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山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2014-08-28赵涵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巫山县神女巫山

赵涵

幽深的巫峡、壮阔的长江,以及“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奇石文化”……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集中于一地,如何将其整合、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惠及民生?近年来,位于长江三峡腹地、80年代即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大县的重庆市巫山县,以其全视野、多方位的实际探索和经验告诉我们,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涵养与科学发展,是可行的。

品牌节庆推动文化旅游

“你要去巫山吗?”在去程的飞机上,身旁一位先生见我在看巫山的资料,忍不住打开了话匣。他的家乡距离巫山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因此他和家人多次游览过巫山。“在巫山能俯瞰到三峡的美景,尤其是红叶节的时候特别美。”

他口中的红叶节,全名为“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迄今已在巫山举办了七届。这次我们去的时间并不赶趟,但随着船深入于长江之上、巫峡之间,大自然的壮阔之美,实难令人平静。想想待年底时,两边绿树之上,遍布的是多达10万亩的红叶,层林尽染,那又该是怎样的视觉饕餮。

“每年红叶节前几天,巫山大大小小的宾馆一床难求。”当地人告诉我。一个具体的数据是,每年红叶节期间巫山吸引外地游客30万人以上,带来综合经济效益2亿多元,近两年更是达到了4亿至5亿元,成为长江旅游风景线上耀眼的亮点。

自2012年开始,巫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华夏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共同举办的“神女杯艺术电影周”成为巫山的另一个文化亮点。通过免费展映入围影片、评选艺术电影奖项、研讨艺术电影发展等形式,不仅以“全国唯一在县级城市举办的电影类节庆活动”的身份给重庆乃至国家西部地区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还推动了巫山文化旅游的进一步融合,“电影周为巫山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开启了巫山文旅大融合的新篇章。”据了解,今年巫山县还将遵循“以俭办节”的原则,举办第二届“神女杯艺术电影周”,通过品牌节庆活动推动城市及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

每年,巫山县各乡镇还会举办诸如舍巴节、菜花节、李花节、采茶节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乡村生态旅游节庆活动,以此推动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年吸引游客300多万人,带来综合经济效益近3亿元。

以“巫山神女”打造新名片

从巫山县青石村往对面的山峰望去,一个古装仕女形象的山峰在氤氲的山间雾气中若隐若现,疑似仙境。这正是被巫山人引以为豪的“神女峰”。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景区正在修建,无法亲自登顶,近身感受神女的“神气”。

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巫山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在分列于长江两岸的“巫山十二峰”中,尤以“神女峰”最秀丽也最神秘。“巫山的神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神女就是东方的美神和爱神。”地域文化研究者熊魁表示,巫山神女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传说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曾授《黄绫宝卷》助大禹劈山开峡,排积水、除恶龙。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化作“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站在长江北岸保行船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为她立像,称为“巫山神女”。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遗址尤存。目前正在规划复建。

巫山神女传说,也引出了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足见其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其对研究三峡地区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当地诸如“神女广场”、“神女大道”、“神女观景台”,以及公园外墙上的神女浮雕等市政景观的布设中,能感受到当地人对神女文化的重视,和神女文化对这里的深刻影响。

2013年,经巫山县委县政府投资1000万元打造的第一个文旅结合产品、室内歌舞剧 《巫山神女》面世。思路正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云南印象》、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那样,将文艺演出和当地特色文化紧密相连,以展现城市独特个性、树立城市品牌,也是巫山探索“文化旅游新名片”的有益尝试。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以先进的舞台多媒体技术集中展现了神女、巫山、抬工号子、峡江、红叶等多个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筹备了两年之久,现在的版本是经过反复改编、精心打造的结果。”《巫山神女》歌舞剧的艺术总监邬立新表示,他们曾在巫山红叶节期间连演28场,游客和当地观众反响非常热烈。“高端、唯美、大气”是这部剧的关键词,与旅游业更好融合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长江北岸巫峡口刚刚启动的“神女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巫山县政府2014年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园区预计投资10个亿,以神女文化的现代创意为驱动力,实现旅游功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联动,打造集文化体验、文化博览、影视制作、康体养生、商务会议、创意办公、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从“文化资源特色”到“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的转变

