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石“西塞神舟会”

2014-08-28朱林飞陈芳龚威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士龙舟神舟

朱林飞 陈芳 龚威

位于鄂东地区的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流行着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西塞神舟会﹄。“西塞神舟会﹄于二00六年五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0九年九月,“西塞神舟会﹄与三省四地的端午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西塞山地区位于长江中游,距湖北省黄石市区只有12公里。古属吴头楚尾,《图经》云:西塞山“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宋代朱熹诗咏:“春回楚尾吴头。”其地又处大冶、阳新、浠水、蕲春四县相交的边缘,且左邻鄂州,多种文化习俗相互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西塞山区道士洑村的民风民俗不仅具有楚文化的浓郁色彩,而且兼有吴楚文化的显著特征。旧时的西塞山地区会社活动尤多,每年的龙灯会、牡丹会、神舟会、观音会、绅士会、圣帝会、捞江会和放生节,吸引四面八方的乡邻,热闹非凡。本地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民俗活动主要是“西塞神舟会”。

2014年6月13日至15日,我们又来到了西塞山区道士洑村,刚下车,正好碰到这次我们要找的“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塞神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将近70岁的刘会伦老人。他看到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并向我们介绍了西塞山区道士洑村的历史情况。

刘会伦老人站在西塞山脚下的长江堤岸上,面对着道士洑村并带着激动的心情告诉我们说:西塞山道士洑村,是黄石沿江最早形成的市镇,隋唐时期叫土洑镇,又叫楚雄关。初唐以前,长江由回风矶从散花洲奔流而下,流经西塞山汇成一体,又与盆塘湖贯通,由此分出一条岔道并绕穿道士洑,再经风波港与长江主河道汇合,形成了一个半岛形的村落,唐代符载《土洑镇保宁记》记载:“其山曰西塞,其镇曰土洑,相距百丈许”。历代皇朝都曾在这里屯兵,设置官府、粮仓、金库,曾是全国有名的盐仓集中之地。村内街道纵横,店铺毗连,十分繁华。明清时,道士洑村进入鼎盛时期,有1.7万户居民,形成“士民工商,连樯如云,必将沿于是沂”的繁华商埠。自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1967年的369年间,该村曾先后六次挖掘出金银、钱窖,银窖中出土银锭共重270余斤,最大铜钱窖藏25万斤。后因战乱、水患,使一度繁华的道士洑村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现在的道士洑村,所辖黄石市西塞山区管理的一个行政村,现有480多户居民,2760多人,面积约2.5平方公里。目前,该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商贸服务业为主。

在西塞山区道士洑村的几天里,我们目睹了“西塞神舟会”的盛况,名不虚传。借此机会,我们也采访了几位神舟会的会员,并且找到了与“西塞神舟会”相关的一些资料,使我们对“西塞神舟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寻到了在民国二十四年浦月吉日立《龙舟绘图杂志》(游新亭订)摹本记载,神舟样式“紫府、圆桥、海岛、天台、方壶、蓬莱、明月、龙楼、仙境、清风、凤阁、云都”、“三层柱头式、牌楼式”等,人物剪贴样式、花瓶样式、满船物件、入门聚魂坛式、打树神咒、节符、五老旛式等,对神舟船的扎制给予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同时,我们还看到在《乎有满船神像正六十四名》(1987年3月28日立新本)中也记载,是“计呈清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七日立”,此摹本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记载了64名神像的名字、排列、数量,如“忠孝王壹名,刀手贰名,千眼壹名,文忠军壹名,张元柏壹名”等;第二部分计满船物件,并于开头记载“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七夜,虔诚集本麦文订三两,寸丁三两,线麻四两……”;第三部分记载了“神舟船图像牌数”。

我们还查到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西塞山道士洑大端午活动就自然与祭吊屈原联系在一起。解放前,西塞道士洑村神舟会操办送龙舟活动的民间组织叫“厘头会”,负责每年的龙舟会事宜。解放后,放神舟活动就以纪念屈原名义举行,承接民众驱邪消灾的愿望,所以现在当地村民就把以放神舟为主的端午节祈福祭祀活动也称为“龙舟会”。

