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文风 重民生 多声道——析媒体时政报道的改观

2014-08-30董哲颖

声屏世界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风时政新闻报道

□董哲颖

本文责编:陈道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不仅使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气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使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报道产生了根本的改观。

改进文风,“欢乐新闻”诠释时政报道

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观众不难感到一阵清风迎面扑来。这是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党风政风,也是新闻媒体应当长期追求和坚守的新闻文风。这个讲话,没有套话,没有口号,没有政治术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第二天,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说:“平实演说掀开‘习近平时代’序幕,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以精简但平实自信的就职演说,为中国的下一个十年拉开了帷幕。新气象明显地出现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也写道:“他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首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时,他几乎不用政治术语,看上去显得轻松且平易近人。”

此后,人们从中央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逐步发现:抽象的议论少了,说教式的点评少了,“高大全”的模式少了,时政新闻更注重用事实和细节去说话。

央视报道李克强总理在探望棚户区居民时,电视镜头中意外出现的“光屁股小孩”,走红网络,引发社会广泛议论。网民纷纷把这一报道称作“欢乐新闻”。电视画面中的“光屁股小孩”,是记者在拍摄新闻事件时偶然、无意识地,然而也是真真切切地闯入镜头的,电视编辑在后期制作中并没有为了主题、效果的需要刻意删掉这个画面。然而,恰恰是这一最有生活味道的鲜活细节,最能激活观众的联想空间和收视兴趣,最能引导观众从事件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也最有表达效果。这种时政报道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本真,更契合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少报纸也一反常态,对这一逗乐数亿观众的镜头予以全新解读与评说。2013年2月8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头版题为“欢乐的常委新闻让政治更可亲”的文章说:“常委们的活动很重要,舆论和公众很关注,但很少有‘常委报道’能在微博上引起这么欢乐的反应;这条欢乐的常委新闻,欢乐了互联网,欢乐了中国,感染着准备过春节的中国人。”

中央“八项新规”出台以来,时政新闻报道不断改观,这种自然、贴近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报道大受百姓欢迎,这种欢乐、清新的新闻也见证着中国政治的进步。时政新闻并不等于会议,也不等于决策条文。真正的时政新闻应当贴近群众、接地气,应当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时政新闻需要“走基层、改文风、转作风”,需要改变“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改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华而不实,转向实事求是,转向最基层的衣食父母、日用常行,转向最前沿、最火热、最真切的生活实践。

民生信息,做活时政报道

如何创造性地改革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遇,倡导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做出有特点的报道,笔者认为,就要把握时代脉搏,用中国最广大民众的话说事,从最普通百姓的角度观察新闻事件,通过捕捉、放大民生信息创新画面语言,让整个报道“活”起来。

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舆论传播的新变局,领导出席活动也不再凡事必报,而是更加重视传播规律和新闻价值。有领导参与的时政新闻,证明此事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时效性,记者可以早出镜、细点评,寻当事人采访,从民生视角将时政中的信息点放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例如,凤凰网报道的“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后置”,是从会议的海量信息里梳理出重要的民生消息。比如,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关系投资创业的34项审批事项,有利于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让优惠政策落地,释放市场活力。在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上,记者聚焦到“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许可、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内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等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一些事项都有关老百姓和普通经营者、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凤凰网给出相关具体审批事项的一些链接报道,给受众留下思考空间。

微博介入,从单声道到多声道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从作风建设的高度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要求。如首先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作新闻报道;其次,压缩字数、时长和版面,压缩发稿数量等。

新华社提出,在“更多直接面向受众”,进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第一时间以“微博”方式播发新闻包括时政新闻。这不单是编辑策略,不单是对编辑部、编辑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线记者的自觉追求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考察通过微博发布,成为通讯社发布新闻的新渠道之一。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人活动通过微博发布,满足了网民获取即时新闻的强烈需求,社会效果良好。当然,由于微博的再传播性和不可控性,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人报道的“微博”化,需要经过把关人的审核,有序规范地进行。

譬如,针对新疆反恐形势,公安部多次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地成立反恐领导小组,在内地开展为期一年的严打暴恐专项行动。今年5月26日《京华时报》的《新疆反恐一线警察蹲着吃饭席地睡觉》报道没有铺陈领导讲话,而是以公安部官方微博@公安部刊出的多张一线警察蹲着吃饭、席地睡觉的照片为切入点,在这条新闻报道中,读者看到背街小巷里的警察坐在地上吃着盒饭捍卫尊严和百姓安宁,反恐工作极其艰辛的一面。这种从人性、共鸣的角度去感受,摒弃了过去“为人民服务”的、宣教式的新闻速写,改以多声道的观察和报道,启迪了新的思考。

灵活编排,深化主题,增强电视时政报道的可视性

领导时政报道主要是考察调研、会议、政策发布和突发事件几大类,在大新闻的框架下,首先从时政活动自身的新闻含量出发,合理编排,呈现出有吸引力的新闻序列。如央视《新闻联播》,改变了以往将领导人的新闻置于节目前段,并按领导排序安排新闻位置的编排策略。2014年6月22日《新闻联播》首条新闻是“【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是一条百姓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三条才是“李克强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发表演讲”。与原来的编排模式不同,现在《新闻联播》的编排更灵活,采用民生新闻——时政新闻的波段操作,将重要新闻置于节目前段,更符合新闻自身规律。

增强可视性,还要做好主题文章,进一步延伸丰富新闻素材,做好延伸报道。比如2014年5月5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主持召开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湖南省旅游业差异性、特色化发展,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里的差异性、特色化发展,就可以成为记者和版面编辑的一个思考延伸,如何在湖南旅游特色化上作大文章,可以将景区、景点、旅游部门、旅行社等行业各方面汇聚,行家发声,群众评议,表达各自观点,通过文字语言和旅游风景,呈现出湖南旅游真正的“差异化”“特色化”。

改革创新,呼唤新闻美学参与到新闻实践中

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被有的人称为“写稿匠”,甚至不少记者自称“新闻民工”。比起作家们虚构小说,记者的工作往往是讲大白话,但在简单语言叙述事件的同时,更需逐渐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和美学意识。

老子曾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漂亮话都不可信,真话都是朴实无华的,没有那么多美丽辞藻来修饰。)这话有一定片面性,其实“信言也可以美”。像神舟飞船上天、红旗插上珠峰、习近平到河南兰考调研,记者的语言都非常真实精炼。那些冗长、沉闷的文风正在消退,而以内容充实、不枝不蔓、短小精悍为新闻美学特征的新闻作品却愈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文风的转变源自党风的转变,党风的转变推动着时政新闻报道的革新和进步。过去的新闻宣传模式已经越来越脱离实际,不仅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反而会引起受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反感。如今,很多媒体尤其是党报等主流媒体仍无法摆脱这种 “说教式”“理论式”“高大全式”的报道方式,这样只会增加受众对新闻的厌恶。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最终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把它变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活力。

猜你喜欢

文风时政新闻报道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