旅游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巫山结合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近年将投资近30亿元,实行城乡统筹、整体推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利用小三峡为5A景区优势,深入挖掘巴盐古道、巴人生活遗存、巴楚文化、神女文化等元素,最终实现打造小三峡、双神景区(神女峰、神女溪)两个5A景区和博物馆、文峰观、梨子坪等七个4A景区的目标。文化、旅游部门联合旅行社及时规划调整旅游线路,打通对外快速出境干道,打造“大小金三角”精品旅游环线。依托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等品牌,充分利用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广告投放、摄制旅游宣传片及影视网络等媒介,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营销力度。县委县政府的意图是将不遗余力地把巫山建设成为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目的地。

“我们的公园也是按照旅游景点打造的,主题公园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文化景观植入工程。”巫山县文广新局局长袁宏勋说,比如今年年底将启动的“高唐观复建”工程,将巫山高唐观遗址片区统一打造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休闲区、文体活动区三个功能区,占地面积约102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以《朝云曲》为主题的“朝云公园”,将展示巫山云的美伦美幻;以烧龙祈雨、巫师祈雨、赛龙舟等民俗民风为主题的“暮雨公园”,将展现巫山雨的缠绵悱恻……

漫步在县城,已经开放的公园中的确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圣泉公园中,处处能看到展现巫山绝美的文人诗句雕刻以及与巫山有关的形象雕塑;文峰公园则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展现出巫山人的人文追求。“我们想给游客留下‘移步换景,景景有文化的印象。”袁宏勋说。

巫山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盘活资源,将文化资源特色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同时,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围绕游客需求将地域文化渗透在各旅游要素及服务环节中,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根据小三峡景区和历届举办红叶节的效应,开发的文物仿制品、特色工艺品、书画文艺品、非遗产品、红叶等系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成为了体现巫山旅游形象的传播载体。当地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作品,先后出版《大美巫山》《丹青巫山》《巫山诗文》 《翰墨巫山》《文物巫山》《风味巫山》《风情巫山》《乡约巫山》等系列展示巫山文化的书籍;《唱响巫山》等以巫山为题材的歌曲广为传颂,其中《巫山云雨》在全国85%以上KTV可以点唱。

巫山人的文化生活

从巫山县文广新局办公楼向窗外望去,不远处的一片空地正在规划中;一个占地约300亩的体育主题公园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建。据说其中将建起标准篮球场、网球场、室内乒乓球室、室内羽毛球室、健身路径、全民健身广场、棋牌中心、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以及体育训练中心、健身场馆、儿童乐园、台球室商用设施等等。

实际上,这里并不缺乏供巫山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市政广场、神女广场、圣泉公园……几天里,我走过的每一处开放场地,从晚间7点钟左右开始便格外热闹起来,直至晚上9点多钟人群也不愿散去。你能看到跳着当地特色“坝坝舞”与“打连箫”的健身团队,以及交谊舞团队、太极团队、自发组织的民族器乐乐队……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加入其中,歌舞翩跹,和谐相处。市政广场前的几个大音响里,一直发出或欢快或悠扬的音乐声。“农村也是这个样子,都是自发的。”当地人对我说。

巫山县一直重视基层宣传文化体育建设,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乡群众文化品位。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宣传文化体育“五个一”工程,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分别建成一个文体广场、配备一套室外音响、安装一套农村广播、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场文体活动,解决了基层宣传文化体育活动无场地、无设备、无队伍、无载体的问题。截至2013年底,全县308个村(居)委,已建成237个乡镇 (街道)集镇和村(居)委文体广场,剩下的将在今年全部建成。每一项都是硬性指标,被纳入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绩以及宣传文化工作考核。

袁宏勋自豪地表示,“大喇叭”工程和“电视户户通”工程已率先全部到位。“每一个乡镇必须有一支文化队伍来搞文化工作或文化演出。演员不一定是专业的,但是要熟悉自己所处地方的文化。这样就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保护和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打牢巫山的文化基础。巫山有204万年前的龙骨坡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大溪文化等特有的人类文化资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施文化育县战略,最终建成文化名县。”对于拥有64万人口的巫山来说,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一大要素。

猜你喜欢

巫山县神女巫山
神女游
醉美巫山,诗画四季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春雨
我们念书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亲近神女(组章)
基于地形因素巫山县夏半年降雨量空间模拟
基于巫山县产后加工销售体系的农业产业链价值整合研究
“巫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