“西塞神舟会”,是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参加的,以驱瘟、除恶、消灾、去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的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作为民间庆祝大端午的神舟会主要活动有扎制神舟、唱大戏、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动,它旨在借助“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

我们还拜会了“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塞神舟会”会长、今年已经67岁的贾德生老人。他见到我们专程而来,兴奋不已,他告诉我们说:“西塞神舟会”是当地最隆重的传统民间习俗,其规模胜过传统的春节,是其他节日不能比拟的。“西塞神舟会”在解放前称为“厘头会”,常设有8人负责,每年以其8人为首,率16户轮流主办“神舟会”,直到1950年为最后一次。“厘头会”是募集建造“神舟”资金的民间组织。解放后,因各种原因,该会的所有活动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复“西塞神舟会”。由几个老人从扎制一只小船开始,规模逐年扩大,现今 “西塞神舟会”的成员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主要负责的有5人,每年负责组织开展“神舟会”的活动。

贾德生老人在“神舟宫”里还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西塞神舟会”的基本内容及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佛祖诞生之日举行扎制神舟的开工仪式。从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这段时间,扎船师傅要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扎制龙舟。通常他会带着两位徒弟先扎制船体,并对船上亭台楼阁的色彩、样式进行细致的制作,接下来扎制船上各司其职、各管一方的64位神仙。

二、农历五月初五零点,是为龙舟开光的时候,开光仪式由伙居道(俗称的“在家道”)道士主持。主持道士在仪式开始时,将一只大公鸡的鸡冠扎破,放三滴血至酒盅内,用毛笔蘸鸡血,为龙舟点睛开光。之后又在龙舟各个重要部位分别点化,最后在四十位神仙脸部点红开光,并诵祝诰词,恳请神舟显灵、驱除瘟疫,满足人们消灾除病的心愿。经道士开光、点化过的龙舟,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龙型船,变成为了一艘“神舟”。伙居道士在做道场的时候,都伴有器乐合鸣,演奏的道教音乐贴近民间。伙居道的音乐以器乐演奏为主,在乐器的配备、打击乐的运用等各方面,都有特定的传统习惯和艺术处理方法,以适应道场气氛的需要。等到仪式结束的时候已近凌晨三点,前来参加神舟会的群众从这时开始请道士为其打平安醮直至天明。打平安醮是民间百姓为祈福消灾所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议程有设坛摆供、上章、迎驾、赞颂、宣词等。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希望能够上达神灵,以求消灾祛瘟、祈求幸福平安。

三、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是神舟会的正式会期。这期间,当地请来了剧团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五月十五日零点,道士点香烛,做法事祭拜后开始占卜,其意在于恭请各路神仙上船。剩余的时间继续为参会的四方百姓打平安醮。这一夜的活动要比农历五月初五的规模大,由于参与者众多,因而打醮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在打平安醮这段时间中,当地还有“偷红鞋”的习俗。所谓“偷红鞋”,是指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仓里放置了一些纸糊的小红鞋,民间相传不孕妇女如果趁人不注意悄悄“偷”走船上的红鞋,回家后藏在枕头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一定要到神舟会上还愿,做双红鞋还到神舟上,并捐些钱财给神舟会。

四、农历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巡游的路线是整个道士洑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所有的街巷人家为止。

五、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为神舟通宵打醮守夜。

六、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10点,在所有参会民众的簇拥下神舟出宫,并停放于宫前的草坪上,准备中午登江。登江之前,道士要主持仪式。首先将一只公鸡的鸡冠剁下,将鸡头扯下后抛入神舟之中,并将鸡血涂至神舟船体,然后,道士挑选一名神舟会成员,跟随其围绕神舟船奔跑数圈。临近中午时分,法事结束,道士和神舟会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奔向长江边,并将其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垛上,把船的底部固定好后推向深水区,再把牵引的缆绳与神舟连接,此时江上渔船在船头摆设香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牵引船将神舟拖至江心,于中午十二点准时放走,任由水流带着神舟沿江而下。

神舟登江处的大堤上,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双手合十、跪拜神舟。至此,神舟会的所有仪程全部结束。

贾德生老人还说,我们要把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西塞神舟会”坚持传承下去,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民间民俗活动。

