地方戏曲逐渐走向衰亡。传统曲目的创新也需要新老结合,与国际接轨,对当代特殊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

三、赣北地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发挥政府层面的领导职能,科学规划,积极引导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制是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其本真性和原生态基础上健康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地方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本身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环境,当它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利用时,必须注入新的理念。例如,在赣北高安地区流行的“高安采茶戏”,得到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戏班、戏台如雨后春笋迅速得以恢复。其次,科学的规划必不可少。戏曲文化不同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现象根深蒂固,粗放式的开发,只能是适得其反。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念而非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具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省、地政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首先要科学确立保护目标和方针,做好每年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其次要细化每年各级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成立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此外,政府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科研经费,并鼓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2.完善各级立法机制,确保非遗工作的长效机制。江西省目前有《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至2014年6月共下发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立了专门的网站(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与发达省份如浙江省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权利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将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以及传承发展的必要之举。

3.建立并完善调查制度和监督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以政府为龙头,开展文化普查工作,筹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广泛吸收省内外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大学教授、地方艺人等,定期了解和掌握区域内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品类、数量、生存环境、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的记录、科学分析,建立四级名录体系档案数据库等。

(二)发挥社会各阶层参与职能,全民参与,共同发展

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増强保护利用意识。“政府扶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是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前提和结果。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整合赣鄱地区文艺、曲艺和工艺文化,打造网络资源平台,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营造全民重视、人人关心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2.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机制,扩大公民对非遗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非遗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典型非遗项目的演出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加强地方戏曲文化理论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理论研究体系。学者的学术研究可以使人们明晰地了解地方戏曲的由来和传承发展过程,公正、客观地阐释文化的历史渊源,树立民众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加强地方项目传承人、民间团体、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与全国各省之间的研究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非遗理论的研究水平,进行改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4.积极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做好推广工作。赣北戏曲源于赣鄱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基层社会开展民俗节庆活动,以活态方式进行戏曲文化的推广,让民众通过直接、亲身的体验感受艺术的精神熏陶,使非遗文化真正回归民间。

(三)走生产性保护与生产性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生产性,决定了非遗保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保护,它必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完成。非遗生产性保护最初提出在2009年2月,即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灵性互动。以婺源徽剧为例,依托“最美乡村”的文化旅游品牌,走江南古镇昆曲复兴之路,在知名景区李坑、彩虹桥等地建立戏台。一方面通过演绎徽剧名曲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让徽剧重新找到时机回归民间。这样,徽剧在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在传承中创造了效益。当然,走生产性保护与生产性传承之路应避免过渡开发,导致非遗项目的商业化、产业化和旅游化,文化主管部门和学者们要高度警觉,不偏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国家非遗保护原则。

(四)其他举措施

1.各级教育部门做好有意文化推广,让非遗走进城市和校园。由于传统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力极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是全民参与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为使赣北戏曲能长久地得到保护,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可以在中小学校增设诸如青阳腔、采茶戏、丝弦锣鼓等教学内容。在高校、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专业等开设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育部门的有意介入,保证了青少年享有和体验戏曲文化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优秀精神尤显关键。一些中小学到大学,可以编撰或增列与戏曲文化相关的教材,保证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该文化。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戏曲文化传承的调查和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保证了文明的后代戏曲文化的认同。

2.通过各类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乡村开展“周周看剧场”、高校举行“江西非遗大讲堂”,城市社区开展民间戏曲巡回演出等活动。尝试以“文化遗产日”以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论坛、咨询、讲座等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充分肯定并发挥民间戏曲艺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核心作用,鼓励他们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扩大文化影响。

3.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因此,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改善其生活环境,鼓励“师带徒”的民间传统以传授技艺;继续强化大师级人物的培养,形成非物质文化“大师团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要给予一定奖励;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江西高校教育资源,充实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传承人,确保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1]陈丽敏.赣北戏曲的教育传承价值探析[J].戏曲之家,2011(07).

[2]张玉君,刘春江.青阳腔对赣北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1(03).

(责任编辑:朱 斌)

Stud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Take Northern Jiangxi Opera Culture as an Example

XU Huiming HE Yun
(School of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8,China)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orthern Jiangxi Opera has a long history,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he trend of opera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promising.Since Northern Jiangxi Opera culture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the need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is opera culture and to handl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immin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 neck phenomena of developing opera cultural heritage in terms of protection awareness,policies and regulations,propaganda and innovation.The corresponding tactic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to establish healthy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orthern Jiangxi opera;protection strategy

J026

A

123(2014)04-0079-05

2014-08-07

徐慧茗(1974-),女,安徽宿松人,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管理。

何 昀(1971-),男,安徽宿松人,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数学。

江西科技学院2013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㈦保护研究——以赣北地区为例”(NO.XYSKYB1304)。

猜你喜欢

赣北戏曲文化遗产
广乐高速韶赣北连接线大桥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赣北地区复杂性肾结石成分及特点分析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清代赣北山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