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步入“新常态”

2014-08-27易珏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经济

易珏

只有消费主导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才能真正释放消费需求,并为未来几年的中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7月份进入大暑的北京并没有迎来往年的高温,有点闷,有点凉。这也算是反常的气候,但却处在身体舒适度内。

宏观经济数据跟首都的气候有几分相似,相比以往GDP增速动辄8%,甚至10%以上的狂奔,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为7.4%,继续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来说,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处在经济发展的合理区间。

怎样才算正常状态?

尽管多数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将依然告别以往的高速增长状态,但他们对经济增速的预计依然比现实要来得乐观。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厦门大学春季发布的预测报告预测: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7.62%,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为7.46%,第二季度为7.76%,第三季度为7.54%,第四季度为7.70%。“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来看,近年上半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要略低于我们年初的预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亦表示,社科院的预测与厦门大学的春季预测值是一致的,即都高于实际的统计数据。

不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看数值。看宏观经济要把握四大指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上半年中国经济,第一,GDP同比增速7.4%;第二,没有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3%,年初确定的目标是要把CPI控制在3.5%以内,目前金砖国家的CPI涨幅都在2.3%左右的的状态。第三,今年大学毕业生727万人,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再把部队复员转业人员,加上海归,年初总理李克强提出今年要实现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就业737万人,就是说上半年解决了全年最难的就业压力。

消费占比提升意味着什么?

李文溥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坦言,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都存在问题。“首先,投资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不景气的,上半年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了6.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少有的跌幅,第二产业投资仅为15.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25.3%,这说明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仍在困扰着中国经济,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其次,上半年的进出口增速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出口回落的幅度大于进口;最后,消费方面,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整个社会总需求仍处于继续萎缩的态势,这就导致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下滑的通道中。”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有很多评论指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正在放大。对此,李文溥表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受自身绝对量的变动,而且受投资、净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上半年最终消费占比略有上升,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是在投资及净出口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出现的,就最终消费支出而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只能说相对投资与净出口,最终消费支出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在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需求的稳定性一直高于投资和进出口。”李文溥说。

“我并不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消费有了值得关注的总量和增速变化。相反,如果我们注意消费品中汽车、家具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销售情况,可以发现,汽车和家具的销售量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销售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是很可能是由于旅游的增长而引起的音响器材类销售而非由于住宅销售的增长引起的家用电器的增长。我们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最终消费支出其实是在下降的。”李文溥指出,为了实现稳增长,宏观经济当局启动了多种定向的微刺激措施,然而,观察上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政府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砝码。

为什么守“下限”?

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的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对于目前守住“下限”的调控方式提出质疑。

“三年来,即2012年至今年第一季度,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先后形成了三个冲击波。”刘树成说,“中央政府进行了三次‘下限保卫战。每年形成了一个‘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

所谓“区间”,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线。只守住下限是被动的调控方式,需要作出调整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年年要打“下限保卫战”,使经济工作显得很被动。如果这种循环圈年年继续下去,宏观调控就要年年打“下限保卫战”。这样,每年3月全国“两会”过后,大体上从4月一直到9月,政府的经济工作都要聚焦于“守住下限”。这使我们的经济工作显得很被动。

其次,经济下滑具有惯性,随时可能滑出下限。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滑惯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抵挡下滑的足够力量,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后,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

再次,这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在上述循环圈的作用下,市场预期很不稳定。每年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市场预期低迷。随后,在微刺激下,市场预期有所恢复。而当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时,市场预期将再度陷入迷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对实际经济行为和实际经济变量,诸如投资、产出、信贷、赢利、收入、消费等,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市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做出经济决策时,不仅要从眼前的现实环境出发,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可预期的变化。如果预期不稳定,企业就没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大生产,银行就没有信心去放贷,居民就没有信心去消费。这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endprint

刘树成指出,这几次形成的经济特点就是,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刘树成认为,要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需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

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李文溥预计,鉴于2013年下半年尤其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长率高于2012年同期,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实现7.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尤以第三季度更为困难,但是,要实现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7.5%,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应当略高于7.5%。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当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银根正在逐步放松,但是,政策出台至其发生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估计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第三季度。

刘树成也提出类似观点,按照上述循环圈的运行轨迹,今年4月份之后陆续出台的微刺激措施,预计可使下半年的GDP增速有小幅反弹。“但随着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到明年初,经济增速又会继续下滑,又得打‘下限保卫战。”刘树成说。

尽管下半年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定因素与下行压力,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当局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刺激政策,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这一增速是政府采取诸多政策措施的结果,因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并不因此消除或明显改善。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4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48亿元,增长8.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43万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1.1%,比预算增幅9%高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低于预算。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的增幅并未减缓,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6.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40亿元,增长15.8%。其中,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6%,6月份同比增长26.1%。财经评论员郁慕湛表示,“5、6月份财政支出高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微刺激政策的出台。政府需要为微刺激做减法。”

郁慕湛预计,“根据目前实际经济状况,5-6月份财政支出高增长的势头还会继续下去。一方面,微刺激政策刚刚开始,还会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因为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目前宏观调控却有较大空间,而且下半年全国房地产行业继续下滑,相关税收大幅减少还算小事,相关产业下滑而使整个经济下滑的压力很大,因此微刺激有可能加大。”

李文溥指出,这有可能导致整个国民经济资金效率的进一步下降,各级政府的负债率进一步上升。

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专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消费又占到工业用电量消费的一半左右,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又有所抬头。

郁慕湛担忧,一方面,产能过剩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消费增长确存在乏力现象。这是下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不过,应该看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在加快进行。上半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36%、46.04%、46.59%,与2013年年底相比,第三产业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表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格局初具雏形,中国正在进入经济服务化阶段。

但是,李文溥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坦言,“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相对而言,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远远低于第一、第二产业,通过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垄断型服务业的改革,将为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提供有效率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结构调整,改善居民福利水平,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而这又需要建立在释放消费需求的改革上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撰文指出,“下一阶段,在继续加大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同时,更要突出释放消费需求的相关改革。比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去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需要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治理灰色收入等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争取尽快出台以机关事业单位为重点的制度并轨方案、年金改革方案等一揽子方案;通过社保制度的优化与完善,稳定社会消费预期。”

只有这些改革得到有效破题,消费主导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才能真正释放消费需求,并为未来几年的中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常态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消费ABC
经济