我们还专门找到了“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主持扎制西塞神舟的游仁喜。游仁喜生于1975年,自幼跟随外公瞿学宝学习各类民间纸扎技艺。1994年开始,历次与外公全程参与西塞神舟的扎制;1998年,在外公的指导下,开始全面主持西塞神舟的扎制;2003年,外公逝世后,开始独立全面主持西塞神舟的扎制工作至今。

游仁喜面对自己精心扎制的神舟,激动地向我们介绍说:扎制的龙型舟,船长7米、宽2米、高5米,楼台亭榭,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整个舟船除用少量的木料外,主要用茅草和油菜杆填起内充,外用红布裹其身,船舱除主骨架外,全部为篾骨纸糊,工艺非常精致。舱中的两座亭台楼阁供奉着忠孝王、女娲氏、福禄寿三星等神像。神舟正仓内居中者为“忠孝王”,后世一般人看其面善,又是文官模样,便尊其为“屈原大夫”,神舟扎制完成后安放在“神舟宫”。船甲板、船尾、两侧船弦供奉的神像分别有春瘟神张元伯、东西南北中五方神、鸡鸭虎马四瘟神、送子娘娘、都天府、千里眼、顺风耳等64名栩栩如生的神像,各代表求财、求子、求消灾除病、保吉平安之意。按照船头、前甲板、仓门牌楼、正仓、后仓、后甲板、船弦两侧的前后顺序,这64尊神像在船上所排列顺序分别是船头:杨泗将军;前甲板:忠孝王1名、张元柏1名、彩女1对、圣母1尊、四卅和尚1名、框埠先生1名、刀手2名、千里眼1名、顺风耳1名、文忠军1名、武忠军1名、京锣1名、镜手1名、皂班4名、排希4名、中军1名、鸡鸭虎马4名、都天盖1名、东西南北中5名、大夫1名;仓门牌楼:福、禄、寿三星;正仓:屈原、老少太监1对;后仓:女娲氏(当地人称之为送子娘娘);后甲板:黑爷菩萨;船尾:舵公1名;船弦两侧:水手共24名 (每侧各12名)。船中前方竖有7米高的桅杆,桅杆上挂有旗斗,旗书“代天宣化”、“收灾缉毒”,斗为方形,意为所经之处确保四方平安。船上设有风车随风转动,以测风向。

“西塞神舟会”世代传承,规模宏大,参与面广,影响到周边地区。是当地群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活动。“西塞神舟会”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作为民间庆祝大端午的神舟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动。该活动历史悠久,群众的自发参与性强;龙舟的扎制极具特色,楼台亭榭,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整个神舟会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进宫设计造神舟至五月十八送神舟,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西塞神舟会”期间参与的人众多,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神舟工艺精致,气势宏伟,极具文化价值,在长江中游地区有较大影响。

“西塞神舟会”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它承载着西塞山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保留了古代人民群众生活智慧的诸多信息,让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了端午节俗的本真内涵。端午时节恰值夏至前后,此时高温多湿,毒虫孳生,是各种流行病多发季节。人们感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适自己的生活内容,寻求应对方式。一方面挂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采药煎汤沐浴,防病于未然;同时,又借助于“龙舟会”的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前者是经验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灵上的诉求,两者结合,共同表达了民间端午节俗的核心主题。驱瘟、除恶、消灾、去病,以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这实际上是民众基于生命健康考虑的、带有某种祈愿性心理诉求的一种民间生活习俗。它既显示着自然规律对人生活的制约,也表达着人对自然变化的顺应与调适。

“西塞神舟会”,在鄂东地区西塞山道士洑村传承了千百年,至今在民间依然活态传承,充分说明了“西塞神舟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西塞神舟会”所涵盖的文化空间,通过“西塞神舟会”这种民俗活动为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示。它展示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对话的方式,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希望“送神舟”送走的不仅仅是人们心目中的瘟、恶、灾、病;同时,我们更希望它能带走社会上影响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使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能让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洑村重振昔日的雄风。使“西塞神舟会”这种传统的节日文化,在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道士龙舟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A New Way of Dao
多谢兄长
王婆酿酒
龙舟
观云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