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时代”下的戏剧评论

2014-08-28郭海瑾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评论者知识结构戏剧

郭海瑾

当今,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无疑来自于互联网,特别是手机智能化以来,信息、资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多元。当各种社交、聊天软件如潮水般涌现时,人们的发声、讨论愈发自由、随性。其中,引起戏剧界关注的当是对戏剧的评论。

近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主办的“E时代的戏剧批评”学术研讨会就围绕当下E时代戏剧评论中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业界内的大讨论。网络匿名戏评人“押沙龙在1966”成为了与会专家、学者关注、讨论的焦点,专家、学者们从“押沙龙现象”到新媒体时代的戏剧批评,各抒己见,也正表明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批评在网络时代中的发生、发展甚至走向的极大关注。

在“E时代的戏剧批评”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将网络剧评的参与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学院派学者、演出营销机构人员、普通观众或戏剧爱好者、商业戏剧推广平台的制作者和网络剧评职业写手。在划分各类型参与者的同时,也表明了各参与者的立场观念、知识结构的不均衡。

确实,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被各种复杂的、琳琅满目的信息和资讯包围的时代,也催生着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话语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戏剧评论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成为一种宣传的工具。自媒体时代网络社区的主体来自五湖四海,它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主体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评论也更加的自由、个性。

对于戏剧批评而言,自媒体时代创造了一种“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机会,戏剧中所涉及的上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下至音乐、舞美、服装、化妆、道具等演出要素,内至导演、表演、编剧等艺术风格,外至观众、剧场等戏剧的发生条件,都成为E时代戏剧评论中评论者“手指”下聚焦的对象。这种开放性和广泛性的互动评论是戏剧评论史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以往戏剧评论中知识结构的专业性和信息互通的延缓性,它快捷的信息反馈、通俗的剧作评语无不撩拨着观众对一部戏剧的观看欲望。不得不承认,网络社区发声是否优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戏剧票房收入的走向,同时也在扩大戏剧的受众范围,这对于戏剧演出和戏剧制作团队来说是乐观的。

然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声对于当下的戏剧批评来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人都是评论家”的话语权自然掌握在每个发声的评论者手里,但每个“评论者”的戏剧知识结构、个人背景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尽相同,这就会出现参差不齐、良莠不均的具有个人化的评论现象,这对于戏剧理论的建构来说,似乎缺乏戏剧理论的专业高度和艺术深度。

戏剧批评是戏剧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一门学科,它的高度和深度时刻影响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戏剧鉴赏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于“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戏剧评论,不能尽信,只有在亲身观剧后加以甄别做出选择。特别是对于戏剧从业者来说,更要多方面了解并关注戏剧理论家们的专业评论,以期从理论中汲取经验,找出足进而指导演出实践。

有学者指出,在戏剧批评青黄不接之时,“戏剧批评不要点赞”,看热闹的心态更是不可取。可见,对于戏剧批评学科和批评理论来说,E时代的戏剧批评利弊参半。在戏剧理论家们呼唤真诚、“跨界”,提倡启蒙甚至重建戏剧评论的时候,作为新时代新媒体的我们应该慎重。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以理论高度和艺术深度努力做到发言有据、评论有理、批评有效。因而,E时代的戏剧批评在立足于戏剧本身的同时,应以专业的戏剧理论建构和高屋建瓴的戏剧批评态度,来对待新媒体下的戏剧批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论者知识结构戏剧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
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